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2019-11-22万珊珊
万珊珊
摘要:粤语童谣隶属广东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大城市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迅速,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和冲击,粤语童谣已经消失的越来越多,影响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小,且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非物质文化,粤语童谣必须要走一条突破和创新的道路,歌曲化是粤语童谣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从其歌曲化的历程寻找它的发展新途径。
关键词:粤语童谣 发展 歌曲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81-02
粤语童谣,顾名思义就是用粤语吟诵的童谣。它是一种民间文学,流传在西关地区大街小巷里,由于它的地方民间性,这些童谣基本是口耳相传,篇幅短小,利于儿童记忆,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作品。粤语童谣不单单只在广东粤方言地区盛行,还有香港,甚至漂洋过海,随着侨胞到达世界的各个地方,如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等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它是粤语地区传统文化的结晶,既有跟其他民间童谣一样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蕴含着深厚的粤语文化与岭南风格,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母语是民族文化中最典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粤语又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广东三大语系分别是粤语(白话)、潮汕话、客家话。其中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以广州、佛山为主,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广东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以及其他地区,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可见,粤语的使用范围和人数多么之广泛。
童谣有着质朴的语言,独特的魅力,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普通劳动人民的纯朴民风,及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童谣不仅给儿童带来欢乐,而且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童谣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过程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因此研究童谣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能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童谣。
一、粤语童谣的起源与发展
粤语童谣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1905年6月,一个叫钟朝衮的人在郑贯公主编的香港《有所谓报》刊登一则广告,内云:“此童谣专为未就学之童子而设,其句以短为佳,须要有韵,以便易于记忆。此童谣须含爱国思想,其字句须最普通最浅白为要,字数以一百之内为额。此场取列十名,首名谢教十元,二名谢教五元,三名、四名谢教二元,五名以下酌送地图新书等件。赐教者须剪本报投笺寄来,方敢领教。若用别种纸笺,概从割爱。”
7月12日,童谣活动截止征集。尽管冠军只有十元的奖金(当时十元大概是两担米的价钱),但响应者不少,对于那部分不符合重视启蒙、通俗易懂的征集初衷者,主办者只能被迫割爱。钟朝衮说:“惟惜赐教诸君类多文人,下笔每邻于雅,是以此场佳卷,大都名言奥理,美不胜收。然仆既以启蒙起见,自不得不略为割爱,舍深取浅,以就范围。有心蒙学者,其许我乎。”经过反复挑选,舍深取浅,终于评选出童谣的前十名。7月23日、24日连续两天,《有所謂报》专辟“童谣榜”,刊登了这次评选结果及童谣作品,前三名童谣后面还附有评语。
在书籍资料方面,最早应属1928年由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出版的《广州儿歌甲集》搜集了广州地方童谣100首,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其中收录了29首带旋律童谣歌,后又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萧卓光主编的《广州民间歌谣》搜集了当地童谣600多首。
二、粤语童谣的歌曲化历程
长时间以来,粤语童谣都是以念白为主,只有民间生活小唱,是以类似歌曲的形式出现,但也只是片段式的歌曲,有一至两句有曲调,无完整旋律。直到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黑白电影开始发展,少许童谣用作电影的插曲,如《暧姑乖》《飞机榄》,但这些歌曲基本停留在小曲哼哼的模式,未被观众接受,直到1956年,香港周聪先生为电影《家和万事兴》创作了同名主题曲,后经韦然先生修改,成为日后广泛流传的粤语童谣歌曲《一支竹仔》,此曲为粤语童谣的第一首旋律歌曲。1955年到1960年间,广东有个广东歌谣的采风活动,在此期间,不少童谣被改编成歌曲,如《落雨大》《月光光》《麻雀仔》《鸡公仔》等等。这批歌曲中最受欢迎的是《月光光》,因为这首原本是连锁接龙的游戏歌谣被潘琳女士改写成一首孩子的催眠曲,由乔飞谱曲,受到大众的喜爱,从而流传开来,成为经典的粤语童谣之一。其他歌曲由于讯息陈旧等原因,没有流传开。1976年到1980年间,香港的韦然先生在香港进行了一次广东童谣的采风活动,他把搜集回来的三百多首广东童谣加以分类、整理、改编,写成广东童谣三百首。并把其中的部分歌曲进行谱曲、创作,录制成儿歌唱片、录音带等,收录了其中的80首广东童谣,并由香港政府音乐统筹处出版了《广东歌谣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入广州,再传到整个华南地区。
粤语童谣之父韦然先生改编创作的童谣,有些是采用了外国儿歌的曲式,旋律欢快、流畅,通过唱片的灌唱,在广东、香港等地方掀起一阵粤语童谣歌曲热潮,有通过翻唱广泛流传的《何家小鸡何家猜》《洗白白》《鸡公仔、尾弯弯》《落雨大》《排排坐》《睇牛仔》《氹氹转,菊花园》《光阴好》《排排坐、吃果果》《小明小明小小明》,这些歌曲是那个时代抹不去的印迹,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80年代中后期,广州流行歌手曾咏贤在其翻唱的港台歌曲唱片中,灌录了他自己创作编写的新版《落雨大》,随后,该曲由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赖广益先生改编成合唱曲,该曲改编后由广州男童合唱团于1988年6月参加美国国际合唱节,该合唱团由此被评为最优秀合唱团之一。这个版本的《落雨大》逐渐被唱开,各中小学都选用其作为比赛曲目,成为粤语童谣合唱的经典之作。后《落雨大》又经过多人的改编,据不完全统计,《落雨大》出现了至少五个版本,不同的创作者赋予它不同的情感,包括东山少爷版的《落雨大》,虽然没有赖广益版本的那么流传广泛,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对《落雨大》的传承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90年代左右,中国唱片公司黄宝姬女士邀请广州音乐人司徒抗先生为广东童谣谱曲,其中有《白榄仔》《麻雀仔》《点虫虫》等,旋律明朗、节奏欢快,朗朗上口,且都流传甚广。但也有一些受曲调的限制没能流传开,却为广东童谣的歌曲化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和经验。
到了21世纪,广州音乐人黄毅成创作了《唱好广州》歌集,用《肥仔个头》把《鸡公仔》《落雨大》《月光光》融入其中,成为广州青年喜爱的歌曲。2010年,广州唱作音乐人陈一畅创作了不少新的广东童谣,如《陈皮谣》《独占鳌头》《木绵》等歌曲,同时也有改编司徒抗先生的《点虫虫》,都有不小的反响。近年来,广东音乐怪杰陈辉权创作了一些与广州有关的歌,其中的一首《飞机榄》是一首具有广州地域风情的童谣歌曲,受到众人瞩目。
虽然粤语童谣的歌曲化一直在努力中,也从没停歇,但是“随着共同语的大力推广,新生一代的广东人怕是没有几人会唱这些粤语童谣了” [1]可见,其前景仍然是不容乐观的,所以,粤语童谣歌曲化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明白粤语童谣歌曲化是粤语童谣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用语言表达不出更深层次的感情时,我们唯有把它歌曲化才能更直白,更深层次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如同古诗词一样,谱成旋律后孩子更加容易记住。粤语童谣是粤地方儿童歌曲創作的良好素材,其字里行间含括了岭南的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通过歌曲的演唱,孩子们能更加直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刘蕾.粤语童谣的修辞语用特色[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