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2019-11-22曾祥云
[摘 要]新中国70年,我们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实践成果,而且取得了辉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从认识论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理念。因此,与抽象形式的理论理念不同,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高度综合性、价值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等理论特质。这些理论特质不仅充分彰显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无与伦比的理论创造力,而且高度表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深刻洞察力和强大引领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与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指向性;高度综合性;价值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B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9)05—0001—06
Abstract:During the 70 years ever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e have not only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ocialist practice, but also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Sinicized Marxist theory. From the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Sinicized Marxism represented by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all about the practical concept of Chinese socialism. Therefore, unlike the abstract form, it has distinct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ractice orientation, high comprehensiveness, value selectivity and dynamic creativity. Thes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fully demonstrate the unparalleled theoretical creativ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ver the past 70 years, but also highly represent the profound insights and strong leadership of Sinicized Marxism in China's social practice, which is the guide to action, and fundamental compli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practice orientation; highly comprehensive; value selectivity;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534寻求“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2]258即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表现形式”,[3]78用认识论话语表达,就是“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4]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也就是我党所创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我们认为,正是实践理念所固有的实践指向性、高度整合性、价值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构成了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而正是因为这些内在理论特质,使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坚强理论引领和直接行动指南。
一 理论特质之一:实践指向性
实践指向性,这是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基本、也最鲜明的理论特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客体的实践性。作为一种理论理念或者说理论观念,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认识客体,是已经思维加工改造过的抽象客体,它所反映的认识内容是高度浓缩了的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规律性”以及社会主义的“共同性”“一般性”,它与客观存在的现实对象,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对应关系。因此,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抽象性理论特质不同,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是一种观念化、意向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蓝图、实践模型,是对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种超前性反映与超越性把握,它直接指向新时代中国社会现实实践。它所反映和把握的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作为认识对象而被反映的认识客体,而是一个作为实践对象、被改造和改变的实践客体。也就是说,这一思想体系中所呈现的当代中国社会,是因为中国实践主体需要改变它,所以才去认识它,是主体带着一种非常明确的直接的实践动机、实践意识,才将其纳入作为认识对象的。因此,与理论理念不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掌握的当代中国社会,不是一般理论理念所反映的认识客体,而是一种已经进入到主体的实践意识、并被主体实践性把握的实践客体。相应地,這一思想体系中的主体,也不是作为通常意义的认识主体存在并展开理论性活动的,而是作为一种实践性的主体存在,已经在观念中实践着了。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实践理念形态,其主体已不是用纯粹的理论的方式在观念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即通过思维真实地反映和呈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面貌,获得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而是以一种实践性方式在实际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它已将主体的愿望、需要运用于现实世界,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价值客体。因此,从认识论来看,这一思想体系的主体,已不是认识主体,而是一种在实践性把握对象的改造世界意义上的实践主体。
二是理论理念的现实化。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所内含的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是如何”“是怎样”的事实性的认识,如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知,对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征程的把握,等等,都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理念,而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实践理念中的一个要素、一个环节和基本内容而存在。换言之,这一思想体系以理论方式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观念性把握,已由一种理论理念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实践目标的具体实践手段、实践措施、实践方式;它所关注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践主体“要什么”即实践目标的选择问题,是实践主体“应如何”即使用什么实践手段去开展具体实践活动的问题,是实践主体“该怎样”即采取怎样的路径、方式去实现“两个一百年”实践目标的问题。因此,这一思想体系中理论理念的抽象性,已经通过主体的实践性把握而现实化了,使实践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是实践过程的观念化。不难理解,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向新的更高发展阶段。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涉及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系列问题,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指导。因此,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一思想体系,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理念,它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未来还要进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一种超前性反映和观念性掌握。在这个以实践性把握方式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中,不仅它观念性掌握的实践对象是具体的新时代中国社会,而且它观念性掌握的理想客体、实践路径、实践手段、实践工具、实践方式方法及各种战略、策略、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等,都是十分具体的,并全部实现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直接的“无缝对接”,其实践的指向性、意向性和可操作性,显著而具体。因此,从认识论看,习主席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实际是建构了一幅观念地设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想目标、观念地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种实践要素、观念地模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想蓝图,用毛泽东的话语来表达,它是一种在思想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图样”,[5]344是一种“设计的蓝图”。[6]103正因为此,它是直接指导新时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遵循。
鲜明的实践指向性,既是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区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理论特质,也是其作为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根本表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国实践主体提出了一个能够满足其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客体,而且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念性把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
二 理论特质之二:高度综合性
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理论特质,是它的高度综合性。
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改变现实世界的既有形式或现成状态,去创造一个在现实世界还没有产生和存在的、而客观历史过程不会自然产生和主动给予的、使自己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和实现的理想世界。而人们要实现并享有这种理想世界,就必须首先在思维中将它观念地建立起来。改革开放 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我党重新提出与构建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想蓝图,提出新时代中国未来发展的具体设想,形成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理念。从认识论看,实践理念是对于一个完整实践过程的观念性把握,“就其实质,是主体对客体、对主体的自身需要和自身力量,对主客体关系及历史发展的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7]171因此,它需要实践主体最大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思想中对涉及实践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和各种具体内容,作出全面的、整体的、高度的整合、综合与统一。高度综合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这里,我们指出以下几点:
第一,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过程,也即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社会实践飞跃的过程。作为从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8]814“作为抽象观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指导中国具体实践”。[4]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始终是“在场”的,它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启其思想航程的理论原点和逻辑起点,同时又以理论理念的形式,成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理念的一个环节与要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等,都被有机地融入到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的观念性把握中。比如,它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确保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向。《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9]421“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11习主席提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精神的充分彰显,使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实现了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又如,习主席对新时代中国国情、党情及世情的分析判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洞察与把握等,都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这些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对新时代中国实际所作出的认识和反映,又作为理论观念、现实依据,成为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要素和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内在地转化为中国主体的立场,从而实现两个主体在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
第二,将实现民族复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建设有机结合。认识论认为,与单纯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追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理论理念不同,实践理念是一种主体与客体、情与理综合统一的观念形态,它要将主体的需求、愿望、意志、情感等人的“内在尺度”观念地运用到被改造对象上去,通过实践创造出一个能够符合和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我们知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的最大梦想。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及其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中看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看到了伟大梦想成真的曙光。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抉择,从此,中国历史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方向。但是,应当看到,实现民族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处于我国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及同一个发展方向,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历史使命、历史任务,是不能相互混淆和相互替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和建立,它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与先进性,遵循的是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性,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因此,“伟大事业”表征的是社会正义,是合“理”。然而,任何理论的接受与实现,又都是以人的现实需要为前提和依据的。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不懈追求的梦想。客观说来,中国人民最初选择社会主义,主要在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把社会主义当作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途径和手段,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把社会主义本身看作是目的、看作是一项伟大事业。可见,“伟大梦想”表征的是民族大义,是合“情”。正因为此,我党自诞生之日,就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民族使命。“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是一样的伟大、同样的重要,不可顾此失彼、不可偏废一方。那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将“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这两者内在地结合起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对我党提出的一种考验。正是基于对这两个“伟大”的深刻认知与把握,习主席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总任务,共同融入新时代的总目标,从而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有机地纳入我党领导之下,合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并获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指南。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实现了“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的有机整合,实现了“民族大义”与“社会正义”的内在结合,实现了党的政治目标与国家道路、人民意愿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10]。
第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关系作出价值判断。从认识论来说,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其目的在于通过改变中国社会的现有形式或现存状态,去创造一个在当前还没有产生、而客观历史过程不会给予的、能够满足新时代中国实践主体需要的理想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通过实践改造社会,即是对社会既有状态的扬弃与否定,而这就涉及到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价值选择。比如,要建设一个“和谐美丽”的中国,必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作出何者更为有利的价值判断[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内含的价值选择特质,既高度彰显了唯物史观的真理力量,也深刻表征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及以民为本、为民谋福的价值取向。
四 理论特质之四:能动创造性
理论理念是对现实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反映,它追求的是对象的“本来如此”,是关于客体的绝对的客观真理性。因此,理论理念无法超越事物的现实客观层面去把握事物,对于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或尚未产生的理想客体,单纯采用理论性方式是无法把握的。与理论理念不同,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整个现实实践活动过程的一种超越当前现实的观念性把握,追求对象的“应当如此”,表现出强烈的现实超越意识。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说,它的能动创造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它内含了一种批判、否定和超越的意识。在认识论看来,实践理念的形成和建立,即意味着主体对于当前事物既有形式或现存状态的不满足或不满意,也就表明主体提出了要改变和超越事物当前状态的目标和任务。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创建,也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还存在它的不合理因素与不完善之处,它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不能令人民满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习主席提出并阐明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总任务,这表明他已经超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当前状态。显然,这种超越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状态的批判、扬弃与否定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为解决中国社会当前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而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超前的理论预设与创造。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已内在地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超越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二,它创造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客体。实践既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改变现实客体的过程,也是创造和建立新的理想客体的过程,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创建,即意味着要创造出新的理想客体,这标志着我党带领全国人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和创造新的理想发展目标的开始;也意味着我党和我国人民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需求、能力及现有客观条件,去选择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确立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当前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固然有其客观的依据,但这种发展,决不是当前中国社会自发运动、自动产生和给予的,它必须通过全体中国人民具体的现实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换言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它选择和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趋向,并不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现存状态的一种直观和消极的反映与描述,而是对当前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所作的一种观念预设,是对我党及其领导下的全体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实践活动结果,即理想客体的观念创造。
第三,它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完整过程。实践理念不仅创建理想客体,作为一种行动意识,它还创造整个实践过程。因此,从认识论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建,表明它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过程,已经进行了一种超前性的实践性把握与观念性“设计”。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和理论理念不同,作为实践理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不仅创造性地把握被改造对象即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存状态、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追求,而且还创造性地把握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所要采用的实践工具、实践手段、实践方式、实践路径,并设计出实践方案。即是说,在具体展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前,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就已经观念地设计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预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建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蓝图。这是一种超越历史、超越现实的观念性预想或者说实践性设想,它既是一般能动性的鲜明体现,更是能动创造性的高度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能动创造性特质,高度彰显了70年我党领导人敢于直面问题的批判意识、善于超越现实的创新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以及卓越的理论创造力。
以上,我们从认识论视角,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理论特质,作了些分析探讨。它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坚定守护,而且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篇章。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曾祥云.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必然性[J].湖湘论坛,2018(3):12-19.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欧阳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贾鹏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创造性运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7.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