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数学教学方式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019-11-22刘建强

甘肃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刘建强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参与意识;培养;知识网络;构建;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8—0169—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所以,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为思维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实践证明,这样一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动脑思考,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参与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无疑说明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才能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而参与是学生经历这一过程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例如,教学“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节内容时,笔者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讲解,而是先复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后,让学生观察表达式“y=kx+b”,之后提出问题:“要想求出k、b的值,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行?这两组值实际上就是函数图象上的什么?就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说,就是要知道什么才行?”问题提出后,笔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等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环节要尽可能地进行分层处理,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主动参与。例如,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全体学生。让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有能力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能通过解决问题获得进步与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出现错误时,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以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可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至关重要。而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所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点串起来,形成面,構成网。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统计与概率”一课时,教师既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统计与概率和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