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巍巍井冈山,星火万代传

2019-11-22越声

小演奏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旧居凉亭井冈山

越声

十月的井冈山,早已没有隆隆的战鼓声,也没有昔日的滚滚硝烟,这片曾经战火遍布的土地,如今早已层林尽染、飞瀑流泉,井冈山虽然没有峭拔的身躯,却从1927年开始在人们心中巍然挺立,用它的坚毅和质朴孕育出中国共产党的燎原星火。

大井村的三件宝

大井村位于井冈山的腹心地带,四面青山环绕,溪水蜿蜒,梯田层叠,炊烟袅袅。1927年秋,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便落脚于大井村。如今,这里已是井冈山风景区最优美的景点之一。

大井村现存革命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旧居,这排房屋紧靠山根,青瓦白墙,是典型的赣南民居风格,据说当时的红军诊疗所也设在这里。

1929年2月,毛泽东旧居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只剩两堵残墙,现在我们看到的则是1960年当地政府按当年原样修复的,1965年毛澤东重回井冈山时曾确认大井修复的这栋房子就是当年的模样。

如今,毛泽东旧居依然保留着当年的三件珍贵遗物,人称大井的“三件宝”:

一宝是毛泽东读书石。这块小圆桌般的山石放置在毛泽东旧居正门前,一旁的指示牌上有一段说明文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经常坐在这里看书、批阅文件。据介绍,毛泽东旧居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后,村子里有位老伯为了留下一些对红军的念想,便让几个青年把毛泽东经常坐的这块石头搬到了自己家中。1960年修复旧居时,老伯遂将这块毛泽东读书石交给了相关部门。

二宝是两堵残墙。残墙在原大井红军医务所的房间位置,修复旧居时,人们将这两堵残墙嵌在新墙中,只见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孔,泥墙左下方还有个碗口大小的洞,往里细看,发现泥土与砖石之间有两根细长的竹条牵连着,这是因为山区人民造房没有钢筋,聪明的工匠便想到用竹条代替钢筋的办法。

三宝是两棵感情树。旧居屋后有两棵树,一棵为南方红豆杉,另一棵为椤木石楠,毛泽东与朱德当年在此树下看红军战士操练,与群众谈话。旧居被烧毁后,两棵大树也几近枯死。1949年,沉睡了二十年的两棵树突然抽枝发芽,长得枝繁叶茂,1965年又破天荒地开出满树如雪的小白花,同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当地人民欣喜地观察到这两棵树的变化,于是将大井村这两棵百年老树称为“感情树”。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作家杨朔游览井冈山,听了老赤卫队员邹文楷介绍这两棵树后,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海罗杉》。如今,这两棵树越长越茂盛,为人们带来了一片阴凉和一段悠长的岁月故事。

客家民居干打垒

在井冈山的青山绿水间,最醒目的人文景观便是那些星罗棋布的干打垒建筑群,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乡愁的符号”。

客家的干打垒房屋与普通农舍相比,不仅样式和格局多种多样,而且具有坚固密实、冬暖夏凉的特点。

东晋末年战乱不断,世代生活在中原的人们南逃避祸,以保家族香火延续;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让久居中原的人们没有安土可依,南迁成为许多人的选择;靖康之难后,北宋覆灭,朝廷偏安江南,中原再次陷入灾难与恐慌,南迁又成为众多中原人的无奈之举。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长久的动荡不安和困顿无奈。“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的词句道尽了南迁者的愁苦心绪。千百万迁徙者在惊恐中渡过长江,然后逆滚滚不息的赣江一路而上,躲险滩、避暗涌,艰难地南行。

人迹罕至的井冈山接纳了来自中原的客居者,让他们重新获得安身立命的土地和宁静生活的家园。为了战胜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客家人就地取材,创造了一种牢固耐久、舒适美观的干打垒民居建筑,如殿堂式围屋、府第式方屋、纱帽式圆屋、八角楼、走马楼、吊脚楼……代代相沿,继有发展,可谓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产物和见证。

干打垒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黄土垒墙,条石基脚,一般为一栋三行六间,中间是厅堂,两边是厢房,厅堂后面是板梯间,再后面则是一个叫拖铺的小间,左右各四个正间,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过道,一边通向厨房,一边通向菜园或厕所,屋顶为人字形两面坡式,上等房盖瓦或杉皮,次等房盖茅草。

俗话说:“田产易买,四角难撑。”建干打垒前,主人需请风水先生先看地形,古人择地的原则是:“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洼地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之地。”立基前一天,由木匠师傅打桩定线,扬石灰,再在吉日凌晨由主人在房屋的四角各挖一点土,然后放鞭炮,基脚挖好后,先在四角基脚的丁石上各放铜钱、五色花线、茶叶和稻米,再请砌匠师傅杀公鸡将血洒在四角基石上,并为房主祝福。破土动工的第二日,主人设宴请客,亲友邻居送礼贺喜,并轮番帮工、送餐。上梁封栋之时,由主人及其长子合抬梁木,穿村过巷送到工地,梁木涂红,正中系红袋,袋中装金银谷物,砌匠师傅用红带将梁木吊上屋顶安装,插上红旗,手持雄鸡再次为主家祝福。砌匠师傅念完颂词后杀鸡,将鸡血洒于栋上,新屋四角同时放鞭炮,主人从屋梁上抛撒糖果、花生、钱币等物,让儿童争抢,借以助乐。中午做圆屋酒,席位安排为:一铁匠、二木匠、三砌匠、四锯匠,铁匠一般不会到场,故头席往往是木匠,二席是砌匠。当日,主家会给匠人各发一个红包,金额不等。

井冈山的客家干打垒房屋像一支凝重深沉而不失温情、坚实厚重又深藏灵秀的交响曲,与当地山水环境和谐相融,张扬着中原文化的气韵。

古道凉亭

井冈山小通村背靠大山,山中有一条幽静的古道,从村后老庵塘开始,穿过一片油茶树林,就绕进了深山。这条古道蜿蜒近百里,经遂川县的小湖、桥子头、车坳、新江、衙前等乡村,最终到达遂川县城,一路上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古朴的人文风貌。

在大山里,古道三弯九转,忽上忽下,像一条长龙在崇山之间盘绕蜿蜒。古道由石块、石板铺成,有的道段则由裸露的岩石形成,隐藏在幽静的峡谷之中,道旁密林丛生,溪水潺潺。越往深山走,古道变得越狭窄,而且十分陡峭,风景却更加优美。顶着蓝天白云,听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出村口稍走一会儿,便来到了岭头骑马坳,这里有个凉亭,传说很久以前古道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凉亭边搭着的木棚里住着一位老庵人,她施茶修行,日日为过路的挑夫和行人烧水做饭。当地的黄先生告诉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木棚已无踪影,但黑瓦、白墙、石拱门的凉亭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俯拥着穿亭而过的条石古道孤守在岭头,他犹记得当年挑柴、担石灰归来,在凉亭里歇息时,喜欢喝凉亭旁枫树下的山泉水,还钻进亭旁的荆棘里寻一种叫“卧藨”的野山果,引得行人纷纷抢摘品尝。

像骑马坳那样的凉亭,在井冈山境内古道上比比皆是,由于井冈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过去人们建成了纵横交错的古道,各主干古道上三至五里即建有一个凉亭。

敦厚纯朴的古人把在古道上建亭施茶看成是一种功德和修为,流传至今,仍有很多人出资修缮日渐废弃的凉亭,客家人至今还有逢年过节打扫凉亭、免费供应茶水、锄路草的习俗,这才使这些散落在群山古道上的凉亭久经历史风雨仍得以留存至今。

井冈山的歌谣

杜鹃花奔涌的烈焰增加了井冈山的春色,而一句饱含深情、极具民歌韵味的“送儿当红军,勇敢向前进”仿佛将时间拉回到了过去。今天,虽已远离战火与硝烟,但随着井冈山人一首首深情质朴的歌谣响起,我对这座建立在一代代中国人精神坐标上的山峰有了更多的倾听与凝视。

在那遥远的岁月里,迁徙至五指峰下安家的蓝姓客家人将这里命名为“井冈山”,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后来中国共产党将在这里扬起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红旗,开创出一条被历史铭记的革命道路。“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句井冈山人引以为豪的话语,让我在井冈山传唱的歌谣中找到了更为抒情的诠释:“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呵甜又香呵。当年领袖毛委员呵,带领红军上井冈呵,茶树本是红军种,风里生来雨里长,茶树林中战歌响呵,军民同心打豺狼打豺狼啰,喝了红色故乡的茶,同志哥,革命传统你永不忘呵……”

这支深情的《请茶歌》既植入到井冈山的叶脉里,更融入到井冈山人的血脉中,洋溢着井冈山人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感。井冈山人的音域像五百里井冈山一样宽阔,激情宛如龙潭一样奔腾,他们喜欢唱《三湾来了毛委员》:“太阳照山川哎,红旗迎风展呐,战歌声声军号响哎,三湾村里亮了天呐。一九那个二七年,来了个毛委员,带来革命军,三湾改编换新颜。党支部建在连队上,部队有了生命线……”他们常常唱《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上太阳红啰嗬,太阳就是毛泽东啰,万水千山都照亮呃,照得人心暖烘烘。哎哎哎万水千山都照亮呃,照得人心暖烘烘啰……”

在杜鹃花盛开的地方,我回溯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循着歌声的旋律,走进了绵延五百里的巍巍井冈山,访茨萍,上黄洋界,无论是在红军造币厂、红军烈士墓,还是在红军旧居旧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每一处都是心灵的朝圣、精神的洗礼。

井冈山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堂内深深镌刻着众多先烈的英名,而这只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中的一部分。站在纪念堂里,我脑海中始终萦绕着如歌如诉的《十送红军》:“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十送红军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台,台高十丈白玉柱,雕龙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尋访中,当地朋友告诉我:“井冈山的革命歌谣主要是当年工农群众和宣传队根据地方民歌曲调编唱的,还有一部分就是秋收起义部队带到井冈山来的。”

歌谣是井冈山军民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松柴烤火千里香,穷人骨头坚如钢。死了要埋井冈山,活着就跟共产党。”简单的二十八个字,道出了井冈山军民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革命激情;“碰到敌人莫害怕,勇往杀敌不让他。断头只当风吹帽,负伤如挂大红花。”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政策,井冈山军民表现出无私无畏、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正是靠严明的纪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在井冈山,许多村民唱了一辈子这样的歌谣,用歌声与真情感动着来到井冈山的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绵延的井冈山,竹风松涛中传递的都是萦回的歌声,涧水山泉中流淌的都是音乐的波流,这一首首传唱的歌谣便是井冈山的精神符号。

猜你喜欢

旧居凉亭井冈山
我爱朝阳的小凉亭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伟人旧居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凉亭
杨闇公旧居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外福来的葛藤凉亭
凉亭 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