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9-11-22赵秀兰
赵秀兰
【关键词】 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问题;观念;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31—01
“问题解决”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培养的目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有解决问题的机会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日常教学活动中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1.问题源于教师,而不是源于学生。在多数教学案例中,教师预设好答案,当学生的答案和老师的不一致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而是毫不松懈的追问“还知道什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成了问题的设计者和操纵者,而学生就像是一个个被问题所操纵的傀儡。教学中的讨论更是形同虚设,教师通过预设好的问题,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自己预设答案陷阱,学生完全变成了教师成功教学的配角。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答案会逐渐和老师的预设合拍,这样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思维锻炼集中而具体,封闭性的问题会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度降低,缺少发散思维,使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2.教师的评价单一、片面。一位小学生在连词成句作业中,将“荷花、在、小明、笑、阳光下、冲着”写成“阳光下,荷花冲着小明笑。”结果被教师评判为错误,标准答案是“小明在阳光下冲着荷花笑。”在用“盼望”一词造句时,学生写的是“我盼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不写作业尽情的玩”也被教师训斥一番,说是学生思想认识有问题,学生要以学习为主。
大家都知道,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具有个体体验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这种特殊性使教师在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一篇课文,就是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学生的同一篇作文题目,不同的学生审题的角度不同,写出的内容就大不一样。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所写的句子是对的,不过和教师的答案不一致,就被冠以“错误”的帽子,这样的评价过于单一、片面。
3.课堂的问题解决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存在差异。一位教师在进行“相遇问题”教学后,教师出示了一道飞机相遇的练习题,同学都做对了答案,教师高兴地说:“你们真聪明,很棒!”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老师,飞机相撞了怎么办?”老师的表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严厉地斥责学生:“好好听讲,怎么不把问题往好处想?”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关注的比较多,至于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不与生活实际联系,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将知识作为工具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二、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实践证明,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时,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长江三峡在中秋时节这一天不同时段的不同特点:早晨;新鲜、明净;中午:热烈、奔放;下午:平静、轻缓:夜晚:宁静、神秘;之后,让学生结合具体意象和视频资料展开想象,来感受三峡的独特美。然后说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看到如此美景,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同学们畅所欲言,效果非常好。
2.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实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要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实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如教学《第一支笔》一文后,让学生结合实际写一篇自己成长中与母亲有关的事的习作,这种训练,学生普遍写得较好,因为它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知能力的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植根与现实生活。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根据课文题目、人物言行、課文重点词语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开放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借助开放性训练,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做这样的练习:“他交作业了。”要求改写这个句子,但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同学们积极思考后会做出以下不同答案:他把作业交了,作业被他交了,难道他没交作业?没有人说他没交作业。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思维火花的结合点,结合不同的训练,把创造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创造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