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中水利枢纽:西水东调大命脉

2019-11-23龚艺

当代贵州 2019年31期
关键词:渡槽水利难题

文_龚艺

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贵州水投旅游公司供图)

黔山巍巍,贵水泱泱。

2018年1月28日零时,乌江上游三岔河水从六枝一路向东,穿越普定、平坝、长顺等7座县城,奔流148公里,顺利抵达贵阳市,标志着贵州首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总干渠试通水成功,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几代贵州水利人“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的梦想终于成真。

贵州,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蓄住水、留住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要事。

上世纪50年代,水利部门就规划通过调水来解决黔中地区的用水难题,但因工程建设难度高、投资大而长期搁置。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关心支持下,2011年10月,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成功截流。建成后,它可解决黔中灌区7县42个乡镇51.17万亩农田灌溉、5个县城和28个乡镇供水、农村34.99万人和31.52万头牲畜饮水难题,同时向贵阳供水,年供水量为5.5亿立方米,大大缓解黔中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对助力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黔道难”,穿越崇山峻岭长距离送水,还要尽可能满足沿途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需求,水利部专家曾表示:“在某些方面的施工难度甚至超过了‘南水北调’工程。”因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需要重点攻克“水库的防渗处理、泄洪系统的防冲消能、高大跨渡槽建设”三大难题,为通水提供有力保障。

工程没有可探寻的成功经验,靠“摸着石头过河”,创新实施强岩溶地区成库条件及岩溶渗漏处理、峡谷区高面板坝综合变形和面板防裂控制研究技术,为西南地区建造高坝提供了“黔中方案”。

消能防冲工程采用底孔结合表孔联合泄洪、扭鼻坎挑流的消能方式,使得下泄流量的冲击得到有效解决。

“高大跨渡槽的建设”更是难上加难,水渠、水流不能“爬坡”,下行坡度也不能太大,须控制在二千分之一和五千分之一之间。全程有渡槽56座、总长度达18公里。工程采用“连续现浇高大跨混凝土梁移动支承平台施工技术”,加快了菜子冲渡槽施工。单跨200米的龙场渡槽,采用全断面整体预制分段吊装工法,在拱式渡槽类型中为世界第一。在河沟头、焦家渡槽施工中,工程采用叠箱变截面连续刚构渡槽施工,在全国水利行业尚属首例。在青年队渡槽施工中,为解决渡槽拱圈施工跨度大、建筑高度高、现场地形落差大等难题,专家研发了“钢支撑+贝雷梁现浇拱桥”施工技术,并在施工中获得了较好效果,完成了全国首例跨度108米失高27米的六连拱施工。

8年来,工程建设单位在省水投集团公司党委领导下,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传承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创造了一个个水利行业奇迹,多项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系统地解决了长久以来一直困扰众多水利规划设计者的高山峡谷地区长距离输水技术难题。

2015年4月,黔中工程平寨水库大坝开始蓄水;2016年6月,平寨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至今已累计发电近13亿千瓦·时;2018年底,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向贵阳调水,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渡槽水利难题
系统谋划 整体推进 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水利担当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基于 ABAQUS 软件的预应力梁式 U 型渡槽受力分析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狗之难题
难题大作战
地震作用下渡槽伸缩缝的碰撞效应及控制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渡槽
巧解难题
健康难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