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美国平面设计研究
2019-11-23宋佳
摘 要: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女性主义的界定和对文献的阅读,深入剖析美国女性平面设计师的设计艺术作品,灵活运用批判性的女性主义详细分析其平面设计中的女性形象;继而更好地思索美国女性主义视角下平面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女性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其自我认识,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进一步阐述在今后的平面设计中人们将冲破人性固有的藩篱,人的审美不仅仅是依靠理性的思想来展开,性别品格的多样化、全方位的视角以及包容的心态应在整个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女性主义;平面设计;艺术风格;价值取向;平等化发展
在西方文化教育研究领域,一个尤其引人瞩目的热点话题是对传播媒介与性别关系的思索,其本身现已是一种话语的谱系,与此同时也与各领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对媒介的研究和对性别的研究通常是基于文学研究(如符号语言学、心理分析、批评理论、后结构主义)和社会学(如民族志、政治经济学、社会历史学)理论框架之上的。传播媒介和性别研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所独具的特点。纵观每篇关于女性主义的文章,其研究的大前提都是女性在社会当中属于受压迫和歧视的群体。对于“女性主义”的定义也有各种說法,其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男女平等关系,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关系。在笔者看来,女性主义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它与独特的文化语境、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女性主义在艺术领域兴起,并回响着20世纪早期的乌托邦理想。美国的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先驱——琳达·诺克林,发表了《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并引入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艺术史,从而打开了研究女性主义艺术的大门。琳达·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对女性艺术家为什么在艺术史研究上被忽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向传统艺术史发难的力作。这一时期属于女性主义评判繁盛时期。西方研究者在20世纪便将女性主义和视觉文化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研究。女性主义艺术在欧美诞生后迅速稳步发展,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自我意识和政治信仰。拒绝女性主义文学艺术方式的视觉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偏向,应该有着独特的日常生活实践及当今世界的视域;通过各种形式和网络媒体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艺术多样化,也为之后的艺术流派的创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在德国,受到包豪斯的影响,可以说是达到鼎盛时期。同时,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存在于平面设计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后来设计的设计形式和方法理论,改变了设计的内涵和本质。这个时期美国相比于欧洲来说,平面设计领域还相对比较落后,艺术家们想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来改变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态度和偏见。20世纪3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遭到了独裁政权的扼杀。在欧洲比较有影响力的平面设计师为了躲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祸,被迫逃离到美国。欧洲的平面设计师把他们的作品带到了美国,相应地影响了美国的平面设计风格,使美国的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美国设计师在受到欧洲现代主义的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在学习和实践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设计风格。这样就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形成了之后的“纽约平面设计派”。他们讲究传统文化的根源,重视设计的功能性,同时讲究设计的经济效应,希望设计能够给人们以及自己带来快乐。在欧洲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下,美国平面设计师们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功能,形成自己系统的、独立的设计风格,为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平面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女性平面设计师,开始用女性的视角开展平面设计工作,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美国女性设计师赛伯·潘列斯(Cipe Pineles,1910-1991),作为第一个被接纳加入美国纽约艺术总监俱乐部(the New York Art Directors Club)以及被选入名人堂的女性,对美国刊物的平面设计的现代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但在美国人看来,赛伯·潘列斯(Cipe Pineles)是一个性别模糊的名字。她曾担任过Seventeen和Charm等多份杂志的主编,Seventeen和Charm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女性杂志,这两本杂志留下了她独特的视觉印迹。
这两本杂志关注女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给她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赛伯·潘列斯(Cipe Pineles)作为平面设计师,就是希望借助杂志通过视觉效果向女性传达这些思想。20世纪50年代左右,赛伯·潘列斯(Cipe Pineles)在Charm中给予了一个新女性时代的定位——工作与家庭达到平衡的独立女性。从其参与的Seventeen的封面杂志可以看出,Seventeen在女性的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固有模式、社会给女性设下的标准,创造了一种接受女性为独立个体的新的模式。这可以看出潘列斯作为一名女性设计师,站在女性的特有角度为女性发声,用视觉与观念去呈现女性的某种存在状态。潘列斯虽然没有将自己视为女性主义者,但是从她设计的杂志以及插画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女性意识,1951年7月的Charm杂志封面就可以看出。封面是一位手拿铅笔、认真听电话的职业女性,当这种职业女性取代了男性的身份时,让我们看到了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杂志的彩页站在女性的角度,显示不同的见解,展示出女性可以扩大她们的活动社交圈,可以扩大眼界,女性可以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财产。无论是潘列斯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她当Charm和Seventeen的艺术总监,都可以看出她在潜移默化地向广大女性宣传着独立自主的新女性的形象。可以说,她是时代的先驱。但是,相比其他男性设计师来说,她为平面设计作出的贡献很少有人知道。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了女性应该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为之后美国的刊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平面设计领域,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平面设计师——Paula Scher,她用天才般的设计和创作灵感,为美国的视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她加入Pentagram设计事务所,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设计了唱片的封面;她的字体设计被很多人所知道,她经常在TED Talk里面讲述有关她对字体设计的感受以及创作灵感。她巧妙地运用字体的排列组合,设计出一组从来都没有人尝试过的设计作品,她表示她喜欢用字体设计来创造出独特的设计作品。Paula Scher用自己的想象与字体进行创作,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她设计过纽约公共大剧院的Logo、歌剧宣传广告、花旗银行的Logo以及Tiffany形象设计等等。虽然她可以说是平面设计界的大师,但是她的作品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因为人们对新的设计思想的接受和认可是需要时间的。当Paula Scher被问到现在设计领域占据最有话语权位置的还是男性时,她大声地说,女性设计师也应该像男性设计师那样,大声地为自己的作品申辩,要诠释自己的作品,这与性别无关,因为女性也要有坚定的自信,敢于表达。Paula Scher作为女性平面设计师,通过自己的女性视角,增加了艺术的多元化,为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女性主义设计者赛伯·潘列斯和Paula Scher的设计作品,证实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内在于方法论探索中的激进精神,所带有的理论知识价值使得她们对设计史领域亦同样存在性别话语、性别权力与性别政治保持清醒与警惕。如今是女性积极参与设计的时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使设计史学家能够摆脱传统的设计师研究模式,专注于系统分析对象本身,特别是对物质文化理论和方法的引用。设计对象的性别特征研究已成为设计史研究中最热门的研究问题之一,有助于设计师理解设计史上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女性的温柔、感性与男性的阳刚、理性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差异;千百年来塑造性别价值话语和权力结构的差异性,使得设计历史难题必然也存在諸多差异性。女性喜欢用感性的思维去感受艺术,而男性更多的是用理性的思维去叙述故事。例如,著名的设计史学家菲奥娜·麦卡锡(Fiona MacCarthy)将早期英国设计通史的标准文本命名为《所有光艳美丽之物:1830年至今的英国设计》,这种抒情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女性研究者的特点。
以上分析了两位美国的女性设计师,分析了她们的艺术作品。针对女性设计师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需要考虑女性所独有的品质,在阴阳失衡的今天,设计更应该注入女性文化。现如今,虽然较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制度和法律上对女性的平等,但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权利还是得不到保障。文化哲学家乔治·齐美尔早在20世纪就关注到女性文化的问题。在齐美尔看来,女性所独有的品质比男性更具有灵魂,文化首先是个体身上的一种社交活动,与个体灵魂的智慧、幸福、美以及德行相关。男性和女性都受到文化制约,但目前的客观文化是由男性主导的。笔者认为,女性文化运动更显得像是一种新的贵族统治诉求,即真正由最好的来支配。性别平等问题不仅关乎女性,而且关乎男性,两性都应该认识到需要打破性别不平等的局面。领英发布的机会信心指数发现,关于阻碍职业机会问题,两性的差距最重要的因素来源于家庭的支持,其次是职场对女性的偏见。在西方文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就是:女性在所属领域需要所有的女性团结、互帮互助来抵制外界对她们的偏见,这被称为“姐妹情谊”。在平面设计领域,设计工作本就是一项团结合作的工作,把“姐妹情谊”这个概念用到设计领域,可以极大地提高女性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对女性文化的探索。现如今,女性艺术家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发展女性艺术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完善对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的研究,摆脱男性标准与模式的束缚,发展纯粹的女性主义艺术。
参考文献:
[1] 约翰·沃克,朱迪·阿特菲尔德.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M].周丹丹,易菲,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2] 谢里尔·巴克.父权制的产物:一种关于女性和设计的女性主义分析[A].维克多·马格林(美).设计问题[M].李砚祖,译.中国建筑工业,2010.
[3] 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 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 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 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7] 彭妮·斯帕克(英).大设计[M].张朵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杨先艺.设计社会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9] 林路.她的视角[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0] 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1] Margaret Walters .女权主义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2] 高兴.设计平等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7.
[13] 霍春晓.性别差异化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7.
[14] 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宋佳(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