柔乐球运动的时代特征与发展研究
2019-11-24周建东
周建东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1 柔乐球运动的产生
严格意义来说,柔乐球属于“新兴二代”的体育项目,是太极柔力球的衍生运动。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的张金树老师,为了解决柔力球运动入门难与运动中经常掉球的问题,将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练习方式和运动技巧同传统的石锁运动结合起来,大胆舍弃了柔力球拍,并对球进行改造,有效克服了柔力球运动自身存在的入门难、规则复杂、场地限制等制约因素,大大增强了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和可推广性。经过不断地测试和反复论证,化繁去简才形成了这项运动的基本雏形,命名为“柔乐球”[1]。具体来说,柔乐球是一个直径约十厘米的充气柔软圆球,材质为硅胶或橡胶,手感舒适但没有弹性。球内装有不同重量的铁砂用来配重,使球体的重心下移。球体上可根据表演的需要安装彩绸或彩带,以达到不同的演出效果。
柔乐球运动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爱,在短短几年的推广过程中,柔乐球爱好者已经达到数万人。柔乐球的发源地江苏省,已经将柔乐球作为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项目之一,并同时向校园推广[2],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兴球类运动的发展。
2 柔乐球运动的时代特征
柔乐球运动继承了太极柔力球的运动特点,同时融入了石锁运动的技法精髓,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运动风格。在全民健身大发展的新时代,新兴的柔乐球运动也被赋予了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2.1 文化包容性强
柔乐球运动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体,不仅结合了东方新兴的太极柔力球运动和古老的石锁运动的相应特点,也吸收了羽毛球、网球等西式持拍类体育项目的相关元素,可谓是中国传统儒道哲学思想的精华在西方球类领域的具体体现[3]。
柔乐球兼具套路和竞技两种技术表现形式,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包容性极强,适用于各种文化地域,有极强的文化地域适应性,在国内外有着较为广泛的传播。并且,随着柔乐球参与人群的增多,群众的智慧极大地推动了柔乐球运动的发展,使得柔乐球与其他体育项目的结合点越来越多,形成了体育文化交融的两种趋势:一是“他为我用”,是指柔乐球项目中借用其他体育项目的活动方式或比赛规则进行了很多开放性的尝试。比如:借鉴花式足球和花式篮球的有关技术,增加柔乐球的技巧性;借鉴体育舞蹈中的球操以及古老石锁运动的高级旋转技术[4],增加柔乐球的艺术性等。二是“我为他用”,是指柔乐球运动作为其他体育项目教学或训练中的辅助项目,现多见于训练之余的放松性活动中。
2.2 人群参与度高
对于一项体育运动来说,人群参与度和社会认可度是判断其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5]。柔乐球作为一项新兴的项目,群众的认可度较高。柔乐球运动官方网站(www.rouleqiu.com)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性的柔乐球大赛及网络大赛已举办三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球队参加。此外,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的开幕式上,千人柔乐球展演已多次进行。
柔乐球运动在发展的初期就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柔乐球项目的定位平民化。柔乐球不同于网球、高尔夫、马术等高端贵族运动,其发展定位就是推动大众健身。人们在参与运动前期的经济要求极低且后期几乎无损耗,没有特殊的场地限制,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参与。二是柔乐球初创团队的推广力度大。以张金树老师为主的柔乐球初创团队,通过创编基本套路、建设官方网站、发行视频书籍、组织比赛培训、深入社区学校等途径,为柔乐球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三是得益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高了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提升了群众健身的积极性,大家能够自发地去选择适宜于自身的体育活动方式。柔乐球运动的新颖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使其成为诸多群众健身的首选,推动了柔乐球运动的发展。
2.3 运动形式多样
与篮球、足球项目一样,柔乐球运动项目的原始起点在于人们对球状物体的特殊兴趣。在我国太极理念的指引下,柔乐球运动化繁为简,突破母体太极柔力球的球拍对运动的限制,让手掌直接触球,又融入了石锁运动的提举、抛接、选择等技术,增加了运动形式的可能性与多样性。
从发展初期的运动形式来看,主要是套路和竞技两大形式类别,前者侧重艺术性,后者侧重对抗性。根据现有的比赛规则,柔乐球的套路比赛分为单人、双人和集体三大项目,在集体比赛中又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其中,高水平的个人和双人比赛最具观赏性,将柔乐球与太极、舞蹈、杂技等其他元素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柔力球的竞技比赛同柔力球比赛的规则一样,与乒网羽的比赛规则也极为相似,分为单打、双打和团体赛三种。除正规比赛之外,民间的柔乐球爱好者们也在不断地开发柔乐球的运动技巧,风格各异的花式柔乐球体现了群众的智慧:有的像宋代蹴鞠的白打,有的像体育教学的实心球,还有的将柔乐球附加上彩绸装饰,像绣球一样进行抛接……无论是正规的比赛项目还是民间的娱乐活动,柔乐球多样的运动形式吸引了大批的爱好者。
3 柔乐球运动的价值体现
3.1 文化价值
有学者指出“一项运动的基本价值是其健身价值”[6],但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健身价值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共性所在,并不能体现某一项运动的价值,而最能体现运动项目特色的,应当是这项运动背后的文化,例如武术文化、跆拳道文化等。就柔乐球运动本身而言,其发展历史尚不过五年时间,但柔乐球这项运动所体现的却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有“以退为进、顺势而行”的太极绵柔之美,也有“举重若轻、臂力千钧”的石锁阳刚之劲。
3.1.1 柔乐球运动体现了太极绵柔之美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多次提到了“柔能胜刚”的思想。老子以水为例,强调了水顺其势而行,不折不断的特点,体现了“反者道之动”这种道家思想独特的逆向思维方式,这也是“以退为进”太极理念的文化根源。柔乐球运动在太极球、柔力球之后,继承了这一极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文化衣钵。无论是套路练习,还是竞技对抗,都要求练习者顺着来球方向去迎球,顺球之势、化球之力,将彼之球作为吾之球,进而实现人随球动,球随人行的“人球合一”境界。在柔乐球运动中,无论是“抓球”还是“捧球”,都极其巧妙地将这种太极理念融入运动技术当中。特别是在竞技对抗中,处理对方的强势来球绝不可以进行硬性回击,而是要把对方来球引入自己的运动轨迹,再根据对方的情形适时把握回球的时机、力量和方向。在柔乐球运动中,可以看到中国处世哲学中的以巧击蛮、无为而治。
3.1.2 柔乐球运动蕴含着石锁阳刚之劲
柔乐球运动的一部分运动技术取之于石锁运动。在中国历史上,考武状元就需要考弓、刀、石、马、步,俗称“古代五项”,其中的“石”指的便是石担、石锁。据史料记载,石锁运动源于唐朝,盛于清末民初,是古代习武者的必练器械。后被少林武学所吸收,演变成为“石锁功”[4]。石锁功属于硬功,强调外状之法,属于阳刚之劲,专练两臂提掖之力。柔乐球运动的精髓“换手抓球”就来自于石锁运动,练习者在抛接的过程中不仅要步伐稳健、运气自然、反应灵敏,还需要一定的爆发力。柔乐球运动将换手抓球的技术要领与弧形引化过程相结合,在增强练习者肌肉力量的同时提升运动的美感,体现出其内在的阳刚之力。
3.2 社会价值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群众健康体质,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愿景,是所有体育从业者的职责所在。柔乐球作为一项新兴的群众体育项目,近几年在初创团队的不断推广下,成为大众青睐的健身项目。不仅如此,柔乐球在其发源地江苏省已经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项目和全民健身比赛项目,并有希望成为江苏省运动会群众比赛的项目之一,其积极的社会价值开始逐渐显现。
柔乐球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典型的跨社会阶层性。柔乐球的大众性和普适性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都能在柔乐球运动中找到自我,并实现自己的价值[8]。二是极强的社会稳定性。对于柔乐球爱好者来说,他们所在的活动队、社团或俱乐部就是围绕柔乐球项目而建立的社会团体,团体的所有成员因柔乐球的表演、比赛、培训、交流等社交活动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充实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三是积极的社会教育性。柔乐球基层组织在推广运动项目的时候,不仅从运动技术层面对学习者进行了教育,也让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体悟柔乐球背后的文化魅力,尤其是中国古老的太极文化和石锁文化,以增强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3 娱乐价值
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太极运动,虽然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比较好的健身效果,但并不是人们首选的体育项目;同样,古老的举石锁运动传承了千年,对增强人的肌肉力量大有裨益,但也只有少数群体在进行传承。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于追求健身的效果,忽略了对人情操的陶冶,缺少了一个现代体育项目应当具备的娱乐性和趣味性[9]。柔乐球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既秉承了太极和石锁两种体育的优秀传统,又融合了音乐、舞蹈、体操、隔网竞技等多种现代体育的元素,使柔乐球更具有趣味性、娱乐性、表演性和观赏性,这也是柔乐球得以迅速开展的原因之一。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无论是套路还是竞技,柔乐球运动爱好者都可以在运动中陶冶身心,愉悦自我。
4 柔乐球运动的未来发展
4.1 柔乐球运动文化品牌的建设
体育文化是运动项目生命力的体现。柔乐球运动如果不能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势必会在若干年后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然而,当前的柔乐球运动还附着于柔力球运动项目,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所以,柔乐球运动有必要正视自身的文化价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
柔乐球运动是太极运动和石锁运动的结合体。与柔力球运动纯粹秉承太极理念相比,柔乐球将石锁运动的阳刚之劲通过“抛”、“抓”、“捧”等技术[10]巧妙地与“弧形引化”相结合。因此,为了避免被柔力球所同化,柔乐球应当较多地宣传石锁运动相关的文化特点,强调其阳刚之气。
柔乐球运动与太极柔力球相比,其优势在于:避免了掉球,降低了入门的难度;增大了运动负荷,提高了锻炼效果;克服了大风等气象条件,增强了运动的可适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柔乐球的社会团体应当多加举办属于自己的各个级别的赛事。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定期举办柔乐球网络视频大赛,并搭建柔乐球文化的网络宣传平台。
从名称上看,“柔乐球”三个字的可识别度并不高,与“柔力球”的相关性太强,不利于柔乐球自身文化特点的宣传和推广[11]。建议更改“柔乐球”这一名称,提高这项运动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的特殊性和可识别性。
4.2 柔乐球运动受众群体的培养
从篮球、足球等成熟的现代体育项目可以看出,参与者的年轻程度决定着这项运动的生命力与活力,也决定了这项运动可扩展范围的宽度和广度。然而,当前的柔乐球爱好者呈现出“三高”特点,即城市人口比例高、中老年比例高、女性比例高,缺少可发展对象的人群和空间。所以,有必要正视当前运动人口年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采取积极的措施转变社会对这项新兴运动的认识[12]。
对于青少年而言,柔乐球运动具有健身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特点。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增加柔乐球运动项目是发展青少年柔乐球爱好者,改善柔乐球参与人口结构的有力举措。可以创编一些适合于青少年练习的基本套路动作,同时用重量稍轻的柔乐球展开竞技项目的教学和比赛,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兴趣。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场所,是各种文化最活跃的地方。在高校中推广柔乐球运动,宣传柔乐球运动的文化内涵,举办柔乐球运动的表演和比赛,培养柔乐球运动的骨干教练员、裁判员,开展柔乐球运动理论的深入探究等,都将进一步推动柔乐球的发展。
在农村地区,群众体育的开展大多仍停留在概念层面。虽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很多农村成为现代化的城镇,并建设了很多健身设备,但健身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农民群众缺乏基本的健身意识[13]。因此,政府可委派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群众进行柔乐球健身知识的指导和运动技术的培训,逐渐培养当地的柔乐球运动骨干,进而带动一个地区柔乐球运动的开展。
4.3 柔乐球运动管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提出,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作为这项战略的直接执行者,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就成了所有群众体育项目的直接推手[14]。因此,能够得到体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成为各类群众体育组织的愿景。作为后起之秀的柔乐球运动,在政府方面也仅有江苏省一个省份进行了明确的支持,其余省份多以自发的柔乐球活动团体来进行推广。基于此,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取政府的支持:一是基层柔乐球组织。体育行政部门可以给予那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柔乐球活动社团或活动站一定的日常活动场地,并配备音响等开展活动所需的公共设备,并不定期委派专业的柔乐球权威教练前来指导。二是柔乐球比赛、培训。一方面,体育行政部门可以主办各级柔乐球群众体育赛事,不断提升柔乐球运动的发展动力,并将柔乐球作为各级综合性的全民健身运动会、老年运动会、青少年运动会的表演项目或正式比赛项目,提高柔乐球运动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健全柔乐球的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梯队建设,定期举办不同级别的专业培训班,让基层的柔乐球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接受专业的指导,为柔乐球运动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
5 结语
柔乐球运动作为“新生代”的民族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体育生活。它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柔乐球运动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营造柔乐球运动的体育氛围,推动自身体育产业的升级,使之成为我国全民健身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