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漆艺人才培养构想与实践
——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2019-11-22陈若鸥

文化产业 2019年20期
关键词:漆艺福州福建

◎陈若鸥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把传统手工艺精神和元素融入当代设计,把现代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植入非遗技艺,是非遗技艺在继承的基础上重生的必经之路。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职教系统平台,振兴漆艺职业教育,应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漆艺人才培养模式。

一、福建漆艺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是中国漆艺的重点产区和主要出口基地。福建漆艺历史悠久,曾几度辉煌,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先秦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南迁移民把先进的漆艺文化传播到彼时蛮荒的福建,漆艺从此在闽落地生根、发芽、成长。如今福建已是举世公认的“漆艺之乡”,省会福州被人称为中国的“漆都”,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传统手工艺“三宝”,作为福建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美誉蜚声海内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化浪潮改变了中国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的改变使传统手工艺产业进入发展瓶颈期。在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空白期后,漆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直到国家推出“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之后,福建漆艺发展开始复苏。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福州脱胎漆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一系列政府保护性举措先后出台。漆艺特色手工技艺融入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将大有可为。

2010年以后,福州恢复了集设计、研发、制作、销售一条龙的漆艺产业链,省市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遗保护基地、漆器专卖一条街、漆艺博物馆、朱紫坊漆艺产业街区、福州漆艺研究院等配套机构和设施,助推漆艺产业发展。漆艺体验中心、创意小集等带有浓郁漆文化特色的民间活动迅速成为市民消闲的重要方式。漆艺一跃成为福建著名的文化名片。

二、人才短缺是漆艺产业缺失活力的根源

漆艺是福建工艺美术乃至海西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它的发展状况与其支柱性地位尚有很大落差。以福州为例,近五年来漆艺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依旧非常低。

目前整个产业链运转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福建漆艺人才匮乏、缺失创新创意能力归根结底症结在“人”;解决了人才问题,创意才有源泉。

人才资源匮乏制约了产业发展,既缺懂漆工艺擅管理的企业主,又缺创意设计人才和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人才资源匮乏,创新不足,导致发展后继乏力。小型企业居多的漆艺产业为了追求时效性,产品多“翻新”经典造型和样式,缺少真正有创意、叫好又叫座的原创产品。

三、学院在漆艺非遗传承方面的优势

基于福建漆艺产业人才资源的困难现状,2013年末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开始筹办漆艺专业。筹办之初,我们在全省各地做了大量的专业和人才需求调研,汇总调研数据发现,漆艺行业旺盛的人才需求和亟待更新的漆艺设计队伍;而福州市仅有福建师大美术学院、闽江学院这两所高校培养漆艺人才,每年毕业生不足百人,整个漆艺行业存在相当大的就业缺口。

(一)区域、技术、就业等多方面优势

学院地处闽侯县——福州漆工艺企业最集中的区域,校址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漆艺加工企业,全国最著名的生漆原料生产商即福州联建生漆厂坐落于此。附近的荆溪镇鼓山洲是福州漆工的聚居区,村中家家户户都是前店后厂、主营外贸出口的漆器加工坊,这些几代相传的家族产业是我们办学的天然的技术资源。

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放宽外贸经营权之后,中小型外贸型漆工艺品企业遍地开花,人才需求逐年增大。相比于学历和从业经验,用人单位更关注就业者的基本素质,专注力、再学习的潜力、设计能力等。通过本次调研,专业建设的蓝图逐渐清晰起来,在原产地办学,从宏观上能够紧贴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为做大做强福建漆文化创意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在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漆工艺,不仅可以留住传统手工艺文化,还能为区域产业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现代手工艺人才。而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优势、天然的技术师资条件、良好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办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资源优势

作为福建文化和旅游厅的下属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从建校起就参与福建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非遗技艺保护、记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13年我院挂牌成为全国唯一的非物质遗产人才培养基地。

2015年开始,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成为文化部非遗司、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指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全国23所试点院校之一,连续五年承办了中国非遗产传承人群“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培训班。这些培训活动,为学院办好漆艺专业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积累了教学经验,获取了广阔的行业资源

四、办学思路和实践

在一年的脱胎漆艺课程植入取得一定影响后,本专业筹建工作也接近尾声。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正式于2014年9月开设了工艺美术品设计(漆艺)专业,并在同年开始招收新生,至今已经拥有一支以高学历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梯队,在教学、科研、实训、展示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这六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形成了清晰的“分三步走”的专业发展理念,大致可以用“传承、活化、衍生”六个字来总结。

(一)传承

构建“非遗传承、产教融合”教、学、用、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非遗传承”: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脱胎漆器制作技艺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并在漆艺专业建立大师工作室,聘请行业资深专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参与教学、科研、毕业设计指导、参展参赛等活动,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修钤、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桂官、漆艺大师俞铮,中国美术奖漆画创作金奖获得者南京艺术学院李永清教授等。聘请有丰富脱胎漆器制作经验的老艺人担任教辅与专业教师组成“双师制”教学班子,共同参与教学形成优势互补。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模块化课程”的教学体系,将原来单一的专业体系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扩展课程三个教学模块,再将综合漆艺课程分解成教学单元,在保持的联系性、连贯性、针对性的原则下,根据教学重点自由设计和组合课程模块,打破了原来单门课程孤立地培养学生的单项能力的局限性,把原汁原味、地道的脱胎漆艺制作技艺和宝贵的创作经验通过现代、高效、理性的方式相授,提高了行课效率。

“产教融合”:将漆艺专业和企业共同研发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采取“训练项目——合作项目——参赛项目”的渐进式能力训练过程,把学院和企业合作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通过实训让学生在就读期间就拥有参与真实项目设计与制作的平台,并最终选拔出优秀案例投入规模生产,同时参加教学比武或者各级别技能大赛。

(二)活化

非遗进高校,就是通过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在手工艺与当代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因此,探索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方法路径是非遗技艺活化的当务之急,活化是为了发展。当今消费者欣赏水平普遍较高,这对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审美上,普遍要求产品具备较强的设计感,要有“颜值”。因此漆艺产品设计要更美观、更时尚、制作更便捷、成本更低、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才足以弥补材料、工时、周期等先天劣势。

因此,在构思人培方案时我们没有设置《白描》《中国工笔画》等工艺美术教学传统课程,而是增加了《设计创意与方法》《产品设计》《漆立体造型设计》等设计类课程,主旨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从构思到草图再到产品落地的设计系统流程。为了更精确地起到指导性作用,漆艺教师集体编写了适用于新人培计划的校本教材,用于填补现行教材针对性不强的问题[1]。

(三)衍生

图2 漆艺专业学生进行打磨、退光程序

人才需求调研数据表明,漆艺产业迫切需要的是通晓漆艺工艺程序、擅思考、有个性、喜欢探索实验的应用型设计师。相比于传统型的人才,新型的漆艺设计师能把大漆这种华丽的、温润的、内蕴的优秀材质根据当代人的审美,构思出叫好又叫座的产品进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进而重新培育消费市场。只有这样漆艺产品才能重新获得受众和拥趸,整体漆艺产业才能得以振兴,漆艺事业才有依托。新人培养也对我们的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师生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能熟练掌握非遗技艺——脱胎漆艺制作流程、技法程序、程序规范。人培标准的提升,倒逼漆艺专业的教学重心由以脱胎技艺传承为核心向漆艺产品化、功能化、文创化等方向延伸,兼顾漆艺漆画和漆立体创作,同时往漆艺衍生品方向发展。我们重新设置了课程模块,在有限的课时总量里调整课时比重,并增设了《漆艺文创衍生品》《漆艺家具髹饰》等衍生型专业选修课程[2]。

五、办学成果

我们鼓励学生创作优秀作品参展参赛,学生作品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技能比赛、教学比武、艺术展会、漆画展上斩获奖项。国家级重要奖项有:2017年漆艺专业学生汤峰强,黄国杰漆画作品入选第五届中国厦门漆画展,2018年第五届全国漆画展,漆艺专业学生尤川花漆画作品《古城狮韵》获得最高奖优秀奖。2019年漆艺专业学生林梦雨、陈雨捷漆画作品《远处的声音》入选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猜你喜欢

漆艺福州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漆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探究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那个梦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福建艺术战“疫”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