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看农村40年巨变
2019-11-22本刊通讯员
本刊通讯员 奇 峰
200多年前,清代诗人查为仁执笔写下:“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经历了与查为仁正好相反的变迁。过去40年,我们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仅够保障“柴米油盐酱醋茶”基本生活的两三百元一路飙升至两三万元,在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服的直观心理感受中,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富裕。
说改革、话成果,有比较才有鉴别。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工业化国家。笔者从人们生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根据占全国总人口大约82%的广大农村所发生的巨变,来谈谈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首先说吃。吃,可以说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正如老话所说:“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农民的生活异常艰苦,一日三餐别说是吃好,就连吃饱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天天干着最累的活,顿顿吃着以粗粮为主的饭。很多家庭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就连用辛苦一年养大的猪所换来的肉票,都不得不拿去兑换成现钱以贴补家庭的日常用度。可现如今的农村,人们已经不再为吃饱发愁,而更加追求吃好、吃精,只要愿意,顿顿能吃细粮、天天能见荤腥。
其次说穿。穿不仅仅能够御寒,更能体现人的精神面貌。40年前,在广大农村,无论春夏秋冬,不仅满眼的蓝、黑、灰,而且除了是粗布料子外还有补丁。谁要是在夏天能够穿上一件“青春仿”或“的确良”的衬衫,那得让人羡慕死。而现在农村人,特别是农村年轻人,怎么保暖怎么穿、什么时髦穿什么,基本上已看不出城乡差别。
再来说住。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在无论北方还是南方的广大农村,40年前人们住的基本都是土坯房、茅草屋或窑洞,既不安全更无美观可言。尤其是在多雨的南方,以稻草、麦秆或小青瓦覆面的农家屋舍,每到雨季就会出现“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的窘境。而今再去农村看看,钢筋混凝土的二层小楼比比皆是,既结实安全又实用美观;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后,各具特色的南北民居、少数民族村寨,早已成为广大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最后说行。我国不仅地域广阔而且地貌复杂,加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交通条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落后的道路交通条件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连出行都很困难。特别是那些生活在边远山区和深丘地区的农民,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能走出所在的县、乡。而今在全国范围内不仅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在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方,家家都能有硬质道路与公路相连。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在4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再“安步当车”,而是以自行车、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甚至在很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在农家小院里私家轿车也并不鲜见。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变化和发展已有目共睹,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改革开放之路走对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