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绿色转型 推动乐山市沙湾区高质量发展

2019-11-22袁仕伦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袁仕伦

摘   要:为全面推动转型发展,乐山市沙湾区坚定“文旅兴区、产业强区”发展主线和“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着力做好“工业、旅游、城市”三篇文章,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建设“乐山工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全面推动旅游转型,建设“乐山旅游第三极先行区”;全面推动城市转型,建设“乐山生态湿地花园示范城”,凝聚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累“绿色动力”。

关键词: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核两廊;沫若文化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5.009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5-49-03

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当前,乐山市沙湾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文旅兴区、产业强区”发展主线和“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坚持绿色转型,全面推动乐山市沙湾区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力争全区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县级经济综合评价考核进入四川省前30名,人均GDP保持全省前列,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沙湾应有的贡献。

一、推动工业转型,建设“乐山工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要求,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重,实现“老树发新芽”“新树结新果”,加速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发展,建设“乐山工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一)做强龙头支撑

围绕创建“国家钒钛绿色循环园区”,支持德胜钒钛公司实施总投资120亿元的300万吨优质短流程钢、100万吨钒钛精品钢、20万吨墙体建筑新材料、30万吨人造晶红石、1000万平方米微晶玻璃等项目,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形成钢铁、钒、钛、装配式建筑四大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350亿元,打造全国“钒钛金属标杆企业”,建成乐山重要支柱企业,上缴税金15亿元。同时,围绕建设“中国西部不锈钢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四川川尧不锈钢有限公司(原西南不锈钢公司)复产计划,投资3亿元尽快完成维保和技改工作,全力“保产能、保市场、保稳定”,力争每年直接供应下游企业优质原材料30万吨以上,降低20余户关联企业原料成本约200元/吨,再造一个百亿企业和200亿不锈钢产业园区,重振企业龙头地位。

(二)强化创新驱动

围绕打造“500亿冶金建材产业集群”和“中国西部不锈钢产业技术高地”,加强同国际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组建四川不锈钢产业技术联盟和四川特种钢产业技术研究院,紧扣“推进不锈钢和钒钛钢产品高端化”,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将不锈钢产业园区创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天宏、精鼎、发利等20户不锈钢、钒钛钢企业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提升“沙湾制造”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推“工业强区”战略。

(三)培育新兴产业

依托沙湾总装机280万千瓦的水电资源和区位、电价、房价等优势,在太平镇规划建设集大数据中心、大数据研发、产业孵化、生活旅游为一体的大数据小镇,强化招商选资,到2020年,培育引进华为、世纪互联、远方智灵等大数据企业20户,形成50亿元的大数据产业规模。同时,支持乐艺500吨北斗导航微晶芯片、沃耐稀2000吨稀土新材料、德胜2万吨人防建筑材料、天华1万吨空洞及大飞机配件等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壮大,形成20亿元新兴产业规模。

二、推动旅游转型,建设“乐山旅游第三极先行区”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确立的“支持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坚持沙湾与乐山大佛、峨眉山旅游业态错位互补协调发展,以“一核(沫若文化)”“两廊(大渡河骑游绿廊、峨沙康养走廊)”建设为载体,打造康养基地和沫若文化等特色旅游品牌,建设“乐山旅游第三极先行区”,积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一)发展康养旅游

充分发挥二峨、三峨、四峨3座峨眉姊妹山的独特资源优势,以全长100公里的峨眉山系康养休闲走廊建设为载体,突出文化元素、慢生活元素和运动元素,按照“依藤结瓜、串珠成线”的方式,包装生成一批特色康养项目,扶持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旅游企业。规划建设集运动、养生、观景、润心于一体的高品位康养小镇,并将沫若故居?沫若文化城、美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山水世界康养综合体、云间陌上康养度假村、天车民宿村、四峨云上梯田、世外花乡等特色景点有效串连,形成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峨眉山系康养休闲度假特色旅居带。

(二)发展工业旅游

立足沙湾4个大渡河梯级电站、2户传统大型钢企、10个工业遗产地和2处原始工业遗址等资源优势,投资22亿元,实施中國水电文化博物馆、钢铁博物馆、工业旅游产品博览园等5个项目,打造特色工业旅游场馆模式;投资35亿元,实施“515记忆小镇”“沙湾工业印象小镇”“智慧工业旅游小镇”等8个项目,打造特色工业小镇模式;投资30亿元,以中国水电七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电站遗留下的大体量的办公旧址“红房子”为基础,实施“红房子艺术村”项目,打造工业旅游文创模式。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开发一批观光休闲、文化体验、研学旅行、购物消费等工业旅游产品,丰富四川旅游的业态和内涵。

(三)发展滨水运动

充分发挥高峡平湖、悬崖飞瀑、平沙落雁等山水画卷以及风光旖旎的大渡河资源优势,以全长118公里的大渡河骑游绿廊建设为载体,围绕完善大渡河湿地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三大功能,以铜河文化、沫若文化为主题,加快实施铜河广场、迎宾广场、生态大道生态防护、生态河修复等工程,形成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省道103线沿线旧房整治力度,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大力发展滨水运动,变库区为湖区,变湖区为景区,实施总投资80亿元的滨水体验中心、户外拓展中心、研学体旅教育基地、水上运动中心等26个特色项目,打造滨水休闲运动品牌,做实做优新业态,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

三、推动城市转型,建设“乐山生态湿地花园示范城”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确立的“提升环成都经济圈各城市能级,加快发展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都平原城市群”要求,积极融入乐山“国家花园城市”建设,以创建国家大渡河湿地公园为载体,加快推进城镇转型发展,打造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湿地特质花园城市品牌。

(一)建设沫若文化城

以郭沫若故居为核心区、以沙湾老城区为氛围营造区、以郭沫若在沙湾古镇的成长足迹地为辐射区,大力弘扬沫若文化。实施沫若文化艺术中心、沫若文化景观长廊、郭沫若剧院、国学文化院、沫若名校、沫若文化景观长廊等一批项目,打造沫若戏剧、沫水女神诗乐歌舞、郭沫若电影等一批文化产品,开发沫若食养、健身、养心系列产品,加快建成沫若文化城和四川国学体验目的地,让整个沙湾城区充满浓郁的沫若文化气息。

(二)建设乐水小镇

依托大渡河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聚焦打造智慧型居住区、沫水风情商业街区、现代国际教育基地,实施医康养度假村、铜河艺术村、四川美食村、中国园林博物馆、蝴蝶博物馆、沫若故里大学城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集文化创意、康养修心、水上乐园、美食休闲于一体的乐水小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湿地城市特质。同时,围绕建设水上运动小镇,配套骑游绿道、游艇码头、健康步道等功能,打造滨水运动生态健康娱乐休闲景观长廊。

(三)建设绿美沙湾

加强生态建设,以三角梅、银杏、红枫等花木为主题,以14个城镇周边环境及山体、20条交通干道、23条河流沟渠、13个残次林改造地区为主战场,规划建设一批森林城镇、多彩通道、绿色河道、绿美景区,构建生态优、环境美、视觉冲击力强的优美环境,加快建成秀美新沙湾。深入实施“绿岸行动”,全面彻底拆除大渡河沿线1公里范围“散乱污”企业,强化全域生态修复,还“清波潋滟、渔舟唱晚”的大渡河秀美风光。攻坚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工程”,确保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乐山市平均水平;强化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整改,確保按时整改到位并销号,争取2022年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推动绿色发展,是长远之策,不是权宜之计。我们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行,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凝聚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积累“绿色动力”,以“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责任编辑:康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