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察则无徒”的运用限度
2019-11-23付政
付政
摘 要:“人至察则无徒”旨在规劝人们对他人要求不要太过严苛,要心存宽容,才会有朋友,这至今仍是人们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对此,把握好“至察”的维度与力度、“人察”的向度与准度以及为人行事的品度与风度,才有利于提升“人至察则无徒”的运用限度。
关键词:“人至察则无徒”;宽容度;底线思维
纵观古今,无论是做人之道抑或是为官之策,“水清”“人察”的概念总是被人们反复提出,并作为修身、立德的标准而广为传颂。近年来,不乏学者对“人至察则无徒”一言的研究,但多以修炼自身宽容度的角度为主,较为单一。
1 “人至察则无徒”的理论渊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1]意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甚至被孤立。这是一种高超的处世哲学,发人深思,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
中国近代政治家曾国藩年少时刚正不阿,崇尚原则,凡事锱铢必较,讲求一个“理”字。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弹劾大臣,书写《应诏求言书》的工作报告,针对时局提意见,后来甚至上书奏折痛斥咸丰皇帝的缺点和毛病,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空有踌躇满志,最后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中年之后,在意识到自己“自傲、刚直”的毛病之后,才逐渐明白了处事圆融通达的重要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慢慢收敛了自己的脾气,对于手下人纯属个人性格方面造成的枝节问题,不再事事较真。为了筹集军饷,他不惜违反原则为人虚报功名。但是这完全掩盖不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人格魅力。
凡事要适度,最应该把握适度原则的就是个人层面的修身、修德、行为等,这是确保合理为人处世的根本前提。“适度原则具有普遍性,普遍地应用于每个人与每件事、普遍地运用于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个人修身的成功才会拥有正确的德行,个人修德的完善才会树立积极的思想,个人行为的得体才会保证合理的实践。”[2]准确理解“人至察则无徒”的深层底蕴,有利于在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正确地把握其运用限度。
2 “人至察则无徒”的运用限度
归根结底,对于“人至察则无徒”的理解与运用,就是如何掌握好“度”的问题。“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职场如是,做人亦如是。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不尽相同,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真正有能力的人应该有容人的度量,讲原则亦要懂圆润,不可忽视,更不可小觑;真正能成大事的人有坚守的底线,谈变通亦须守原则,不可不足,更不可逾越。切实把握好这个限度,就可以走出人生的新高度。
2.1 对待事物,要把握好“至察”的维度与力度
“至察”在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察”到极致,便彰显出了一个人的处事原则。在政治工作中更为重要,体现了坚定的政治信仰与坚定的底线思维,尤其作为领导干部,更要把握好“至察”的维度与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纪律严明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3]把握好“至察”的维度,就是要全面掌握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全面贯彻需要坚守的底线,使人人皆知行事的原则是什么,使人人皆明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哪里。把握好“至察”的力度,就需要领导干部做到心中有数,走右倾路线搞投降主义是坚决不行的,但是也不能走左倾路线搞关门主义,不能“一棍子打死”,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度而行。20世纪30年代初,张国焘主持的白雀园大肃反中被杀害的红军干部战士多达千人,红二十五军在43天的肃反后仅存半数。当然,历史评价了这次肃反运动的错误性,可的确也间接证明了“至察”没有掌握力度会引发惨案。殷鉴不远,警钟须长鸣。作为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行,遵循原则是必须的、坚守底线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把握好维度与力度,否则一旦出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2.2 对待他人,要把握好“人察”的向度与准度
“水清”“人察”固然都是好的,但“至清”“至察”则不一定是好事。无论是要求水不能太深,还是人不能太求全责备,这都辩证地告诉我们,物极必反,任何事情要有个度,再好的一面过了这个度都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误事。对待他人,要把握好“人察”的向度与准度,做人、干工作皆是如此,当领导,更应如此。深刻把握“人察”的向度,判断或评定一个人或一件事,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进行,而不是偏听偏信,还未了解清楚就草草下结论。深刻把握“人察”的准度,更是增强了“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真正做到宽以待人,在严格和宽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不断体悟做人交友的气度,不争表面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晓洞察世事、一丝不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良好品质。正是因为有岳飞的宁死不屈,才有了抗金收复失地的喜悅;正是因为有屈原的正义凛然,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文化。然而,为何又会有“人至察则无徒”的苦口劝诫呢?究其原因,无外乎“至察”二字。显然,这就告诉我们,物极必反,要权衡“至察”的向度,一张一弛,处理问题要拿捏好分寸,对于所有事情都不要太斤斤计较。放眼未来,不但要谨慎、周全,也要宽容,才能成大事。我们需要以追求尽善尽美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但是也没有必要事事苛责,凡事留一点余地,才能有进步的空间。
2.3 对待自己,要把握好为人行事的品度与风度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总是被绑在一起作为劝诫人们的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待自己,要把握好为人行事的品度与风度。所谓品度,即品格的标准或法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胸怀“平天下”远大抱负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先打好“修身”的基础,锤炼好自身的品格,把握好自己的品度,才可以为人表率、领导他人。宽广的胸怀和大度的品格往往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的重要原因。周瑜气度狭小,处处算计诸葛亮,最终落得个“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命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大败吴王夫差。同样,人以气为主,“至察”不敌气度,一个领导能否聚集人才,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格局,在于他能否体悟做人交友的气度,能否把握好为人行事的风度。用坦荡宽广的胸襟赢得别人的信任,以一种豁达的心胸去原谅别人的过错,这是一个人格局的真正体现。另外,懂得谦恭,也是一个人风度的体现。好胜者必遇其敌。做人做事需要注意分寸。过于强势的人,可能一开始会得到他们的肯定,但是久而久之,不免给人以压力和窒息感,这样下去,必然会成为公众避之不及的存在,慢慢失去人心,成为孤家寡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过于要强,必然会在有意无意间得罪周围的人,即使你工作能力强、成绩也很好,却得不到大家的拥护,大家纷纷对你敬而远之。修身、修德,把握好“自察”的品度与风度,是一个优秀领导干部为人行事的必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戴德(汉).大戴礼记补注[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12.
[2] 王永凤.人至察则无徒[J].教书育人,2007(25):58.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1.
[4]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守人民立场,从严管党治党——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6(04).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1.
[6] 茅家梁.“至清”与“至察”[J].兵团建设,200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