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突破分析
2019-11-23齐齐哈尔大学杜君
文/齐齐哈尔大学 杜君
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恢复高考制度后,各个省份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伴随国家给予高校图书馆建设经费的不断增多,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初具规模,积累了大量的馆藏资源。究竟何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图书管理学界尚未形成权威和公认的认识。本文认为,它主要是指从开放性的角度出发,保障高校师生能够享受到基本阅读需求和科研需求的同时,向社会个体提供无偿或者低价有偿化的图书服务,满足社会个体精神需求。互联网技术是一项具有时空特性的技术。所谓时空特性,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力度较小,能够加快信息资源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高校图书馆服务领域,能够延伸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拓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特性
(一)满足校内师生阅读需求、科研需求和教学需求。其是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前提要件,即校内优先原则。高校图书馆与一般公共图书馆在性质上职能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化服务属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范畴。高校图书馆资金主要来源是高校,满足师生最基本的阅读需求、科研需求和教学需求,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责。除此之外,只有保障校内师生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服务,才其能够赢得校内师生对这一项系统工作的支持,才能真正平衡并协调好校内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关系。
(二)智能化和网络化。在互联网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搭建网络化服务平台的方式为社会个体提供数字图书资源。首先,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决定了社会个体难以进入到高校校园当中。从现实情况出发,搭建智能互联网服务平台,符合高校的校园环境现状,也能够尽可能地缩减阅读群体的各项开支。其次,高校图书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均具有有限性,难以容纳大量的人数入馆。因此,搭建网络化的服务平台不仅能够节约高校图书馆的各项成本,而且能够延伸图书服务的宽度和广度。最后,互联网技术与高校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的融合使得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具有智能化的特征。社会个体在相关终端可以查询到具体的数字图书信息,通过一定的手续能够借阅相关的书籍。高校图书馆无须安排大量的人力资源对智能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许多人工服务环节都被智能管理系统中的工具所取代。
(三)无偿或者有偿化。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社会化服务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技术成本和人力成本。与此相矛盾的是高校图书馆的资金具有有限性,难以大量支撑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因此,在国家尚未设立专项资金之前,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实际情况,为公众提供无偿或者有偿化的社会服务,保障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一)自身发展需要。现阶段,我国文化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图书馆要提升本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实现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为社会个体提供社会化服务。一方面,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够在网络上获取相应的资源。高校师生同样如此,许多高校师生开始在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以及网络上检索相应的信息资源。为此,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开展社会化服务,增多本馆的数字资源,不仅可以为本校师生提供相关的数字图书资源,也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关的数字资源,实现数字图书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伴随图书馆联盟构建步伐的加快,近些年来许多地区图书馆开始组建联盟。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开展社会化服务,能够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是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传承文化和知识的重要阵地。伴随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变迁,高校图书馆有必要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服务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于社会文化传承。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使得社会公众愈发的关注自身精神需求,社会公正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在增长。相较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上具有专业化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内部的馆藏资源分类更清晰,定位更明确,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图书资源。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公众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够优化高校的形象,增强公众对高校的认同感和满足感。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能够为地方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助力于地方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
(三)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计算机以及智能电子终端的普及,使得社会上信息资源的流通速率加快,知识更迭和创新的速度也在加快。面对信息全球化背景,我国绘制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蓝图,倡导社会公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地方高校是各个地区的最高层次的学府,其内部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设备,能够助力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公众提供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到搭建学习型社会这一重要历史任务当中,能够彰显本馆的职能和价值。
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突破
(一)进一步丰富本馆数字图书资源。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高校图书馆进一步丰富本馆的数字图书资源,是促进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首先,为了避免版权纠纷,防范法律风险。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加强与出版商的合作,在合作协议上就数字图书资源的条款予以明确,采购纸质资源的同时,采购相应的数字图书资源,增加本馆数据库中的数字图书资源。其次,高校图书馆应当进一步深化与知网、维普和万方等公司的合作,搭建新型化的服务模式,为社会公众进行科研提供便利条件,助益于创新型社会的搭建。最后,高校图书馆从节约经费、提高采购精准度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加强图书采购调研工作,采购受众喜欢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籍。
(二)搭建掌上云服务平台。电子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意味着互联网能够在电子智能终端上运行。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智能技术,搭建掌上云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更为便利的图书服务。所谓掌上云服务平台,主要是指公众可以在智能手机上接收相关的图书资源服务。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微信公众号或者智能APP为平台,组建掌上云服务平台。高校图书馆应当从本馆实际工作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微信公众号的优点在于能够节约图书馆的各项开支。高校图书馆只需要创办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运营,就能够为公众提供相关的服务。但微信公众号缺点也同样明显,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基础是点对点技术,这就导致公众号的稳定性不强。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为公众提供相应服务时,需要定期对内部的图书管理系统进行改良,防止图书管理系统掉线。智能APP的优点在于稳定性,能够增强公众对社会化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和体验感。但是APP技术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项目开发前期,更是需要高校图书馆投入大量的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在选择基础平台时,应当充分结合本馆自身实际,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需要将数字图书管理系统与相关平台进行连接,在平台上开发相关的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账号注册、数字图书证办理、数字图书资源借阅以及投诉反馈服务。高校图书馆在确保基础性服务能够在线上得以实现的同时,可以适度拓展自身的服务领域,延伸自身的服务范围。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出版社签订合作协议,在平台上为公众提供购书平台。公众需要纸质书籍的,可以直接在相关的链接中进行购买。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本馆的线上服务,才能促进社会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三)充分保护数字图书资源。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图书资源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为了防止部分不法分子非法利用数字图书资源,侵害图书作者的版权。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数字图书资源上融入数字水印技术。所谓数字水印技术,主要是指在图书资源上嵌入相关的版权代码或者版权图片,数字水印技术能够有效抑制著作权侵权,切实保障作者的著作权。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有必要禁止图书资源下载,单纯为社会公众提供在线阅读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将阅读界面设置为“只可读”模式,防止不法分子下载数字图书资源后进行盗印。
(四)注重联合发展。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各自的职能和特性不同,决定了其馆藏资源和馆藏结构存在着差异。为了实现二者的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加强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组成图书馆联盟,进一步提升图书资源利用效率。首先,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云储存技术来搭建数字图书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数字文献收集与共享机制。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数字文献传递和转阅,打通馆际互借通道。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公众办理一卡通式的电子借阅证,方便公众在其他图书馆借阅相关的电子文献,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借阅服务。最后,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化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可以在图书采购上开展广泛合作,做到数字图书资源采购各有侧重,避免采购的重复性,提升数字图书资源采购工作的科学性。
五、结束语
在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增强,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图书馆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化。高校图书馆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其内部的馆藏资源能够为社会个体进行科研创新、理论研究以及阅读提供基础。高校图书馆为社会个体提供社会化服务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举措。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这一有利抓手,推动图书信息资源的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互联互通,彰显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相信在馆员努力之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会走向智能化、网络化和规范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