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学家刘宗周家世考述

2019-11-23曹晔

寻根 2019年5期
关键词:外祖父母亲

曹晔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世称蕺山先生,明代绍兴府山阴人,历官至南京左都御史。明末弘光朝覆亡,杭州失守,刘宗周绝食殉国,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廷追谥以“忠介”。刘宗周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其学以慎独、诚意为要,生平著述宏富,有《刘蕺山集》十七卷、《周易古文钞》二卷、《论语学案》一卷、《圣学宗要》一卷等传世。刘宗周的成就与其家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他留下的大量文稿、尺牍、祖辈行状、墓志铭等档案文献,以及子孙门人为其编纂的年谱等资料,让我们能够大致梳理刘宗周的家学渊源、家族背景、亲族成员等基本史实,据此检视刘宗周所浸染的家风以及由此而生的品格观念。

据《绍兴县志资料》记载,水澄刘氏先世本为庐陵人。元代至元年间,刘廷玉由明经辟为扬州别驾,生二子文质、文彬。文质于元大德中以幕官偕文彬来山阴,始居西北隅笔飞坊水澄巷。不过,尽管水澄是刘宗周的出生地,但他在《万历辛丑会试录》及许多奏疏中却常常自称会稽人。明代山阴、会稽两县本同府而治,但刘宗周显然对会稽的感情深于山阴,原因就在于他自幼丧父,随母亲依于会稽外家章氏,因而与山阴刘氏本宗的往来疏落。姚名达的《刘宗周年谱》提到“维时水澄刘氏,向不识所谓宗周,一小孺子寄养外家,一旦成名,莫不惊异”。因此,对刘宗周早年成长环境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家庭伦理思路。

刘宗周七岁就塾,十岁时因母亲无法“具修脯”,便跟随外祖父章颖读书。章颖,字叔鲁,号南洲,會稽人。在刘宗周的印象中,外祖父“律己循礼法,虽造次不设惰容,而心事磊落如晴空,胸次洞然,无纤毫隐伏,故所至,人望而敬之”。刘宗周在《南洲先生传》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外祖父的教学成就的:

先生之设科也,量人材器而程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其要归于彀率,发必命中乃已。至率作之际,风雷迅厉,又使人鼓舞忘倦,故及门多所成就。始而教于族,族之士无不争延先生者,其后族孙如以孝廉举;已教于乡,乡之士无不争延先生者,若陶允宜以驾部郎显,罗光鼎以比部郎显,沈校、杨大成并以县令显;已进而教于郡邑,郡邑之士无不争延先生者,若冯景隆以大参显,赵璧及吾族祖并以州刺显,宋某以县令显;已进而行教四方及京师,四方及京师士,所至争延先生,若华亭徐文贞、孙元春以进士举,中州郭蒙吉以别驾显,顺天周应中以光禄少卿显;及其老而再游京师,则朱、张二翰学、陶宗伯争延教其子弟,而陶望龄以南宫第一人举,以司成显,朱敬循以通政显,张汝霖以宪副显,张汝懋以御史显;己酉少师瑶泉公独延教其婿郭生。顷之还家,年已七十余矣。再延陶氏,陶允嘉以盐运副使显。年八十,而不肖宗周弱冠举进士,则先生所手植之成者也。及望九十,犹为诸孙授经。周光禄闻之,遣其子来学,人以为伏生再出。其他后先及门者,不下千余人。传先生经学世其家者又数十人。乃先生虽不发于身,而仲子为汉亦受先生一经,举于乡,为名邑宰,先生之道不终蹇矣。

上述文字反映出外祖父教学成就卓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学生来自宗族亲友、师徒友朋,且通过地缘关系向外扩散。可以说,亲缘关系令刘宗周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刘宗周读书就能高枕无忧。据《蕺山刘子年谱》记载,“先生潜心揣摩,越三月,出其文呈师,师喜曰:‘子可谓善变矣。南洲公阅之则怒,立命易之”。正是在外祖父的严格考课督学之下,刘宗周在学业上突飞猛进。除了外祖父以外,舅父萃台对刘宗周早年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刘宗周自十二岁随舅父在寿昌读书。在寿昌时,舅父初命他“搦管为文,阅之,数点头”,“及公所习雉羔之业,每脱稿,必命宗周缮书。若在官简牍,亦时时书之”。可以说,刘宗周在刻苦攻读、勤于著述、博览群书方面,显然与其自小在外家受教育有密切关系。

不过,尽管寄居外家,受外祖父与舅父之恩,但主要肩负起刘宗周教养之责的,还是其母亲。刘宗周是遗腹子,父亲刘坡于万历五年(1577年)病逝。其母为刘宗周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教育条件。刘宗周回忆其母“刻苦自励,躬操纺绩,已躬授之织,织成贸市,以博微赀,天更端,纺绩如故,寒暑以为常”。可以说,刘母辛苦于女红以应付刘宗周的教育开支,为的就是能够让他尽力求取功名以重振门第。进入仕途是寒门子弟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一个最重要途径,然而这也是一条充满竞争的漫漫长路,除了需要名师的指点、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外,更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蕺山刘子年谱》称刘母“笃于义方,步趋言动不少假,有过辄责之。里中相诧曰:‘抚遗孤者若是乎!”她虽然爱子,但并不宠溺。刘宗周曾回忆其母平时对他在生活中的不守礼行为提出批评。例如他放学晚归,以便服见其母,被母亲批评是“简亲弃礼”之举。母亲还告诫他“毋多言,多言败德;毋多动,多动败事”。在他幼时随舅父读书寿昌,“道千里而险,又屡撄奇疾,即旁观者翘舌,而太夫人不加姑息,冀先生终于学”。

正是在刘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刘宗周养成了“秉性方严,自少至长,淡嗜好,寡言笑,盖生而近道者”的品格特征。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严于律己。在刘宗周八岁时,季叔秦屏教书甚严,“所进同学生时时夏楚淋漓。先生率公教,无旷课”。在他十岁时,每当外祖父“出饮里中”,“诸生窥公出,皆逸去”,唯刘宗周“独坐读自若”。二是服礼秉度。在刘宗周十七岁时,出入塾师家,“恂恂有礼,终岁无故不启齿”。三是崇慕才学之人。刘宗周幼时与姊妹“窥西窗”,听先父之友人太虚先生读书声不绝,“心喜之”,后随年龄增长,“始稍稍向慕先生。闲谒先生,道先君子同砚席事,低头不能仰视”。可以说,刘宗周在年少时习性的养成,成为他一生奋进的奠基石。

刘宗周的日常家庭秩序可以用“肃若朝庙”四字来概括。这种家庭秩序与母亲平日的家政管理有着极大的关系。刘宗周在《显考诰赠通议大夫顺天府府尹秦台府君暨显妣诰赠淑人贞节章太淑人行状》一文对母亲作了高度评价:

太恭人幽闲静正,得女德之纯,居恒自操女红,外辄扃户静坐,坐或终日不移席,动止雍容,一中规、一中矩,步趋而裳襞不动,声咳之声未尝闻厅除。即侍坐先生,先生每伺察太恭人颜色为喜愠,时或故为款语,博太恭人一启齿,不可得也。处外家子弟,往往不言而化。有口角者得太恭人一言即罢去。太恭人喜愠不形,每事有不可于心者,惟终日不语而已。笑不至矧,怒不至詈,其天性然也。

刘宗周的妻子亦十分贤惠。无论是侍奉母亲,还是料理母亲丧事,接济穷苦亲友等,都有妻子的功劳。和母亲一样,妻子以纺织维持家计,并购置田地以赡家。刘宗周回忆其妻“往往后余而寝,先余而问旦”。甚至在新婚伊始,“家无应门,淑人即亲操井臼,以奉我先慈惟谨,至备尝艰苦”。在母亲去世时,刘宗周远在京城,“惟淑人逮于含殓”。此外,妻子还能指出刘宗周“性易恚”,“致上忤慈亲”的毛病,令他“大悔恨,辄自创久之”。

刘宗周生活节俭,甚至到了“蔬食菜羹,三月不知肉味。敝车羸马,廿年犹是书生”的程度,受到了崇祯皇帝的表彰。他在祖父病时,“俯伏左右,抱扶卧起,身为荐席”。在外祖父病时,他“侍汤药一如大父”。在母亲去世后的居丧期间,刘宗周“啜粥饮水,阖门蔬食”。他还迎养叔母朱氏和从弟宗,帮助姑表姊妹兄弟嫁娶。

从儒家传统礼教思想来看,礼作为言行举止所遵守的准则,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的纲常伦纪,亦是一种修养实践工夫。由于受到母亲和妻子的影响,他重视“小学之礼”,平日教授女儿读古诗、《孝经》、《论语》以及《列女传》。女儿“每晨夕必朝于床下问安否,敛衽正容下气,不命之退不敢退,自坐卧饮食皆然”。刘宗周有一子刘,生平事迹所见不多。不过,我们从刘宗周的一系列文字中可以看到他对独子的栽培煞费心力。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他延请先达与门生为刘举行冠礼。冠礼的程序繁复,包括选定冠日、告知宾客,延请主礼之正宾与赞冠之人,确定行礼的场地,在行冠礼时,亦有陈器服、即位、迎宾、加冠、敬酒、见尊长等环节,是一种盛大而庄重的礼仪活动。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较快,因此,明代中期以后,传统冠礼于民间几近消失。刘宗周的《冠礼纪事》(己巳二月四日)一文记录了刘的冠礼仪式。礼生对刘的训诫也代表了父亲的期望:“尔伯绳务谨身节欲,夙夜勤学,底于有成,他日为忠臣、为孝子、为宇宙奇男子,以绳尔父母祖宗之志,且以上绳天地之德尔。尚念之哉!”可以说,刘宗周对儿辈为忠臣、为孝子、为宇宙奇男子的期待,也代表了正统儒家的价值理念。

二是刘宗周的《人谱》成为子孙后代的传家手册。从儒家的实践工夫来看,自我省察和迁善改过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标准。刘宗周以道德实践的立场看待改过对于君子养成的重要性,从具体的实践工夫中实践做人的法则。他发明了一套严格的改过法,十分强调对人之过错的防微杜渐。在他看来,倘若人的邪念得不到及时的矫正,便会衍化成恶。他认为刘平日“多浮夸之病”,倘若去除它,便能“省身克己”。他在临终时强调应“常将此心放在宽荡荡地,则天理自存,人欲自去矣”,“做人之方,尽于《人谱》,汝作家训守之可也”。清人邵廷采在《贞孝先生传(丁丑)》一文中提到刘“幼习父训,以不苟取与进退为家法,出则载书随辔,入则奉盎视膳”,“为人温栗,居闺闼未尝有惰容”。刘在临终前,给儿辈的遗训亦是“遵《人谱》”。邵廷采在《刘子敬六十序》中谈到“越中名臣之后,有一门兄弟偕隐、力承先德、不希闻达、海内交推称者”,指的就是刘宗周的孙辈依然恪守着祖父的遗训。

可以说,像刘宗周这样的大儒,后人多注意其理性的学术造诣等方面,未对其理性思维背后的感性倾向作一系統梳理。事实上,刘宗周的内心充满着丰富的情感。由于自幼丧父,家道中落,不得不依靠外家接济、母亲的纺织不缀来维持生活开支和教育开销。因此,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回报亲恩,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动力。刘宗周在道德上的自我砥砺,并没有与其功名勋业产生实质性的冲突,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理学家客观严谨的治学背后,事实上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家国情感。

猜你喜欢

外祖父母亲
母亲的债
灵感不是等来的
灵感不是等来的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外祖父
外祖父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