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规范的课题研究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2019-11-23周靖彦
周靖彦
【摘 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论丰富、观念更新、勇于探索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保障。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具有艰苦探索和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科学途径。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区域的实践,从教科研管理的角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课题研究 教师 专业成长
新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常态化趋势。如何保证课题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笔者从教育科研管理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建议。
一、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般遵循的是西方学者的三种基本范式:斯滕豪斯提出的“熟练型实践者”范式,即“教师成为研究者”;埃利奥特的“研究型实践者”范式,即“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凯米斯的“反思型实践者”范式,即“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国内学者对文献进行分析后提出“反思性教学”,由此衍生出“录像反思法”“对话反思法”“教学反思法”等一系列的教师培养方案。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针对中小学教师大多离校进修机会有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的情形,我们引导教师通过参加问题研究小组,观察同事的教学,进而反思自己的实践,有效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部分教师选取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申请立项课题系统研究。这其中,选取的问题源于教师自己的实践、研究,教师在与专家、同伴互动研讨中提出的改进方案也及时应用到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此循环下去,教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观点。这种观点在研究中不断修正,逐步发展为教师的个人理论,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火如荼地开展,解决了大量的学校实际问题,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课题研究求新求异、贪大求全、跟风追潮、课题至上、论文情结等倾向。实际工作中,教师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文献的学习还不够全面,课题依据的教育理论不清晰、不明确,研究方案设计不具体,研究过程中存在“重文章轻研究,重形式轻内容,重个人轻组织”现象,对课题的研究成果存在“重发表轻交流,重文本轻实践推广”等诸多问题。
二、课题研究必须遵循科学规范的课题视导方式、方法
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科研人员从课题申请到课题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教育科研管理的目的是要遵循科研活动的规律,通过对众多变量关系的协调、服务,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研发展的环境,使教育科研人员的智慧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教育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为此,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关注研究主体的需求,引导教师树立研究的自信和正确的研究价值取向。
1.关注研究主体的需求,做好课题视导工作
关注教师的需求是科研管理的前提。近些年,笔者在广泛征求多个课题组指导意愿的基础上,全程跟踪、参与,开展了课题需求视导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视导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为落实我区科研工作“管理与指导并重、研究和应用并重”的指导思想,加强基层学校立项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及时督促课题组严格落实课题实施方案,不断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研究、实践能力,我们要求有指导需求的课题组做好以下内容的准备和呈现。一是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区级科研员可以通过汇报内容在短时间内了解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成果。二是课题研究展示。教师选取某个研究点,通过研究课的形式,解释研究问题的反思及解决情况。三是课题研究案例分享。即教师围绕某个研究问题所做的研究实验及个人反思。四是校本研修现场展示。课题负责人围绕某个问题呈现一次日常开展的校本研修,从中可以了解课题组常态的研究方式、方法是否科学。五是微讲座。根据课题组提出的理论或方法指导需求,由区科研员开展微培训。六是研讨互动交流。围绕所呈现的内容,与会成员及区级兼职科研员在互动研讨的基础上给出下一步研究建议。
在课题视导过程中,我们采取以校组班、以题组班、区校联动的形式,围绕课题组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培训。立足真实情境,着力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规划、设计、实施、总结的能力,引导教师逐步形成针对核心问题开展研究的方法论,同时,不断强化研究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的相互融合,学会依据有关理论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关注课题研究方法,指导教师写好教学案例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大多教师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年轻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科研方法,但面对实践中丰富的可供研究的素材和资源可能会无从下手,缺少将问题转换为研究主題的意识,更缺少将经验系统提升的方法,而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更容易被老师们接受和掌握,撰写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获得感会倍增。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讲,通过案例的形式总结他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途径,教师也可以在不断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提升研究的自信。没有一种抽象概念,比细节更有说服力,再多的叙事技巧,也不能比真情实感更打动人心。
教师撰写案例就是要写好一个教育教学故事,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可以说,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故事加上精彩点评。结合课题视导活动,我们引导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并通过案例的形式积累经验。老师们撰写的案例,应是教育案例或者称为教育故事,包括教学案例、专题教育活动案例。专题“案例”(故事)不同于科研论文、教案、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实录,一般具有以下基本要素:清晰的案例背景、鲜明的案例主题、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明确的问题解决效果、评析与反思。好的案例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是通俗而深刻的,是见视野有文采的,案例蕴含着教师的个人智慧和团队力量,可以触发思考,感染大家,并获得共鸣。
3.关注课题研究活动全过程,树立正确的研究价值取向
目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更多的是以结题报告或论文发表等来衡量课题完成质量情况。我们认为,围绕教育教学问题开展的课题研究,可以从最终的研究结果进行评议,但更需要对产生这个研究结果的活动进行评议。换言之,我们的课题视导活动,更多的是关注研究活动本身,关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因为只有研究活动中的方法科学,研究步骤合理,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才可靠,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才会符合客观实际。为此,我们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研究活动过程的重要性,因为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发展,学生获益,而那些研究所产生的文本资料,如结题报告、论文发表等从某种程度上只是课题研究的“额外”成果。
在具体课题视导过程中,我们由重点关注开题、结题等研究环节,转变为重点关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内容和活动。一是搭好“班子”。聘请研究素质和能力基础较好的区级骨干教师和兼职科研员参与课题视导,他们既是基层科研管理者又是有着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参与区级课题视导活动可以更大范围地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二是打好“组合拳”。尝试以课题为载体,将高校专家教授、区学科专家、区兼职科研员等整合在一起,建立研究伙伴关系。以区教科室科研人员为研究组织设计者,高校、科研院所及区内学科专家、区兼职科研员为专业引领者,课题承担校为基本组织单位,校长为研究组织责任人,学校科研负责人为课题研究活动主持人,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共同探讨研究、平等对话、深入挖掘。三是做好“深耕细作”。区教科室携手兼职科研员及各位专家围绕学校研究主题、存在问题、教师需求开展研讨交流,帮助课题组教师准确分析把握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优化教学内容,引导教师用研究的思路做好日常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设计考试、班主任工作等。
参考文献
[1] 郑金州.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杜亚丽.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06(3).
(作者單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