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
2019-11-23刘小芳
刘小芳
[摘 要]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从丝路之初、丝路之行、丝路之魂和丝路之今四个方面切入,设置穿越旅行的情境,通过视频观看、地图识别、材料研读等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丝绸之路的古今意义所在。本设计立足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关键词] 西域;张骞;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
一、 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大动脉,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沟通了东西方文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構想。因此,本课不仅在中国古代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极具现实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据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能说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知道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出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分析能力;通过引导识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线路图》《秦汉时期疆域变化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和学习张骞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感受开放交流的重要性,懂得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2.难点: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乐于表现,求知欲强烈,对历史故事感兴趣,擅长形象思维;但他们的历史、地理知识积累较少,缺乏分析归纳的能力,尚未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历史理解方面较为欠缺,需要老师的相关引导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
学法:情境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丝路风景》的小短片,展示丝绸之路沿途的美丽风景。
教师引导:这样美丽的风景在哪里能看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丝路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风景视频,以旅游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展示本课的结构。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本课内容,包括丝路之初、丝路之行、丝路之魂、丝路之今。
设计意图:将本课结构呈现给学生。
2.丝路之初——丝绸之路的开通
(1)西域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那么西域在哪里呢?
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域,并通过古诗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感受西域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地理概念比较差,通过看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同时用古诗词感受西域的恶劣环境,为后面凸显张骞的民族责任感做铺垫。
(2)教师引导:播放视频,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将答案写在讲学稿上。
问题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二:屡遭坎坷、受尽磨难的张骞从匈奴逃脱后,为何坚持前往大月氏?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采用视频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始末,感受其中张骞历尽辛苦。
(3)出示“西域地图”,描述西汉、匈奴、大月氏之间的关系。
引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点:
背景:对西域知之甚少 时间: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结果:了解了西域
结合视频和西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过程的了解,感受翦伯赞对张骞的评价:“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引导学生体会张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感知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并通过史实引导,实现历史价值观教育。
(4)小组合作探究一:张骞出使西域的价值
教师引导:张骞受尽磨难,但却未能完成使命,那么张骞此行是不是徒劳无功?
给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所在。
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材料二: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基础。
设问: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对促进西域各国与西汉的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西汉政府为管辖西域地区设置什么机构?
引导学生得出,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汉与西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公元前60年,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这就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虽然后来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但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管理。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史料,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归纳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影响,并强化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3.丝路之行——丝绸之路的路线
要求学生提前上网查找资料,根据课本和找到的资料,做好本次旅行的攻略:
(1)确定旅行路线。如图,写出丝绸之行从哪里出发,先后经过哪些地方,最远到达哪里?
(2)你选择什么交通工具?请阐明理由。
(3)模拟旅行
①你会经过哪些重要的景点?
②在这些景点你会看到哪些自然风光、古城址(或文物)、街景、吃到哪些美食?
部分小组进行旅游攻略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旅游攻略的设计,让学生掌握关于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规划路线和旅游行程,留意旅游中的注意事項,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理能力。
4.丝路之魂——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
小组合作探究二:结合课本,以4人为一个小组,小组长进行记录,合作探究,谈谈旅游见闻和感受。
材料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的人数越来越多,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公元166年,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牛角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设问:如果你遇到了中国的一位使节(即政府派出的外交大使),根据材料三,他要完成什么任务?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材料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国。运往中国的是还有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中国的丝绸、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也传入西域。
设问:如果你遇到了长安的一名富商,现在想去西域做生意,你看到他从长安带去哪些东西到西域贩卖,他可能又会带些什么回来?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外国的商人?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材料五: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发现于敦煌,人们已在在遗迹楼兰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另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和西域的乐器、歌舞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设问:如果你遇到了一位文化使者,他可能会把哪些知识教给西域人?他又可能从西域各国学习到哪些文化或艺术成就呢?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设问:除此以外,你还能看到什么?遇到什么事呢?
教师引导:结合材料和你的这次丝绸之行,请你谈谈丝绸之路有着什么历史意义?在这条路上体现着哪些今天依然崇尚的理念(或行为、态度)?
引导学生得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了解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国家友好交流之路、经济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从而深刻理解这条丝路上传承的是一种友好、开放、交流的精神。
5.丝路之今——丝绸之路的传承
材料六: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
材料七:“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设问:①根据以上资料说说,丝绸之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②今天我们建设“一带一路”还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哪些精神或理念?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感受丝绸之路在今天依旧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一条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道路。
(三)巩固练习
布置家庭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丝绸之路模拟旅行》的游记。要求:
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出你所到地方见到的景物、人物、事情;描写的景物有主有次,详略得当。
②描写景物时,可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或引用诗词。
③ 适时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对此次旅行做出总结。
④字数:5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的内容。其重点有两个: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其难点是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具象思维为主,尚未完全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而本课的内容恰巧对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如何让学生能够感兴趣、主动参与课堂,并且真正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便成为本课的难点。
鉴于学情分析和教材内容的解读,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四个环节:丝路之初、丝路之行、丝路之魂、丝路之今。
在丝路之初的环节中,我采用了视频教学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直观感受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和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丝路之行环节,我用了穿越旅行的方式,引导学生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从而为丝路之魂环节做好铺垫,感知丝路的灵魂就在于和平、开放、交流。最后拓展到今天的丝绸之路,它依旧发挥着中西方交流桥梁作用。
整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将原本遥远的历史化成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同时在课堂上注意用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将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提高课堂参与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责任编辑 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