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振玉与农学会《农学报》和《农学丛书》

2019-11-23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乔敏

办公室业务 2019年21期
关键词:罗振玉农学农事

文/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乔敏

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松翁等,浙江上虞县永丰乡人。罗振玉先生在考古学、金石学、敦煌学、目录学、校勘学、古文字学等方面成就非凡,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与王国维齐名的重要学者。他一生著述达189种之多,还校刊了642种书籍,所以在很年轻的岁月里,他已成为清末学术界的知名人物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近代考古学奠基人,罗振玉先生还是中国现代农学发展的先驱。他发起成立农学会,创办了当时最早的农学报刊——《农学报》,编译出版《农学丛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一、农学会的成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开启了向西方的学习之路。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强国问题。敏锐而富有实践精神的罗振玉等人,即走上了探索“兴农救国”的道路。创办农学会,是他们学习西方的探索之举。罗振玉在自传《集蓼编》中言:“念农为邦本,古人不仕则农,于是有学稼之志。既服习《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书,又读欧人农书译本,谓新法可增收获,恨其言不详,乃与亡友蒋君伯斧协商,于上海创学农社,购欧、美、日本农书移译,以资考究。”1896年冬,罗振玉、徐树兰等人在上海创办农学会,日常事务主要由罗振玉主持。农学会成立后,即在《时务报》《知新报》上分别刊登了《公启》和《章程》。《知新报》在刊登农学会《章程》前写道:“农学为富国之本,中土农学不讲已久,近上海同志诸君,创设农学会,拟复古意,采用西法,兴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原,甚盛举也。”此语正道出罗振玉等人成立农学会的目的。《章程》言:“中国患贫久矣,谋富者颇不乏人,要不出开矿制造经商等事,此固当务之急,然循流溯源,则农尤先务……然后世以农事为贱业,于是有农事无农学,一切辨土宜,兴水利制肥料防螟蚁等事,虽叩之躬亲南亩者,亦茫然不能措对,不知其法,遑论其理,今本会翻译欧美日本各种农书农报,创立报章,俾中国士夫咸知以化学考地质,改土壤,求光热,以机器资灌溉,精制造之法之理。”罗振玉他们就是要向欧美、日本学习,搜罗翻译他们的农书农报,传播他们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并于国内推广。农学会成立之初,他们欲开垦上海附近荒滩,觅地试种国外农作物,也曾设饲蚕试验所,还计划开办农校,制造化肥、杀虫剂和农机具,并储售良种等等。然而由于经费绵薄,这些宏大的志愿难于一时实现,梁启超先生曾在《农学报》创刊号序中言及此窘境:“将以兴荒涨之垦利,择种产之所宜,肄化学以粪土疆;置机器以代劳力;志愿宏大,条理万端,经费绵薄,未克具举。既念发端伊始,在广开风气,维新耳目,译书印报,实为权舆。”为了将新知、新论、新法快速传播出去,罗振玉等人成立农学会后即设报馆,聘译人翻译农书及杂志。

二、《农学报》的诞生

1897年5月,《农学报》创刊。初为半月刊,每期八千字左右,第二年改为旬刊后,每期四、五千字。《农学报》以白纸石印并装订成册出版,至1906年1月停刊,共出版了315期。农学报馆创办之初,蒋黼负责庶务,罗振玉负责润色文章。1898年底蒋黼病逝后,罗振玉成为总负责人,庶事、笔政诸事均由其承担。

《农学报》的内容主要有奏折录要、各省农事、农会博议、西报(东报)选译等。《农学报略例》中明确说明:“一、本报之设,以明农为主,兼及蚕桑畜牧,不及他事……三、本报详载各省农政,附本会办事情形,并译东西农书农报,以资讲求,俟报章日多,捐款渐裕,即添人专译农书,不附报后,以期出书迅速。四、本报并无论说,如海内同志,以撰述见教者(必有关农学者),当选优录入农会博议,以备众览。”可以说《农学报》的内容涵盖比较全面,通过官员的奏疏、公牍可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动向;各省农事栏目可以交流各地经验,了解各地行情;农会博议栏目,刊登农学仁人志士不同的农学观点,对农学会条议的讨论。《农学报》创办之初,并无专门的农学学术论文,但后来设置了《文篇》栏目,主要发表罗振玉先生的农学论文。从1900年至1901年,罗振玉发表了20多篇关于农事的文章,后辑录为《农事私议》单独出版。除此之外,刊登翻译东西洋农业报刊上的文章,介绍西方农学知识和农业技术是《农学报》的主体,并且每期之后都附有很大一个版块,专门刊登东西洋农书译文。后来这些译文抽出汇编为《农学丛书》。

三、《农学丛书》的出版

翻译国外农书出版是罗振玉等人的农学规划之一。起初,他将国外农学译文附在《农学报》后面出版,但声明这仅是权宜之计,故《农学报略例》中言“俟报章日多,捐款渐裕,即添人专译农书,不附报后”。 《农学报》从创刊至停刊,每期报后都附有译文一两万字,共刊出235篇文章,600多万字。这些文章附在《农学报》后出版时,均另编页码,自成系统。文章篇幅长分为多期刊登的,也按每本农书连续编码。后来,这些文章被汇集成一书,总名《农学丛书》。

《农学丛书》分七集石印出版,计82册。这部书内容较为庞杂,涉及作物栽培、土壤肥料、畜牧、果林、园艺、生产工具等农业各方各面。其体例也不统一,有翻译的短文,也有长篇译著,其中大部分文章来自日本农书和欧美著作的日译本。另外,《农学丛书》还收录一部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典籍,以及当时一些州县对当地农业生产的调查报告。为了翻译日本农书,罗振玉与汪康年等人于1898年夏在上海创办了东文学社,专门培养日语翻译人才。农学报馆出钱聘请藤田丰八等人为教员教授日文,之后又设英语、物理等课程,但均用日语授课。沈纮、樊炳清、王国维、萨端等人是东文学社培养的第一批日文翻译人才,《农学报》上刊登的日本书报多由他们译出。

四、罗振玉对中国农学的贡献

我国自古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安民富国之源,所以推崇以农为本,历朝历代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但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尤其是到了清末,这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农具、耕作方式、种植观念、管理方式陈旧落后,农作物品种单一,作为国家重要支柱的农业已经停滞不前。而此时的欧洲已经在17-19世纪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农业革命;近邻日本也在明治维新后完成了农业改革,使得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力随之强盛。罗振玉正是看到了这种差距以及差距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致力于学习推广西方的先进农学以改良中国的传统农业。罗振玉把近代农业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给中国传统农业带来了现代的曙光,他是中国现代农学的重要传播者和开拓者。《农学报》和《农学丛书》在宣传介绍国外先进农业经验、实用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等方面功不可没,是我国准备用近代科学改进农业跨出的第一步。农史专家杨直民教授认为,《农学丛书》“将中国传统农学与实验农学结合在一起,使之初具现代农学的雏形”“它确实记载着实验农学在中国起步,中国传统农学在迈向新的途程”。罗振玉又是将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现代农学交汇的践行者。罗振玉为了改变千百年来中国“农不通学,士不习农”的传统观念,一方面身体力行,垦荒兴农,设立试验田,引进培植推广良种,一方面投身农业教育,培养翻译人才,兴办农务学堂。1900年罗振玉应张之洞邀请赴武昌主持湖北农务局,兼任湖北农学堂监督。期间,他把自己发表在《农学报》上关于农事思想的二十多篇文章整理为《农事私议》出版发行,这是其“农业强国”抱负的生动记录。他在《郡县兴农策》中阐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七项事业:“一曰开荒芜、二曰兴水利、三曰考物产、四曰兴制造、五曰课农学、六曰励山林业、七曰兴牧利”,并于其后作了详细论述。1909年罗振玉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首任监督(校长),被现代人公认为中国农业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可以说,罗振玉为中国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杨直民在其文章中所言:“象罗振玉这样三十岁时立志学农,在当时农业科学、教育、报刊、译书、撰著、下过十多年功夫,同时在农业学术上达到较高造诣的,尚属不多……清末有一些在发展农业、推进农业技术改革、创办农业学堂、出农书、办农报作出贡献的人物出现,罗振玉在当时是较受推重的一位。”

可以说,罗振玉先生是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发起成立农学会,创办国内最早的农学报刊《农学报》,编译出版《农学丛书》,为培养翻译人才,创办东文学社,他致力于学习推广西方的先进农学以改良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中国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转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罗振玉农学农事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王国维、罗振玉晚年交恶考论
“遗老”视角下的清代学术史——以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论析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重评罗振玉的学术成就
罗振玉致西园寺公望手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