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幻电影中的末日情结

2019-11-22彭亚伟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根源科幻电影价值

彭亚伟

摘要:1902年,《月球旅行记》的上映,标志了科幻电影的诞生。如今它已是最受欢迎的类型电影,回首其发展之路,尤其最近几十年的趋势,会发现其创作在内容与题材上愈加转向对未来末日的探讨,形成了一种末日情结风格的科幻电影。如风靡全球的《黑客帝国》《我是传奇》《2012》等,对于这一现象,文章从科幻电影中的末日情结何以产生、科幻电影中的末世情结何以体现、科幻电影中的末日情结价值何在三方面来论述科幻电影中的末日情结。

关键词:科幻电影   末世情结   根源   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168-02

一、科幻电影中的末世情结何以产生

不同于根据科幻电影中的科学原理与艺术幻想二者比例关系来划分某一电影属于软科幻还是硬科幻。根据创作者设置影片故事发生的未来社会中的人类生存状况的好坏程度为标准,科幻电影可分为乐观主义科幻电影与悲观主义科幻电影。如一部悲观主义科幻电影首先体现在其影片故事发生的未来社会必然是退化的而非优化的,或是需要被优化的。至于故事结局是以悲剧还是以圆满收尾则是次要的,悲观主义科幻电影意味着未来社会是一个有问题的社会,或是一个需要解决问题的社会。它是一个不完美的社会,并且是比过去更不完美的社会。在一定意义上,乐观主义科幻电影体现了一种科学主义,而悲观主义科幻电影则是隐含了一种反科学主义或怀疑主义。因此,只有少数如《月球旅行记》《登录月球》《外星人ET》等属于乐观主义科幻电影,而大多数科幻电影都流露着悲观主义。可见,科幻电影作为对人类未来世界的一种预言,由于未来世界与科技发展的双重不确定性,使得科幻电影多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悲观色彩,而末日情结的科幻电影正是悲观主义科幻电影发展到极致的一种体现。

(一)末世情结的产生是科幻电影的一种商业考量

末世情结被运用于科幻电影是科幻电影自身商业属性的要求。科幻电影之所以成为商业电影中最为成功的类型电影,就在于科幻电影抓住了观众奇观心理的审美趣味和取向。科幻电影是电影造梦的最佳方式,没有什么类型电影比科幻电影更能体现电影艺术的梦幻特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众对于信息的获取与表达越发倾向于视觉化,传统文字占据主流的时代正逐渐褪去,CG、3D、VR等电影制作技术的成熟,促使科幻电影成为了最具视觉化的类型电影。世界影史票房前三十名榜单里,有17部是科幻电影。可见科幻电影作为最具视觉化的类型电影与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的双重统一。因此,追求极致的特效视觉使得观众得到更好的观影体验是片方、院线的最大卖点之一,这是科幻电影的商业逻辑与文化逻辑。正是以上因素的作用,使得科幻电影不断探索如何表现视觉上的奇观景象,通过在科幻电影植入末世情结的创造策略,既是科幻电影追求视觉效果最大化的要求,更是一种商业考量。

(二)末世情结的产生是科幻电影对时代问题的一种反应

不论科幻电影是由科幻文学改编,还是由原创产生,其内容都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科幻电影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正如科幻空间的另类呈现,其实是对现实世界的政治秩序、媒介符号、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空间版图的剪影。”[1]

纵观科幻电影发展史,科幻电影之所以不断改变,是因为时代在变。任何一门艺术,只有反映时代,才不会死亡。从根本上说,人类未来社会的前途命运的探索是科幻电影永恒之主题。同时,科幻电影对未来世界的展望又是建立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科幻电影具有一种时空上的双重性,它既是一种未来寓言,想象着未来世界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又是一种现实记录,展现出当下人们畅想未来社会依据的现实心境。因此,对于悲观主义科幻电影,对于科幻电影中展现的末世情结,不再单属于科幻电影本身,更源于科幻电影创作者对当下社会时代问题的关注。

二、科幻电影中的末世情结何以体现

(一)科幻电影中的末世情结在不同时间上的体现

科幻电影中的末世情结可以追溯到二战后,之所以两者在这一时间节点相遇,离不开深刻的时代动因。当广岛、长崎的核弹刚散去,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业已形成。以美苏争霸为时代主题而产生的一系列如核战争威胁、意识形态冲突、军备竞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战后动荡的文化氛围,科幻电影中起初的末世情结正是對这一时代情绪的一种反映。

1951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的《地球停转之日》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具有末世情结的科幻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外星人为了点醒人类只有克制自身的不理智活动才能避免地球毁灭而到访地球的故事。影片第一次把地球面临毁灭当作剧情发展的主线展现在观众面前。正是这种原创性与突破性,使其受到了热捧,并被纳入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可见该片末日情结的设置对科幻电影发展的贡献之大。50年代后期,《世界终结之日》《在海滩上》等科幻电影将故事设置在未来核战争之后的末日世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实世界爆发核战争的担忧。60-70年代,科幻电影迎来繁荣阶段,诞生了多部经典之作,如《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异形》等。同时,创作者们也在积极探索末日情结与科幻电影的结合。在80年代,末世情结在科幻电影中的运用不仅体现在题材广度上,如末世情结不局限于外星生物、核战争危机等,生态灾害、生化危机、能源、资源危机等这一时期人类棘手的现实问题也被末日化地搬上了荧幕。同时,在画面、特效上科幻电影的末世情结也得到了极大发挥。介于早期科幻电影拍摄技术水平低,其末世情结不可能全部按照创造者主观的想法予以呈现。90年代至今,科幻电影中的末世情结主要是在此前拓展的基础上,以更加淋漓尽致的视觉画面展现,昔日区域性的末日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使得末日化以末世化呈现。至此,科幻电影中末日情结而形成的末世科幻电影已具有了成熟的工业模式。

(二)科幻电影中的末日情结在不同题材的体现

按照创作者把科幻电影中未来社会的人类生存状况设置为恶劣,来认定该影片具有末日情结,并在此基础上把所确立的具有末日情结的科幻电影按照不同题材划分为以下几类:

1.关于外星生物题材:如《地球停转之日》、《第九区》、《独立日》系列、《洛杉矶之战》等;

2.核灾难题材:如《哥斯拉》系列、《世界终结之日》、《堤》、《隔绝》等;

3.关于生化病毒题材:如《活死人之夜》、《十二只猴子》、《生化危机》系列、《我是传奇》、《末日侵袭》等;

4.關于自然灾难题材:如《地球失火之日》、《未来水世界》、《后天》、《太阳浩劫》、《天地大冲撞》、《末日危途》、《2012》等;

5.关于人工智能题材:《银翼杀手》、《终结者》系列、《黑客帝国》系列等;

6.关于资源危机题材:《深度失忆》、《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等;

7.关于政治末日题材:《阿尔法城》、《华氏451度》、《V字仇杀队》、《饥饿游戏》系列等。

三、科幻电影中的末日情结价值何在

(一)开拓了科幻电影的新境界

对科幻电影本身发展而言,加入末日情结无疑是有益的,就其意义来说相当于“最后一分钟营救”情结之于动作片,它为科幻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展现方式,丰富了科幻电影的广度和深度,如末日情结为科幻电影商业性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末日情结视觉化、末日情结全球化使得科幻电影容易把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于一处,这使得末日科幻电影具有了风靡全球的吸引力。同时,末日情结已成为科幻电影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构成了科幻电影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

(二)启示了人们对当代社会前途命运的思考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虽然是一种感性的表达,但它却能带给我们理性的思考。带有末日情结的科幻片像一则未来寓言,向当下的我们预见了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末日情结透露的一种未来悲观主义的思绪,有时可能是杞人忧天,但有时又是深刻洞见,“科幻电影将末日伦理置于与科技相关的假定条件下加以考察,以求激发观众对于深重危机的成因、消弭危机的可能性和方法的思考,并借用末日情境拷问人性、人情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2]有助于人类对当下自身活动的反醒,相信认真观看一部末日情结的科幻电影,带给我们的不单单只有视觉快感。

参考文献:

[1]戴小晴.景观·仿真·神圣人——科幻电影中的“危机”想象[J].电影文学,2019,(04):32-34.

[2]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与末日伦理[J].中国文艺评论,2018,(11):61-74.

猜你喜欢

根源科幻电影价值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一粒米的价值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给”的价值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