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人类学与世界的“相遇”

2019-11-22刘芳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全球化空间

刘芳

摘要:近年来,关于世界音乐的读物虽多,但大多是讲述历史脉络或按照音乐文化区来书写。菲利普·V·博尔曼(Philip V.Bohlman)《走近世界音乐》一书中隐含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框架,借世界音乐为题,以巧妙构思向读者普及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作者开拓的思维与独到的见解使本书成为引导专业与非专业学习者了解不同视角下世界音乐的优秀书籍。

关键词:世界音乐   空间   全球化   音乐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05-03

芝加哥大学音乐与犹太学教授菲利普·V·博尔曼(Philip V.Bohlman)擅长世界音乐研究,研究课题涉及美国的民间音乐和族裔音乐、欧洲少数族裔和难民音乐、中东和南亚音乐、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中音乐的意识形态特点和政治特点等,编著了17部与世界音乐相关的著作。[1]他的《走近世界音乐》(World Music: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一书由上海音乐学院汤亚汀教授翻译。《走近世界音乐》不是单纯讲世界音乐,全书对音乐与政治的理解、研究观念的细致表述对学习音乐人类学的青年学者而言,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训练与体验。

一、独辟蹊径:以巧妙构思探讨音乐

(一)相遇为引叙述故事

《走近世界音乐》一书中,作者并非从一开始便搭建起庞大而严谨的学术理论构架,而是以一系列主题展开,每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章节。虽然每章主题各不相同,但探讨的思路类似。各章均分为六个部分,以相同的结构阐释各自的主題,以书中第一章标题为例,第一部分“最初的相遇”以一次相遇开始;第二部分“世界音乐的最初意义”接着进行历史的理论的探讨;第三部分“最早的音乐家”穿插音乐家的简介;第四部分“何者为先:宗教,传统,还是审美?”探讨美学问题;第五部分“查尔斯·西格:世界音乐的形而上学派”介绍一位音乐人类学家,最后“回到最初:流行风格与世界音乐相遇”论述流行音乐和当下现状。每一章篇幅内容相对独立,为读者娓娓道来相遇的故事。此乃蹊径之一。

(二)评介互动彰显学养

关于世界音乐的出版物越来越多,本书的定位是世界音乐欣赏的通识读物,从思路、结构、文体等形式因素看,作者对世界音乐的解读主要采用评介结合的方式,以介为主。作者在书中多次谈到北非的音乐,这些事例大都源于作者亲身的田野调查,在撰写时既不是简单的罗列资料,也非随性的主观评说。在阐述每章节主题的过程中,作者不仅理论视野开阔,且常有独到的见解,显示出基于深厚学养的文字驾驭能力。各章在论述世界音乐的同时,涉及到比较音乐学、音乐民俗学、音乐人类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当下学术状况,大量的事例与音乐本体论观点的互证体现作者丰富的田野经历和学识累积,对读者学习和理解世界音乐有着积极的意义。此乃蹊径之二。

(三)辩证剖析叙述音乐

本文作者借助世界音乐全球化的两层意义来剖析世界音乐。两层意义象征了人们理解“世界音乐”两种互相矛盾的方法,即“世界音乐”表现了世界不同音乐现象积极的一面,不可避免的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避免在“人为设置的局促篇幅里探讨宏大的题目”[1],书中多采取中间调和立场。举个例子,书中第一章讨论世界音乐的本体论时,作者鼓励读者质疑是否应该将世界各地音乐中的所有术语与西方音乐对应,因为这样做阻碍了发现音乐更深层的意义。这让笔者不禁联想到在学习印度尼西亚甘美兰时,其音乐就有自己独特的乐律体系,是任何一种文化术语所不能对应的,学习中笔者常常反思,是否应该借助一种多元化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不同的音乐现象,西方音乐体系只是在解读分析西方艺术音乐作品时具备有效性,它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能工具。作者在书中多处运用辩证思维来理解世界音乐,以期读者具备问题意识,用实事求是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来看待音乐对象并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此乃蹊径之三。

二、有容乃大:以宏阔视野环顾世界

音乐人类学的分析中,空间也是一个重要维度。本书作者并非同所有普及读物一样循规蹈矩讲述历史脉络或按照音乐文化区书写教材,而是用不同的行文方法,以时间和空间为顺序框架依次展开。纵观全书,作者行文逻辑似乎与美国学者瑞斯(Timothy Rice)提出的三维分析方法:“时间(Time)-空间(Location)-隐喻(Metaphor)”相暗合[4],文中暗含地域、国家、移民族群、全球等从小到大递进的空间单位,作者对世界音乐的叙述由点到面、逐渐拓展,最终形成恢弘规模,从而构建起整体框架。

(一)地域考察体现尺度把握

民间音乐受当代社会的影响,反过来又对这些事件进行回应。书中第二章作者以西方世界的音乐家利用录音机和照相机等设备记录世界音乐历史上民族志相遇的种种瞬间,并引向音乐与权力问题;第四章则描写了民间音乐家在村落采集传统民歌译成谱例、制成唱片被生活在其他地区的人们知晓,进行包装后被“他者”演绎并搬上国家中心的舞台。作者以地域考察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世界音乐的采集问题,意在表达完全的将音乐侵占为己用不如将其音乐的“本真性”客观还原并带入大众的视野这一观点。

(二)国家特色体现多元文化

“一首歌曲能否在国际文化政治舞台上代表一个国家?”书中描写了1932年阿拉伯音乐大会东西方的思想交锋、埃及女歌星乌姆·库尔图姆结合传统和流行风格的演艺生涯、欧洲电视网歌唱大赛获奖歌曲《耶路撒冷之旅》等事例,可以看出,各个国家都努力想在国际文化舞台获得一席之地。作者以国家特色为线索,将这些点串联成线,意在表达民间音乐的延存和复兴得益于世界音乐的传播。各种文化的多元并立使世界音乐文化生态具有多元的格局特点。

(三)流散音乐深究文化认同

“流散”,也称“离散”,来自希腊语,近代以来用来指“任何民族的大移居”,是“移民社群”的总称。“‘离散具备三个特征:1.外力趋势下被迫离开家园;2.在移居国作为少数边缘群体而遭遇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但当边缘化状态得到消解时该特征将会消失;3.思念故土,此特征历久不衰。”[3]作者在第六章列举了英国南亚流散地的学生如何通过印度音乐课信仰回归、非裔美国人流散地为何利用乐器回忆过去以及虚构的想象的离散地凯尔特民族的空间等,这不仅源于作者的人文关怀,也源于他犀利的人类学眼光。作者以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南亚流散地音乐为例探讨文化认同问题,流散音乐作为一个“飞地”不仅体现了民族特色,也是一种文化。除了民族内部的认同,流散地的音乐在杂交混合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全球化地域感”。他们不但要在原生历史家园的文化习俗上作出回应,也要对新家园作出回应。作者以音乐人类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由点及面,从微观到宏观介绍与分析世界音乐的空间构成。

(四)全球相遇实现文化共荣

作者在著述最后写到:“我们每个人都会越来越多地同世界的音乐相遇,而且相遇的方式日益增多,这不可避免地将我们带入到这样一个世界里去,这个世界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再也无法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分开。”[1]笔者认为,世界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向费孝通先生所说那样“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了世界音乐,只有尊重和保持世界音乐与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作者最终想要为我们传达的核心学术理念。

三、掩卷沉思:用发展眼光审视著述

纵观《走近世界音乐》一书,博尔曼以他扎实的写作功底与丰富的学识带我们进行了一场美妙的世界之旅,然而瑕瑜互见,作者的著述也有一些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世界音乐时间维度论述较少

纵观全书,文中隐含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框架,作者主要抓住了空间视角下的世界音乐,但是对世界音乐纵向梳理篇幅较少,时间视角下的世界音乐描述欠缺,若能在文章结构中整理世界音乐形成的历史过程,并按照前殖民时代、殖民时代、民族国家时代、后殖民-全球化时代给予与空间视角相当的篇幅论述,全书的结构会更加清晰完整。

(二)东亚地区音乐文化失语

书中的空间描述从区域到全球几乎涵盖了所有空间范围,涉及地区较广,然而包括中國在内的东亚地区音乐文化在文中却几乎没有篇幅。东亚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历来是世界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认为东亚地区音乐文化在书中的失语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另一缺憾。

(三)留待开发的研究空间

书中许多内容例如全球化对音乐的影响、欧洲电视网歌唱大赛中媒体的运用等内容描述较少,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网络与和自媒体对音乐的传播力量不可忽视。此书作者初次定稿时间为2002年,距今已过去十七年的时光。世界音乐作为连接各民族文化的一个桥梁,其内涵与形式也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拓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博尔曼书中为我们提供的方向也启示了新生代学者进一步探索与挖掘。

四、结语

《走近世界音乐》不失为一部闪烁着学术智慧火花的世界音乐读物。该书借世界音乐为题,以巧妙构思向读者普及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知识。站在音乐人类学的视界下,我们应用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地音乐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在给音乐带来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世界音乐的学习已经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也要与各国的国家政策紧密结合。行至我国,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我国同丝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早有联系,及至当代则越发紧密。在党和政府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今天,作为世界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一带一路”作为一条国际文化对话、传播与交流之路,促进了我们同世界音乐的相遇。笔者认为,学习与了解世界音乐不应只关注局部,应该从时间和空间整体入手,结合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理论方法,结合当下前沿论域与视角,以时空交错纵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音乐。音乐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小花,应该结合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承载,更应该成为不同国家平等交流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桥梁。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V·博尔曼.走近世界音乐[M].汤亚汀,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2]黄婉.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4]齐琨.空间:仪式音乐分析中的一个维度——以上海南汇婚礼和丧葬仪式为例[J].黄钟,2006,(04):49-56.

猜你喜欢

全球化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全球化遇阻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