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COPD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和护理研究

2019-11-22王宜顺陈秀梅

关键词:预见性血栓下肢

王宜顺,陈秀梅*,赵 妍,王 雨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加之患者机体免疫力低,卧床期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较高。有研究指出,对老年COPD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于我科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以及预见性护理的方法,观察了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性别:男/女=18/13,年龄(71.54±5.30)岁。对照组性别:男/女=19/12,年龄(76.41±4.62)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干预,以呼吸道护理、病情观察等为主。观察组在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对该并发症进行预防,方法如下:(1)评估方法:护理人员可将Geneva评分法,应用到深静脉血栓风险的评估过程中。评估内容以年龄、血气分析、DVT、影像学检查等为主。评估结果<5分者,视为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低。评分结果5~8分者,视为中危。评分>8分者,视为高危。(2)预见性护理:针对低危者,护理人员应每2 h一次帮助患者翻身,并辅助其活动双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此外,还可将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针对中危者,应鼓励其下床自主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如患者需长期卧床,则应辅助其进行抬臀循环、肱四头肌舒展收缩训练,训练时间为15 min/次,3次/d。待患者臀部可离床2 cm,踝关节背伸角度达到90°时,视为训练效果达标。针对高危者,应严密观察其下肢皮肤颜色、感觉及温度,有无肿胀,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报告临床医生,并给予处理。需长期静脉输液者,应避免同一部位反复输液,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有输液留置管的在输液后,需给予10 u/mL肝素液正压封管。患者可正常活动前,需给予加压弹力袜穿着,或采用间歇气压疗法给予干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需给予严格制动,预防血栓脱落。此后,需立即给予溶栓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促进病情康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前后的各项指标

观察组护理后IL-6(36.5±2.0)ng/L、D-二聚体(284.4±5.7)μg/L、血黏度(6.0±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指标(±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指标(±s)

组别 阶段 IL-6(ng/L)D-二聚体(μg/L) 血黏度观察组 护理前 62.2±2.1 745.5±3.9 9.8±0.8护理后 36.5±2.0 284.4±5.7 6.0±0.6对照组 护理前 63.0±0.8 750.2±4.0 9.9±0.5护理后 48.6±2.0 564.5±6.1 7.8±1.0

2.2 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下床时间(2.5±0.1)d、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满意度9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效果对比[±s,n(%)]

表2 护理效果对比[±s,n(%)]

组别 下床时间(d) 深静脉血栓(n/%) 满意度(分)观察组(n=25) 2.5±0.1 0(0) 24(96)对照组(n=25) 4.0±0.3 5(20) 20(80)P<0.05 <0.05 <0.05

3 讨 论

老年COPD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发生,与年龄、病史、长期卧床等因素显著相关。一旦发生该并发症,患者死亡的风险将明显提升。针对老年COPD患者所实施的常规干预方法,虽重视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但因未对患者发生该并发症的风险进行评估,干预内容往往缺乏全面性与针对性[1]。

为降低老年COPD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我科对患者发生该并发症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了预见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预见性护理期间,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越高,越应加强重视,并采用“翻身”、“抬高下肢”、“穿着加压弹力袜”等方式,对并发症进行预防,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针对低危者,通过翻身以及体位干预的方式给予干预,便可取得满意的预防效果。本文研究发现,实施预见性护理后,老年COPD患者IL-6(36.5±2.0)ng/L、D-二聚体(284.4±5.7)μg/L、血黏度(6.0±0.6),与实施常规护理相比,患者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明显下降。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下床时间(2.5±0.1)d、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满意度96%,与实施常规护理相比,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一步降低,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COPD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方面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评估老年COPD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翻身、下肢抬高、穿着加压弹力袜、间歇气压治疗等方式,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血黏度,缩短下床时间,预防深静脉血栓,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预见性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