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
2019-11-22刘昕
刘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内涵;大学生;思想特点;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8—0024—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扎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隶属于法學大类下的政治学门类,是专门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的专业。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作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系列文件,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一系列举措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要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从而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高校内部推动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党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以政治领导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以思想领导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确保高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特点
1. 自我意识增强,认知能力不足。当代大学生普遍为“90后”,近年来各地高校新生中“00后”的比例也在逐步提升。他们是生活在改革开放浪潮下的一代人,也是生活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一代人。在家人眼中,他们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宝贝。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这一代年轻人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更愿意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师长的教育有着批判的认识,甚至有时候非常叛逆。传统价值观中的牺牲奉献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很容易被贴上“假大空”的标签,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现实选择。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逐步渗透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一定冲击,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网络思维明显,趣缘社交频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互联网发生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网络化特征愈发明显。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一同成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互联网运用技巧和思维方式都与前辈有着很大差别,其生活的网络化程度也更高。在互联网社交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几乎每天生活的一半时间都与互联网发生着联系,以兴趣为主的社交方式主导着他们每天的生活。与以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同,“点对点”的互联网交流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受欢迎。“兴趣”正是连接各个节点的连接线,有了这根线就有了交流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3. 价值追求多元,吃苦精神欠缺。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但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们能够以现代化、全球化的眼光观察世界,但对西方思潮缺乏分析和辨别能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传统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现代甚至后现代因素的影响持续增强。他们热衷于带有显著娱乐化倾向的生活,更注重物质享受,消费方式也与父辈大不相同,缺乏节约资源和艰苦奋斗的观念。
当代大学生宛如一个矛盾集合体。他们有着高远的志向,却又缺乏从小事做起的态度和能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普遍缺乏,在面对很多模范典型时,容易产生不理解甚至厌恶情绪,对其缺乏基本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传统的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力较小,高高在上的姿态无法获得他们的认同。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
1. 坚持创新传统教育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技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达成终身主动学习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公约、守则,掌握自我激励学习的基本技能和相关基础知识。从这个角度讲,受教育者都需要被输入基本的道德、技能和知识。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重复”是记忆的核心手段,透过视觉或听觉不断重复特定的信息,就能使人记忆深刻。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与当下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脱节,但总体上有着内容优势和渠道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仍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足当下,结合现有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把“老办法”用好,把“新办法”用活,真正发挥传统教育方式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方式僵化、资料教条、手段单一,忽视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在提高“大水漫灌”式教育的“质”上下功夫,加强革新,围绕当代大学生通常关心的内容展开系统的理论阐述,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乐于理解;另一方面,要借助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手段,在教育的“量”上做文章,透过课堂、书本、讲座、视频、考试等多种形式,重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时政热点。
2. 坚持加强劳动教育,夯实体验认知基础。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不仅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工作开展的重要“突破口”。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在父辈通过劳动所提供的优越环境中,享受着现代物质生活带来的便利,亲自参与劳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对物质生活的来源思考不清,很多时候会认为这种享受是理所应当的。缺乏深刻的劳动体验,缺少与劳动者共同的认知感受,是造成当代部分大学生丧失理想信念、道德水平滑坡、功利化行为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只有通过在现实环境中参与具体劳动,才能使他们获得若干直接感受,从而从根本上扭转其轻视劳动的倾向。具体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突破课堂在室内的传统观念,带领学生深入自然和生活,体验感受不同于课堂中的内容,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各高校应对接固定的劳动体验基地,实现劳动教育经常化和制度化,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让他们明白优越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说,劳动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是当代大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获得劳动技能、涵养优秀品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力保证。
3. 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全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支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诸多社会环境中,高校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是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特色的重要方面,将校园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接受过程中也有较强的亲和性。要利用校园网对大学生进行主题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真正建成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页,用心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时,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固有思维模式,将课堂教育教学和学校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增强教育实效。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