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与管控研究
2019-11-22张国民
张国民,张 豪
(1.山西省地方海事局,山西 太原 030002;2.山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防范化解安全重大风险,构建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和机制,是当前安全管理的重大课题和首要任务。如何保证水路交通运输安全运行,遏制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航运企业的重大职责和首要责任。
1 山西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狠抓安排部署、责任落实、预防预控、工作重点、专项行动、应急管理、安全培训、安全宣传、监督检查、警示教育、科技研发与推广等工作,取得全省连续15年无重特大水上交通责任事故的好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山西是非水网区域典型的非水网地区,水运企业特小,运输规模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历史上,由于安全风险意识不强、隐患排查不力、监督管理不到位,在山西曾发生过3 起特别重大水上交通事故:分别是1986年4.11临县黄河单船超载沉没死亡失踪127 人、1992年6.13 柳林黄河单船超载沉没死亡失踪47 人、2004年9.23 临猗黄河单船超载沉没死亡失踪49 人,这3 起特别重大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教训惨痛。像这样特别重大事故就是在水网地区也是很少发生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航运企业安全第一责任和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由于山西大部分航运企业分散弱小,存在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企业,管理松散不正规,不像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二是水路运输安全风险意识缺乏,重视不够,概念不清,没有思路,推进不力,无从下手。三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彻底,有些隐患屡查屡犯,屡整屡犯。四是安全基础设施缺乏,船舶适航、船员适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监督管理手段原始单一,执法装备缺乏,执法人员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应急救援工作落后,很难做到拉得出,用得上的基本应急救援要求。山西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2 山西省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源辨识主要研究内容、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及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山西省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源分类、界定、等级划分标准及风险辨识、评估方法;风险管控措施及管理制度。
2.2 水路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风险源等级确定
风险等级按照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后果和概率,由高到低依次分为重大、较大、一般和较小4 个等级(或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如果同时满足两个以上条件的,按相应的最高等级确定风险等级,其风险源等级确定为[1]:
a)重大风险源对应特别重大事故,是指可能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 人以上重伤,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b)较大风险源对应重大事故,是指可能造成10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5 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c)一般风险源对应较大事故,是指可能造成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 000 万元以上5 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d)较小风险源对应一般事故,指可能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 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3 评估标准及赋分原则
本研究采用将各风险源分类分解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赋予其一定分值(百分制)的方法进行评估,评估的分值越高风险越大(不同的风险等级设定不同的分值临界值,某些重要单项指标单独设为峰值),据此确定其风险源相应的风险等级。
3 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评价方法
a)风险研究基本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采取“综合安全评价法”[2]理论开展山西省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研究。
b)风险评价基本方法 根据山西省水上交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现状,水上安全评价的研究对象,采取综合安全评估理论的多指标评价和网络模型评价等方法,将风险评估的步骤定位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3 个层次。
4 山西省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源类别、等级划分标准及风险辨识评估研究
4.1 山西省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源分类
表1 安全生产风险源分类
4.2 山西省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源等级评定指标及评估标准和方法
a)仅举例客运船舶风险源评定指标及评估标准:客运船舶风险源按照一级指标(内河船舶种类,客位数,船龄,船用设施,船用消防救生,航区航线选择,航区自然环境,通航环境和水文,航行密度和秩序等9 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沿海、远洋客船,内河客船,客位数限定,船龄分类,设施缺陷影响程度,消防救生等级和能力,航道等级,特殊航行区域,自然状态复杂情况,水文气象预警准确情况,航行密度大小,航行秩序优劣程度等12 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客滚船,高速客船,旅游船,客渡船,5 m 以下12客位以下旅游客船等按照相关规定、标准、参数、实际情况可设置若干三级指标)。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都分别按总分100 分值权重赋分,并注明赋分说明。
b)客运船舶风险源评估方法。
(a)重大风险源(Ⅰ级)——综合得分65 分及以上或有3 个及以上单项指标为满分者。
(b)较大风险源(Ⅱ级)——综合得分55~64 分或有2 个单项指标为满分者。
(c)一般风险源(Ⅲ级)——综合得分45~54 分者。
(d)较小风险源(Ⅳ级)——综合得分44 以下分者。
(注:山西省水路交通安全生产其他风险源等级评定指标及评估标准和方法因篇幅问题在此不一一列举)。
5 山西省水路交通海事监督风险源等级划分标准及风险辨识评估研究
5.1 山西省水路交通海事监督(人、船、环境、管理)类风险源分类
表2 人、船、环境、管理类风险源分类
5.2 山西省水路交通海事监督人员类风险源风险因素举例
表3 人员类风险源风险因素
5.3 山西省水路交通海事监督人员类风险源等级划分标准及评价指标(见表4)
表4 人员类风险源等级划分标准及评价指标
5.4 (人、船、环境、管理)风险类评价标准
a)重大风险类(Ⅰ级)——风险类计算值达到80 分及以上。
b)较大风险类(Ⅱ级)——风险类计算值达到60~80 分。
c)一般风险类(Ⅲ级)——风险类计算值达到40~60 分。
d)较小风险类(Ⅳ级)——风险类计算值达到40 分以下。
6 山西省防范化解重大水路交通安全生产和海事监管风险管控措施及管理制度建议
a)风险管控措施 风浪下的管控;雾与沙尘暴下的管控;雨雪下的管控;冰凌下的管控;自然河道水流、水位变化的管控;库区水位变化的管控;浅滩碍航的管控;预防人员落水的管控;防污染的管控;渡船的管控;工程船(或采砂船)的管控;特种船舶的管控;船员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客运船舶船员入职门槛;加大船员教育培训考核力度;督促公司健全安全机构与人员配置;加强公司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加大海事执法人员岗位配置;强化客运船舶安全监督检查;加大海事执法车船配置;客运码头标准化改造;重点航道整治和安全监督;加强航道分级管理;建立辖区碍航物台账;制定季度事故防控措施;加强水位交替期安全监督;加强能见度不良条件下安全监督;加强客流高峰期现场监督;加强船舶通航秩序管理;强化航运公司安全运行管理;强化公司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改;强化公司应急演习训练;完善海事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健全完善海事安全管理制度;优化完善海事安全管理措施;加强现代监督设施设备建设;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现场巡航;加强信息化建设等。
b)风险管理制度 船舶(含渔船)检验管理制度;船舶配载管理制度;现场查验管理制度;通航监督管理制度;渡船安全管理制度;客船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水上应急动态待命制度;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办法;乘客乘船和船舶出航制度等。
总之,本研究结合山西水路运输实际,通过对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和海事监管风险的研究,提出了山西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源与海事监管人、船、环境、管理类风险源的类别和风险源等级评定指标及评估标准和方法,并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化解重大水路交通安全生产和海事监管风险的管控措施及管理制度建议。这将有利于梳理相关生产和管理环节中的潜在风险,掌握风险因子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式,保障水路运输领域安全;将有利于督促航运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海事管理机构督促航运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供科学依据;将有利于加强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提升内河水路交通安全监管水平;有利于强化安全监管的针对性,为山西水路交通安全生产和海事监管规划与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安全生产要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构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机制,要转变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能力,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安全风险管控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的总要求,坚持“单位负责、行业监督、动态实施、科学管控”的原则,切实加强水路交通领域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的研究,有效预防“黑天鹅”、“灰犀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