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2019-11-22冯晓霞
冯晓霞
【关键词】 综合素养;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8—0063—01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区分,使得学生核心素养从抽象的理论术语变得更加明确、细化和可具操作性。其中指出,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角度。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农村小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和途径。
一、思想和文化素养
1.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素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思想道德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成长的起点,也是决定一个人将来发展、取得成就的最高点。
2. 获得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知识资本时代。文化知识是各行各业发展创新的基础。人的发展更是如此,没有文化知识,就意味着人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失去了重要的“文化资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要站在21世纪新的时代特征基础上,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新的知识观,让学生学到鲜活的各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夯实学生发展的基础。
3. 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尊崇理性,张扬人的价值,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精神内涵。对教育而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为了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把教育当作政绩工程。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1. 学会学习。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最大的特征在于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预示着一个人在学生时期不可能掌握一切必备的知识,因此,学习的范畴进一步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探索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终学会学习而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记住多少知识点,以及得到多少分数。
2. 终身学习。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具体的工作单位都越来越重视终身学习,国家不断倡导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以期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把学习和个人的终身发展、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義所在,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这样的理念,让学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正确看待学习问题,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1. 社会实践。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双基”“问题”和“科学思维”为指向,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标准中都非常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能力是当前学生最为欠缺但最为关键的能力,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不可能在象牙塔和与社会隔绝的生活中成长,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使知识转化成个人的能力。
2.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最富灵动的、最为积极的和最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积极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表现。创新活动是一个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青少年时期正是好奇心强、最具创新活力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创新精神和活力的时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小树立创新精神。当前,社会各行各业都大量需求创新性人才,因此教育工作的一个核心点就是要致力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个人最为核心的精神内涵,也是一种传统美德。责任首先是一种能力但又不仅仅是能力的体现,它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对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深厚情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小养成学生关心班级、关心他人,尊敬父母,关注社会的意识。长大以后,在社会中就能够有所担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