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网络联结强度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2019-11-22倪自银朱琳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32期

倪自银 朱琳

摘要:知识作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员工作为知识的变现者,其创新绩效与企业生存息息相关,提高员工创新绩效越发受到关注。文章引入知识整合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分析社会网络联结强度、知识整合能力与员工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概念模型。

关键词:社会网络联结强度;知识整合能力;员工创新绩效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组织需要持续性创新以维持自身竞争优势。员工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实施者,承担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如何提高员工创新绩效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备受关注的话题。知识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愈发的受到企业的重视。知识不仅在工作流程上改善组织绩效,还被组织作为核心资源来打击竞争对手,获取竞争优势,它将比物质资本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知识的分布规律来看,企业中不同职能的员工拥有不同的知识,知识的分散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持续对知识进行整合。企业不仅要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有效的知识整合能力。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员工与嵌入在关系网络中的同事的关系强度是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目前,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在内部营造知识共享氛围,从根本上来说,这一举措是在加强员工之间的社会网络联结强度,从而促进员工知识的整合,最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是,有研究发现,建立员工之间强关系通常无法达到企业改善创新绩效的初衷,有时甚至会阻碍企业创新。

由于研究员工关系强度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文献有限并且研究中介不一,与此同时,关注员工内部社会网络、知识整合能力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限。鉴于此,本文将社会网络联结强度、知识整合能力与员工创新绩效纳入统一框架,以江苏省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角度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实证分析,了解员工之间的社会网络聯结强度是否及如何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及其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为提升员工创新绩效提供新的思路。

一、理论基础

“社会网络联结强度”这一概念是由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中最先提出,他把社会网络联结强度定义为“互动频率、情感联系、亲密程度与互惠交换的集合”, 即社会网络联结强度是网络成员之间联系的频繁程度和关系的亲近程度,并提出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会形成不同的联结强度,而联结强度的不同会影响知识的创造、获取和传递。根据程度的高低,社会网络联结强度被划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社会网络成员之间联系的频繁且关系亲近则为强联结,反之则为弱联结。目前关于社会网络联结强度的研究多是围绕企业与企业之间,强联结意味着获取外部资源能力越强,弱联结则相反。相比较之下,用于研究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联结强度甚少。而员工作为组织内部社会网络中的微观个体与其他网络成员的联结强度会影响其获取资源资源能力。

知识整合是知识的系统化集成、共享和扩散,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转移和综合,使之成为组织共享并能利用的知识。Kogut和Zander认为知识整合能力是整合企业已有知识和获取的新知识的能力。Boer通过进一步研究知识整合能力之后将知识整合能力定义为系统化能力、协调化能力以及社会化能力的综合:系统化能力是指企业内部运作标准化的程度,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内部行为的一致性;协调化能力是指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企业部门与外界其他组织之间协调、沟通的能力;社会化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自身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影响企业员工行为的能力。魏江在分析知识整合的能力要素分析中采用Boer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定义,谢洪明在研究知识整合如何影响创新能力时亦对知识整合能力采用了这种定义。由此可见,Boer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划分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故本文也采用这种划分方法。

二、研究分析

(一)社会网络联结强度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

按照知识的属性和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可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系统化能力整合的是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本就容易在个体之间传播,员工之间联系频繁、关系密切则加快了显性知识在员工之间的流通速度从而有利于系统化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员工之间的强联结可以更容易对企业知识规划达成共识,促进技术信息标准化和保持流程的一致性,从而有利于系统化能力的提升(Hansen,1998)。强联结容易使员工加强对文化、价值和信念的认同感,促进员工的彼此沟通、相互适应和协调,从而加强社会化能力的提升(Tsai & Ghoshal,1998)。协调化能力就是通过组织成员的关系来提升知识整合能力。强联结使得个体越容易亲近对方,史江涛认为企业员工间拥有较高的情感基础,会关注对方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以及知识应用,必要时也会无偿地提供补充性知识,从而提升了知识整合过程中的协调化能力。

(二)社会网络联结强度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

传统的文献多从结构主义视角研究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近年来,更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关系主义视角研究个体层面的关系与创新绩效的影响。员工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就会加深对彼此的信任。相关文献表明相互间的信任可以带来更多的知识交换,只有在相互信任的环境下,人们才愿意提供有用的知识,也更愿意倾听和吸收别人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共享从而提升创新绩效。创新活动由创意开始,结束于创新活动的有效执行。员工之间强关系有利于思想的碰撞产生创意的火花,基于信任感形成的员工强联结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距离和物理距离,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网络成员之间开展合作、执行创新活动的效率,从而提升员工创新绩效。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合作、信息交流以及人际互动可以使员工产生更高的创造性。组织内部信任氛围、沟通氛围会正向影响员工创新绩效。

(三)知识整合能力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

系统化能力反映了企业内部的信息、规则、指令等以标准化形式表示的程度。组织内部信息越繁杂、冗余,通过系统化能力则越能大大的提升知识整合的效率,从而提升知识整合的效果。企业知识整合的效果越好,则其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越强。企业的社会化能力越强,员工之间对于企业文化、价值观等的认同感就越强且更容易接受企业的规章制度,这样的环境使得员工更容易适应彼此,越容易打破员工自身所具有知识的传播障碍。没有了阻碍,隐藏在个体之间的知识得以在组织内部流通、整合并且增大了将整合的新知识、新想法转化为创新产品的可能性。企业的协调化能力强可以改善部门之间的交流,当员工工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其他部门人员的帮助,如此不同属性的知识便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与转化,通过知识扩散,员工便能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创新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