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核心素养 促进全面发展
2019-11-22平增文
平增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8—0022—01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关键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抓住培育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够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深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培育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要求,两者关系紧密,既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全面发展主要是从身心整体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提出的要求,核心素养主要是从个体面临的情境需要出发提出的发展要求;全面发展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核心素养发展具体表现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的发展;全面发展强调身心发展的全面性,核心素养强调个体发展要求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全面发展强调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强调为个人终身发展。
学校要在构筑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形成基础性学力和其他课程中形成学生的綜合素质,建立学生广阔的知识背景,形成发展性、创造性学力。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获得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更要收获人生智慧。
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让所有学生能在人格、品德、学业、个性、能力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有文明修养,有道德原则、守纪诚信,明是非、知荣辱。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但是,仅靠现行的国家课程难以实现,未来教育要求我们在贯彻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开辟第二课堂,创造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合作条件。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渠道,发展学生的人文底蕴,在学生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主渠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让学生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学校音乐和美术课为主阵地,开展书法、绘画、器乐、合唱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具有艺术知识和技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等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具备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
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落实国家课程,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多渠道、多方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