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11-22袁慧霞
史 伟,王 慧,袁慧霞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蒙中医医院脑病科,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300)
缺血性脑中风是临床中常见的脑卒中疾病,是指患者脑动脉发生狭窄或者闭塞所诱发的脑组织缺血或缺氧,进而产生软化和坏死的血管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偏瘫、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等,目前临床中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多采取西药疗法,包括应用阿司匹林、甘露醇和纤溶酶等给予对症治疗,然而总体来看疗效一般,而中医学理论则认为该病的病机在于风痰流窜经络以及气血阻滞[1]。本文重点分析对于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采取中西结合辨证疗法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止诊治的12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为回顾分析对象,以数字法对入组病人随机分组,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包括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52~86岁,平均(64.5±0.3)岁。对照组:包括患者6 0例,男3 1例,女2 9例;年龄53~88岁,平均(64.2±0.6)岁。两组入组对象的上述资料比较均衡度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疗法,包括应用阿司匹林、尼莫地平及阿托伐他汀等,还需纠正患者机体水电解质紊乱,严格控制血压水平,并应用甘露醇给予脱水治疗。同时针对合并并发症者给予相关对症治疗,维持治疗期间机体营养平衡。观察组患者在该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疗法,具体措施如下:(1)自拟化痰通络汤口服,中药组方:桃仁12 g,生地黄10 g,当归10 g,牛藤10 g,赤芍5 g,枳壳5 g,柴胡4 g,针对气血亏虚者可增加党参15 g,黄芪15 g,针对偏瘫显著者可增加僵蚕15 g,地龙15 g。(2)针灸辨证治疗,实施对侧取穴疗法,例如针对左侧偏瘫者取其右侧穴位进行针刺。针对上下肢瘫痪者取其对侧的肩痛穴和膝痛穴进行针刺,针对偏瘫严重者则可增加踝痛穴和臀痛穴,针刺时采取滞针法,留针时间30 min,1次/天。两组患者均以1周作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1.3 评估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治愈:即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病残程度达到0级,且肌力恢复至4~5级;显效:即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同时生活能够基本恢复自理,且肌力较治疗前提升达2级以上;有效:即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所好转,且肌力较治疗前提升1级以上,然而仍无法生活自理和独立站立;无效:即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s)描述,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 论
缺血性中风是诱发患者偏瘫的重要原因,此类患者多数为老年人,患者偏瘫康复效果受到脑组织及血管病变恢复的效果的影响,包括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血肿的有效吸收、血管再通以及病灶周边血肿消退情况等。中医在中风患者综合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并且中医学认为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主要原因在于机体内风痰流窜,同时气血运行发生阻滞而血流缓慢为瘀,同时淤血后又可诱发血流变异常进而凝结为痰,因此血瘀凝痰两者互为因果。中医针刺能够对患者大脑皮层产生刺激,经由深感觉传导至神经通路,进而对大脑皮层产生刺激,可促使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的有效恢复。本次治疗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痰通络汤进行口服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疗法,从分析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肌力恢复、临床症状改善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等情况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在缺血性中风偏瘫病人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辩证疗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辩证疗法可取得满意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促进其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