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同课异构”实施途径及评价
2019-11-23刘娟
刘娟
[摘 要] 高中数学“同课异构”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其实施途径及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因此探寻多角度、多方位的实施途径及评价模式,才能更好地践行新课标提倡的“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理念。在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保障“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可能由单个教师独立完成,一定要在备课组、教研组等集体中实施,借助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在不断“磨课”中完善教学设计和提升教学理念。
[关键词] 高中数学;同课异构;实施途径;评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教学与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对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表现;要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不同特征及要求,更要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教学实施途径及评价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重要环节,值得每个高中数学教师及研究者深入地探究与思考。而高中数学“同课异构”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其实施途径及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因此探寻多角度、多方位的实施途径及评价模式,才能更好地践行新课标提倡的“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理念。
一、高中数学“同课异构”实施的途径
在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保障“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可能由单个教师独立完成,一定要在备课组、教研组等集体中实施,借助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在不断“磨课”中完善教学设计和提升教学理念。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集体教研——集思广益
以前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同一本教案可以上好多个班,用了许多届的学生,一劳永逸的结果对学生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每个参与高中数学“同课异构”实施活动的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深度交流意见,不断商榷解决方案,这时大家的智慧得到充分的交流,同事及同行之间的建议得到充分的思考,教学目标变得越来越精准,教学设计变得越来越完善,集思广益的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谐友好的教研氛围慢慢建立了。在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是非常普遍的,一般实施流程是:先确定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接着上课,关键是课后的交流讨论最后收集反馈信息和记录反思材料的总结阶段。一个较完善的“异构”要经历“萌芽、酝酿、发酵、调整、出炉”的完整过程才能达成,具体的教学设计包括新课导入的创意、例题的修改和调换、练习的编排顺序。这些都是个人独立思考和集体智慧交流、碰撞之后的结果。过程中有对教学理念不同的激励争辩、对教学环节处理的不同意见深入探讨、对课堂提问时机和艺术性的磋商交流,为提高教学效果共同寻找和制作教具。教师间思想交流、资源共享、协作互助大大提高了集体教研的效率,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感情。千万不要狭隘地认为这种形式只适用于新授课,实践告诉我们,高中数学同课异构在专题复习课中发挥的威力更大。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集思广益,提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构思,彰显高中数学的魅力,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二)积极反思——促进成长
反思调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指向教师专业行为和活动的反思,它的作用是直接促进教师对专业行为的改进,提高教学成效。具体形式有个人的反思、集體的反思。
1.个人的反思
个人反思具体来说,可以是执教者的个人反思,也可以是某个听课者的个人反思。首先,执教者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是否体现,教学的重难点的处理是否合理,教学课堂的气氛是否热烈融洽,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可以说从课前的准备阶段到课堂的掌控阶段,既不能犯经验主义的老毛病,又不能打毫无准备的仗,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过程,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在这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教师不断获得新知,逐渐完善自我,使得教学不断地创新。而听课者的个人反思就非常直接,每个听课者在听课本的意见反馈一栏写下的意见和建议,就是反思的具体结果。当然,面对“同课异构”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教育理念,听课者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时及时记录下来,并在课后与执教者交流和讨论就成为更加深刻的实施方式。它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折射自己和别人的影子,又对“同课异构”的有效开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2.集体的反思
每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每个人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的个人反思都会汇总和集中,往往最后形成新的一个小课题,比如说课堂导入的高效性和新颖性的结合,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如何掌控等相关问题。集体智慧的融合会带给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有效、更加多元的解决策略,这就是集体反思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个人反思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创造出优良的教研氛围与和谐上进的教师队伍。其实,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的反思,都可以通过“教学反思”“课堂随笔”“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下来,还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和网络平台记录下课堂实录。这样一轮轮地坚持下来,就能把教学研究的历程清晰地记录下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促进共同进步,打造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教师队伍。
二、高中数学“同课异构”实施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合作共同体”。那高中数学“同课异构”活动中好课具备怎样的特征呢?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师提出了五个“实”的标准: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它是从教师角度的评价标准。而苏州大学的朱永新教授提出了六个反面的要求: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它实际上主要是从学生角度来要求的。其实,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不能分割“师生共同体”的存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项指标:
(一)“动态参与度”
“数学可以被教得最好,让学生兴趣盎然,也可以被教得最坏,让学生望而生畏。”这句话在高中数学“同课异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同一节课的内容在不同教师的演绎下带给学生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不同教师赋予静态教材不同的生命活力。它在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彰显了数学之魅力的同时让教师和学生这对“学习的共同体”一起成长。成长是否高效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中师生的参与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研究与应用的实践活动。”
(二)“巧妙生成度”
如果说妙笔生花是形容画得好,那奇妙的“异构”可以让学生的新识和能力高效自然生成。叶澜教师认为,一堂丰实的课即具有巧妙生成的课,它决不仅仅是教师巧妙预设的结果,课堂上师生之间智慧、情感、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是重要的催化剂。在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的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做、教互动合一。而巧妙的“异构”会让学生自然地接受知识的生成。
新课标中对教学评价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要求多关注高中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合作体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只以学习成绩定教学的弊端,教学实施中应该更人性化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出现了生成性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基于手持技术的教学法等。只要是符合学情、紧扣目标的异构实施途径,都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所以高中数学“同课异构”实施途径的多元性与互异性,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维度与包容性,最终践行新课标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科素养培养的理念。
责任编辑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