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与价值研究

2019-11-23浦佳锐

艺术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价值

浦佳锐

摘 要:本文将从分析不同时期储望华的音乐创作入手,对储望华钢琴作品中的实践性、民族性和前瞻性价值进行三位一体的讨论。通过对储望华钢琴作品的价值研究,笔者期待吸引更多钢琴音乐工作者关注其钢琴作品,有助于强化钢琴音乐教学中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并且有益于人才培养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推广。

关键词:储望华;钢琴作品;创作分析;价值

1 储望华本人与其创作经历

储望华于1941年出生在湖南蓝田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就表现出了不俗的音乐天赋,于11岁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且主修钢琴,热爱作曲。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仅15岁的储望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被上演。之后在音乐学院学习的过程中,先天的创作天分和不断的学习,使其创作作品数量不断增长且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1969年,储望华受邀作为主创人员参加了在中国钢琴史上极具地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1978年,储望华进入江定仙门下开始正式学习作曲。1985年,在澳大利亚取得硕士学位并获得“卓越音乐贡献家”证书。吴祖强先生曾评价说:“储望华和王建中是当时支撑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南北两员大将”,可见储望华对中国钢琴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储望华的创作道路主要受到生平、时代、社会的影响,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958—1976年,是储望华在“文革”前和文革思想影响下的尝试写作阶段。系统的钢琴学习和留校后的工作使他大量接触钢琴作品、歌剧、交响乐和伴奏,对音乐文献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浸泡加深了他对音乐的感悟。虽然青年时期的储望华展现出了超群的作曲才能,但是,在“文革”的环境下,由于出生问题,他一直未专业系统的学习作曲。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筝萧吟》《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等。第二时期为1977—1986年。1976年“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了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艺术活动和创作突破了文革思想和“样板戏”的限制,拥有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此阶段的储望华进入了系统的创作学習阶段,作品在中国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技法。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新疆随想曲》《春江舟影》《灵隐之声》《奏鸣曲》等。第三时期为1987-2006年。海外学成后的储望华定居澳大利亚,但依然热切关注着祖国的音乐活动并大量为《人民音乐》《钢琴艺术》等杂志撰稿,分享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此阶段的作品运用多种现代技法来表达中国的民族风格,主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茉莉花》《满江红》等。

2 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分析

2.1 创作技法的精进

早期储望华的作曲技法主要源于本能和对音乐实践的感悟,例如大量使用二度音程修饰旋律以表达地方语言特色,利用四度和五度音程来制造空旷的自然泛音效果,以长琶音来丰满织体等,且此阶段他多用炫技的华彩段落作为过渡,模仿我国弹拨乐器的音乐风格。中期的储望华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其创作技法得到不断丰富,例如运用不同主题的变化再现、加入多个声部丰富织体和声、用加花等手法修饰旋律。此外,将西方技法融入作品是此阶段最显著的特征,例如在澳大利亚创作的《灵隐之声》中,储望华将中国五声音阶和十二音序列体系融合在了一起;在《春江舟影》中借鉴了印象派的创作技法。储望华后期的创作技法继续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运用多调性、传统曲调与功能和声相结合等技法都标志着作曲家创作技法不断娴熟并走向成熟。

2.2 创作风格的演变

储望华的钢琴作品主要为标题音乐。早期作曲呈现出短小精炼的特点,结构多为两段或三段式,且为了满足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大众审美需要,他改编了很多民间音乐,通过对民间音乐的重新诠释,储望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创作风格。中期储望华的创作曲比例增加,作品篇幅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扩充,主要源于其创作技法的丰富和提高,例如《新疆随想曲》《春江舟影》等大型独奏作品,作品结构相比初期更加复杂且丰富多样,并加入了中国传统的衍展曲式,展现了中国人文的审美特征。虽然储望华后期的创作技法继续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但是依然紧紧围绕着中国民族风格展开。乐曲结构的逻辑性增强,适当地加入连接句、插句、华彩段落以实现乐曲的自然衔接。

2.3 创作理念的统一

由于储望华在儿童时期受到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的影响,导致无论是在早期的自学摸索阶段、中期的系统学习阶段还是后期的成熟阶段,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虽然储望华的作曲技法不断丰富,创作风格不断演变,但其浓厚的民族气息始终如一。储望华的作品始终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且不断从中吸取养分,处处展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在改编曲中,无论是热烈欢快的少数民族风格、悠远宽广的西北风格,还是含蓄柔美的江南风格,储望华总能抓住其精髓,并用准确的作曲技法给予原作新的生命力。在创编曲中,储望华虽然大量使用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但依然处处透露着不可磨灭的中国情、中国魂,这是其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根源。

3 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价值的讨论

3.1 实践性价值

储望华在《杜鸣心与水草舞》一文中提出,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必须关注作品的实践性价值——“可听性”“可弹性”“可教性”,即听众喜欢听、演奏者和学生喜欢弹、老师喜欢教,且在他本人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这些要素。

在储望华的作品中处处展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大众性,整体流畅自然、旋律动人婉转、和声色彩及织体多变,为听者带来丰富的听觉享受。其改编曲建立在优秀的管弦作品、民歌和戏曲的基础上,娴熟准确的创作技法使这些本就深受群众热爱的旋律在一个西方乐器上重新焕发生机,展现“中国美”,其“可听性”自然不言而喻。

在赢得观众审美心理的支持下,作品的演出机会增加,流传渠道变广,必然会吸引更多演奏者的关注。储望华作品中多样的创作技法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演奏技巧展现的可能,具有“可弹性”的特征,如在《新疆随想曲》中,各类音阶琶音的跑动、双手和弦交替轮奏的托卡塔技巧、歌唱性的旋律、浩瀚磅礴的气势和秀丽纤细的婉约情感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都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其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虽然短小精炼,且伴奏织体为单一八度重复,但通篇持续稳定且需表现出丰富细腻力度变化的八度重复,必须要有一定的“演奏功力”才能胜任。在《二泉映月》这部作品中,织体的多层次性让本来单声部的凄婉旋律更具魅力,铿锵有力与明丽秀美的音色并存,作品的演绎需要演奏者具有丰富的听觉想象力和深厚的控键能力才能,让演奏者觉得“有弹头”“有练头”。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二元性探究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