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
2019-11-22薛亚东赵菁
薛亚东 赵菁
摘要:环县道情皮影是古老的皮影艺术与道情相结合的产物,大约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是当地民间艺术中一支灿烂独秀的艺术珍品,且是世界戏曲艺术殿堂里一颗绚丽多彩的艺术明珠,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之一。本文以笔者的实地考察资料为依据,运用音乐学实证性和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对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从流派划分及成因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分析总结环县道情皮影整体演唱特征。力求通过对环县道情皮影展开较为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从而进一步认识环县道情皮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 流派划分 演唱特征 演唱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9)19-0033-02
环县道情皮影之所以经久不衰,原因之一便是它有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环县道情剧目绝大多数贯穿着高台教化的意识,反映着惩恶扬善的主题,紧紧围绕着因果报应的主线,使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味。
一、环县道情皮影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流派划分通常是以传人划分的,由于南、北两个流派的艺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师承关系等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使两个流派的艺人们在演唱环县道情皮影的过程中表现出南、北不同的演唱特征。
(一)南派戏班演唱风格特征
环县县城以南地区人口较多,自然环境气候相对北方地区温暖湿润,经济和对外信息交流方面也较县北地区发达。受此影响,外来文化对其影响也较为深刻。相对于北派戏班,南派戏班的演唱风格形成了用声自然流畅,音色纯正明亮、道白吐字清晰,演唱旋律华丽、细腻连贯、结构工整、抒情性强的风格。受到秦腔大戏的影响,艺人们在唱腔和唱法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从而使其演唱风格更加丰富,灵活多变。
(二)北派戏班演唱风格特征
环县县北向北扩展,与宁夏、陕北接壤,海拔高,气候寒冷,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皮影大师解长春就出生和长期生活在县北地区,因此,北派戏班忠实地继承了解长春大师的唱腔流派,旋律高亢却又平稳、伴奏细腻讲究,演唱嗓音纯朴、浑厚,声音嘹亮、豪放,假声运用较多并且真假声转换自如。曲调中借鉴了当地的民歌小曲。
二、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整体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的唱腔音乐具有很强的说唱性特点,节奏自由灵活,无板眼格式局限,吟诵性的散唱型与规整型节奏相结合,散唱时乐队不伴奏,任凭演唱者自由发挥。
(一)曲调高亢、悲凉豪放
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以乐队伴奏相间进行清唱为主的,曲调高亢、悲凉豪放。环县道情皮影演唱艺人的音区整体很高,调门以C调演唱具多(也有bB调或D调的)。多数艺人的演唱用真声达到g2和a2,部分艺人的演唱其真声高度已达到c3,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才能够胜任的。
在当前我们传统的声乐教学和演唱中,讲究喉头的稳定下放, 软腭上抬, 咽腔打开, 口腔开度增大, 舌位低放,声道的这种变化方式加强了声音低、中频振幅,使元音浑厚, 音量输出增大, 保障了演唱者在高音区的音色宽厚明亮,且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而据笔者多次现场考察研究,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由于舌体通过舌骨连接到喉室、会厌、舌面和喉室的外侧,构成了声道弯管, 在其影响下舌位的上升,必然引起喉头的升高, 咽腔容积的变小, 声道缩短使截面积减小,听起来单薄透亮, 泛音较少,共鸣不充分, 主观上感觉声音位置非常靠前。演唱者的高喉发声现象非常普遍, 演唱中随着音调升高, 演员的喉头位置上升, 这样使得其声道变短、小共鸣腔体的高频特性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采用自然发声,以本嗓为主,真假声区转换娴熟
本嗓就是在我们平时说话的基础上,经过润色和加工,更加追求语言的美感,以真声为主的发声类型。这种声音具有自然、质朴、洪亮、粗犷的艺术特色,在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中普遍使用,称其为“真嗓子”或“大本嗓”。
笔者在现场大量聆听过环县道情皮影艺人的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下声区,运用声音音色纯美、自然发声的本嗓演唱,不加任何修饰的发声。
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进入较高音区后自如的转入假声,且转换自如、声音连贯,没有明显的换声区,以高位置的头腔为主,再加上鼻腔、咽腔、胸腔共鸣,这样声音位置更高更集中,具有明亮、清脆、流畅的演唱特点。
环县道情皮影的戏班雏形,是5、6个男艺人搭班,用毛驴驮上演出戏箱走乡串村进行表演,并且长期没有女艺人。这就造成了所有角色的演唱都由“挑线”的前台一人包揽。前台承担所有角色的演唱,所以前台艺人通过真假声的区分来表现各个角色,用真声演绎生角,用假声演绎旦角。角色细分至文生、武生、小生、老生、正旦等,一般都由前台艺人通过对声音控制的强弱处理或不同的语气来演绎不同的角色。
(三)行腔运用合理气息,体现扎实唱功
在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中,演唱者的呼吸要求要均匀、平稳且有一定的深度,两肋(横膈膜)要有下沉扩张的感觉。笔者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亲自向当地的戏班艺人学习体验,再结合自己在平时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对气息运用的体会,证实了环县道情皮影在演唱时运用气息方面与我们在声乐演唱中所运用的胸腹式呼吸有相一致之处。
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运用气息的特别之处是演唱在进入高音区时运用提气的方法来支持声音。随着演唱音高进入高声区,此时,演唱者腹肌收缩上提,胸腔上部受到的压力加大,气息的高度明显提高,喉头也随着气息的提高而上升,这和我们在声乐演唱中对气息的要求实施相违背的但也确实在艺人们的演唱中存在的。这说明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和传统声乐的演唱中对气息的要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特殊的、不相容的一面,然而两者在对于演唱中对气息运用的重要性的强调却是相一致的。这种各自对气息要求不相一致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合理的存在于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当中,且为其不同观众群的审美标准所相容。
(四)道白吐字清晰,讲究语言音韵、节奏
环县道情皮影在表演过程中,唱腔和道白共同承担着表现戏剧内容、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推动戏剧中深化矛盾、发展任务,更加精确细致地表达整部戏剧的主题思想。环县道情皮影戏中艺人把道白称为“诵”,讲究字韵,强调语言的抑扬顿挫,而且在发声、吐字等方面,要求和演唱一致,在表演时加武乐甚至文乐伴奏陪衬。
环县道情的道白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诗白和本白两类,它们都是非常讲究节奏化和音乐化的语言艺术,有时可根据角色和人物的性格区别开来,有时也可根据人物的情绪分成带调和不带调的两种道白,这两种不同语调的道白正是环县道情有别于其他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环县道情皮影演唱特征的形成原因
(一)观众传统的音乐审美心理对环县道情皮影演唱特征形成的影响
受当地观众传统音乐审美心理影响,环县道情皮影演唱中,对音色的追求有着较为明显的清、亮、透的心理倾向, 艺人们在演唱过程中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注重声音明亮,追求高音的发声方法。在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中,不强求喉位与舌位的低放, 声道的截面积的偏小、偏短, 从而表现为音量相对偏小。因此,环县道情皮影演唱中这种注重声音音色高亢明亮的选择经过几百年时间的实践,符合了当地听众审美心理习惯。
(二)赖以生存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风格特征的影响
环县地处陇东地区,是塞外文化和关中文化的结合部。北部紧靠宁夏旱漠山区,体现出剽悍粗犷的塞北风情;南部接近渭北高原,黄土文化浓郁。这种超越行政区划的地域特色,使这里的文化多彩多元。一方面,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对自然改变征服的能力非常小,生存、生活都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约束,以农耕为生的农民因此产生对大自然和神灵的膜拜。一方面,渴望在疾病、死亡、自然灾害到来的时候得到神灵的庇护,道教祈助神仙征服自然和练养长生的观念就有了生存的基础,这种历史久远的社会意识形态,长期流传在陇东大地上。
环县道情皮影承载着当地的社会精神和风土人情,成为人们劝善惩恶、倾诉感情、娱神娱人的综合性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影能够充分体现环县人民淳朴敦厚、乐善好施、注重礼仪等文化特征,所以至今仍在这一地域流行,活跃在各类定期举办的庙会及民俗典礼仪式中。
參考文献:
[1]环县道情皮影志编纂委员会.环县道情皮影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2]高占邦.陇东道情音乐[Z].庆阳:环县文化馆,1979.
[3]张玉卿.环县道情音乐集成[Z].庆阳: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