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个性风格的培养
2019-11-23范桂霞
范桂霞
摘 要:民族声乐是基于特殊时代背景和特定文化环境而发展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当前,民族声乐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艺术形式,逐渐受到了社会公众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教学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固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演唱风格千篇一律,没有形成具有独特个人特色与个性的表演风格,对民族声乐文化传承十分不利。在此背景下,文章主要针对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个性风格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教学;个性风格;人才培养
民族声乐属于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文化形式,其可以体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人民的审美意识和价值理念,反映不同人民群体的民族特点、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民族声乐艺术风格与个体差异、生活习俗、地域文化、民风民俗具有密切关系,共性与个性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部分,二者共同发展,相辅相成,共性是指环境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地域因素,个性主要是演唱者的艺术风格,只有演唱者具有独特的表演个性,才能推动民族声乐趋于丰富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中,更加强调锻炼学生的演唱技巧,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个性风格,导致学生的演唱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对民族声乐课程发展形成阻碍。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影响学生个性风格培养的
相关因素分析
(一)审美意识较为片面
当前,专业音乐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基本都采用个别授课模式,在这种单一而固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由于不同教师对民族歌曲的示范方式、审美角度、理解程度以及把握程度存在差异,并且在教学中融入了个人的主观意识,所以教学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探究和思维创新,只能以教师为模板进行练习,将教师与自己的演唱差距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志,长期以往,不仅导致学生演唱风格千篇一律,还会致使学生丧失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弱化其思辨能力和质疑能力,不利于学生形成个性风格。
(二)作品风格与形式单一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与形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引入不同风格与形式的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声乐的体会和理解,有助于其形成风格个性。但是当前,高校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采用具有示范性、普适性的声乐作品,作品风格形式较为單一,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提升其演唱能力,没有重视培养其形成个性风格,而这种单一且固化的作品风格,也不利于学生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三)教学缺乏系统性
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中,习惯性地将学生按照“民族”和“美声”进行分类,导致美声组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元素十分陌生,难以掌握民族语言的风格和规律,民族组学生在大量模仿著名歌唱家的舞台风格和演唱技巧中,对民族音乐缺乏探究和理解。这种缺乏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导致“民族”和“美声”成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部分,没有充分发挥民族声乐的育人价值和作用。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风格的
相关策略分析
(一)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审美意识
在民族声乐教学内容角度分析,其主要包括声乐理论、赏析角度、作品风格以及演唱技巧等部分,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审美意识,进而为培养个性风格奠定基础。首先,在具体教学中,高校要安排不同的教师进行知识传授,避免由于单一教师授课而导致的片面性问题,学生通过聆听不同教师对民族声乐作品的理解,不断丰富以及完善自我艺术认知体系,形成多元化、多角度的审美意识;其次,在组织开展课堂赏析活动中,教师不能将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性理解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以个性化的方式解读和审视音乐作品,融入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最后,教师要积极引入小组合作教学形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中开展交流讨论,在阐述个人对音乐作品看法的同时,吸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学生在舞台表演中形成个人风格。
(二)引入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
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地理面积较大,属于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语言风格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民族音乐作品在内涵、风格以及形式方面呈现多元化,民歌作为我国特殊的歌唱艺术种类,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也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教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需要引入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声乐作品,以此培养学生的风格与个性。首先,引入不同地域的民歌。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存在差异,例如:西北民歌,其声音嘹亮高亢,充满了质朴感与热情,江南民歌,其内容细腻婉转,演唱形式如同水乡女子;西南民歌含蓄而热情,优雅而豪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舒展力;东北民歌爽朗而奔放,是当地生活风貌的音乐表达和艺术缩影。引入不同地域的民歌,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民族声乐知识体系,促使其在表演中形成个人风格。其次,引入不同的用声方法与习惯。例如我国西藏地区,其民歌多为描绘美丽的景色,歌词淳朴天然,学生在演唱中需要结合歌曲内涵,增加声音摆动和装饰音。又例如蒙古民歌,歌曲欢快有力,节奏感强,学生在演绎中要注重抒发歌曲豪气感,拖腔时喉头保持在高位。
(三)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
高校在开展具体教学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原则和指导,突破以往“美声”和“民族”界限,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首先,民族声乐教学需要涉及西方音乐审美意识和民族音乐审美意识,通过中西结合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为其未来形成个人演唱风格夯实理论基础;其次,在声乐作品赏析中,要突出声乐风格统一,例如语言美感、行腔以及韵味等,促使学生在具备较强演唱技巧的同时,可以充分展示作品中蕴含的民族风格和韵味;最后,在音乐作品赏析中,教师要积极引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戏曲以及歌曲,促使学生接触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教师还要适当融入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和声乐作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音乐实践机会,在表演中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与其他专业课程存在区别,民族声乐教学的规范性较强,其具体体现在审美要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声乐知识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演唱的发声和吐字也具有独特的演唱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中,需要秉承课程的规范性原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促使其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首先,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成长背景、文化素养以及嗓音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其次,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在演唱方面的优势,鼓励学生在表演实践中发挥个人优势,将其变为自身的个性与风格;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为其选择练习曲目,挖掘学生的演唱特点和优势,进而促使其形成具有个性的演唱风格,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演唱风格与个性形成与演唱者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密切关系,演唱者只有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对音乐作品形成独特见解,才能在舞台表演中形成独特风格,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不断丰富其知识结构。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平时开展自主学习,努力学习民族文化和专业知识,加强文化的沉淀和积累,突破演唱模仿的制约与束缚,在表演中展示个人风格;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结构和开拓文化视野的平台,例如组建班级微信群,定期为学生推送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丰富其文化底蕴,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逐渐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与个性;最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当地群众生活中,以贴近生活的形式感受存在于民间的音乐民族文化,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丰富民族音乐知识结构。
(六)加强音乐艺术实践
想要促使学生形成演唱风格与个性,教师需要加强民族音乐艺术实践,为学生提供艺术表演的机会和空间,促使学生在大量的表演中丰富舞台经验。首先,高校要积极举办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艺术节,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勇于创新,通过艺术节培养学生形成具有个人独特魅力的舞台表演风格;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空间,可以将课堂作为小型的演唱会,鼓励学生上台表演,促使学生在大量实践中获得演唱水平的提升,形成个人演唱风格。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民族声乐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生活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声乐逐渐呈现多元化。教师在声乐具体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的审美意识,促使学生在声乐学习和艺术实践中形成个人的个性与风格,为其未来的艺术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晋敏.试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研究[J].北方音乐,2019(5):251-252.
[2]骆丽霞.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9(8):163,165.
[3]张小冬.浅谈“自然歌唱”理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J].戏剧之家,2018(24):194.
[4]韩嵩楠.论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优化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157-160.
[5]彭丽丽.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7(11):386.
[6]管鑫博.谈如何利用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声乐表演意识[J].艺术科技,2017(10):81.
[7]戴灿.论述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J].艺术评鉴,2016(11):117-118,131.
[8]胡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措施探究[J].四川戏剧,2016(7):129-130,143.
[9]樊凤龙.春华秋实 芳香四溢:马秋华教授声乐教学札记[J].当代音乐,2016(14):1-4.
作者单位: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