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初探
2019-11-22姜书纳刘福林
姜书纳 刘福林
摘要:分析了针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梳理了景现设计探究式教学改革框架,并综合从教案、课件、课程网站建设等多方面探索了具体实践方案,以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城乡规划;景观设计;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286-02
1引言
目前,在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有特殊的地位,作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课程,探索一种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核心技能和设计表达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是现代教学改革的目标。在国务院近期出台的“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新政下,大众旅游将逐渐被乡村旅游所取代,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景观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实践、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完成分析问题、收集资料、验证方案、解决问题,乃至形成新方法、新理论的全部过程。目前,“课前预习——课上教师讲授——课下布置作业巩固联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是教育变革倡导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变革的重要方面。
因此,作为《景观设计》课程改革,依靠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景观设计》探究式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价值越来越突出,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而且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实践探究能力强以及解决问题能力高的学生。
2《景观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属于城乡规划专业必修课,目前已开设8个学期,培养学生达560人。对比反思以往的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革。
(1)未建立完善课程网站,制约着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2)课堂教学未实现翻转,主要以简单教学培养方式:讲授、作业、考试为主,教学实施过程中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明确,制约着学生潜能的挖掘。
(3)教学模式单一,以传统教学方法老师为中心对知识进行灌输,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虽然在课程中增加了些互动单元、问题引导、小方案设计、大作业讨论,但是整体的教学方法较守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专业设计理论知识以及被动的进行设计,因此,录视频、微课等多模式的开展将有利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4)实践环节缺乏,城乡规划专业是应用性较强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现有课程模式理论为主,实际操作机会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3改革理念与思路
3.1采取的改革途径
(1)解决课程网站建设问题。包括是网站制作与网络内容两部分,其中,网站制作委托专业网络公司完成,网络内容由项目申请人完成。主要实施策略是:在授课时,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途径制作微课、补充知识点相关网络视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图书、论文、网络资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2)解决课堂教学翻转问题。依托课程网站,实现课前学习、课中讨论,达到翻转。
(3)解决教学模式单一化问题。教学模式多样化,采用探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课程中融入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共同协作、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专题设计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
(4)解决应用实践能力弱的问题。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积累项目经验,加强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同时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做专题讲座及指导,了解行业动态及前沿,加強应用指导。
3.2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框架
该项目的改革理念是实践应用探究的翻转课堂,采用课前先学、课中分组讨论、课后评价回顾,并结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反思升华的教学模式,快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手绘表达能力、方案构思能力和创新素质(图1)。
4具体实践方案
4.1教学大纲的改革
将课程设置成理论和实践两大版块,理论36学时,实践12学时,期未考查3学时,共计51学时。
4.2教案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手写版和电子版教案共存的模式,主要形成提纲式教案、手绘样稿表现教案与学案,便于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利于学生手绘表现的提高,加大学生的从易到难的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4.3教学方法的改革
理论内容采用翻转课堂,学生课前通过教师实录慕课先学基础理论知识,课堂针对难点进行答疑;实践训练和手绘表现环节借用教学实物展台并采用边画边讲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4其他内容的改革
制作教学录像片段:采用录屏技术,按知识点制作教学录像片段,共计50个片段。
制作课程网站:包括手机版与电脑版两种类型网站。内容包括:①教学录像,②演示文稿,③实景转平,④景观案例,⑤教学课件,⑥识图,⑦案例分析,③网络素材,⑨相关法规,⑩电子教材,⑩评图解析,12学生作品,13文献资料,14单体元素,15主题案例,16其它。
5预期效果
5.1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共同体,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体验学习乐趣。
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丰富,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5.2人才培养成效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城乡规划应具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