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挡 马》人物形象浅析

2019-11-22江李汇

黄梅戏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黄梅戏戏剧民族

□ 江李汇

《挡马》的故事取源于明朝小说《杨家将演义》 。而《挡马》源于清代钱德苍所著的《缀白裘》十二编本第十一编“花部”专集:宋朝仁宗年间,天波杨府“杨八姐”,因其兄长六郎“杨延昭”被困于番邦,为了打探消息,乔装成番帮将士,潜入番地。那时候,焦赞的堂弟焦光普,跟随杨家军队入闯幽州,结果不幸兵败垂成,流落番邦,只因没有了腰牌难以回朝,结果隐姓埋名,在柳叶镇开了一家酒店谋生。没了腰牌的焦光普日夜思念家乡。一日恰巧碰到乔装潜入辽境的杨八姐,归途中奔马被挡,进店小憩。来到酒店,光普看到她腰间别挂腰牌,于是俟机盗取腰牌,献殷勤假请她饮酒。八姐入店后,焦光普几番施计一心盗牌。杨八姐发现酒保形迹鬼祟,倍加警觉,刺杀中探出真情,二人清楚了对方的身份之后,终于共商对策,一同闯关。 就因如此,一位身手敏捷的北国遗将与一位英姿飒爽的南朝巾帼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出奇入趣的盗牌戏。

《挡马》与《演火棍》一样,都是清代地方戏中独创的杨家将剧目,以武打取胜,杨家部将中一些平凡的“小人物”擢升主角,这是民间艺人和文人作家对小说《杨家将》故事的二次创造和发展。这虽然是一场传统的折子戏,但要演好这出戏并非易事,全场近一个小时,唱腔很少,更多的是程式化的动作表演,所以《挡马》一出是对戏剧演员功底的考验。 而本出戏中双脚掏翎绝技,三寸厚靴走圆场、开打、椅子功等,动作优美奇妙, 架势英武挺拔,极博众赏。三十年间锲而不舍,精益求精,集唱,念、做、打、翻等尖端技巧于一身,熔铸出南方昆曲的武戏精品,曾经京、川等剧种移植并带往国外,受到碧眼金发者交口称赞。

在《挡马》中,北国幽州的场景是虚拟的,杨八姐所表现的策马、观画、杨、焦开打等等,所表现的场面都是虚拟的。二者更是考验一个演员是否能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在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在这场戏里,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酒壶放大,因此点缀和凸显出戏中的具体环境。 杨八姐身披战袍,脚蹬虎头靴,她的眉宇之间神采四溢,充满着“为国家哪怕上刀山”的英雄气魄。 出场时,演员通过台步、翎子功显出女将本身具有的英姿飒爽,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的气质。入店以后,又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情加强了杨八姐的警觉、机智、精明。我认为:杨八姐敢于乔装独入虎穴,一定有她过人的机智和勇敢。 所以,在演绎这样的一个角色时,要紧紧抓住这两个特点去刻画她。比如焦光普走过来与她牵马,在这时就得加重一下口气说“要多加草料”,并抛去一个斜眼,表现了杨八姐的警觉性,但又不乏女人性格里的一种含蓄。两人见面一开始,就突出了八姐的腰牌,即本出戏的导火索。紧接着焦光普想要盗取腰牌,这才引来了挡马偷牌的戏。

二人在剧中的对白衔接简练精干,突出明快之感。在剧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暗跟、偷牌、敬酒、察喉等一系列的表演,也就组成了 《挡马》的成套表演,这些动作一气呵成,武旦与武丑之间配合默契,干净利落,音乐也为此营造出紧张、扣人心弦的氛围,把戏一步步的推向高潮。而在杨八姐这一角色中,变化最为明显,一开始互不相识时,是一副难以靠近的女汉子形象,在二人消除误会之后,杨八姐随即又露出了女儿家的神态来,向光普深深施礼以待,这也使得表演有张有弛,让观众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戏画家马得深谙昆曲,推崇《挡马》,用笔写出剧中人物初次交锋的瞬间神态:焦光普箭步回首,扑朔迷离之间,正欲辨别番将; 杨八姐掏翎掀桌,威镇酒保,四目对视,蓄势待发。夸张放大的酒壶,点缀出戏中的具体环境,平添画面的动感和立体感。这也就是戏曲的表演艺术追求的“神形兼备”。其中“神”就包括了神气、神采和神韵。这也是需要一个喜剧演员的理解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以及对人物的创造能力。此外,一个戏剧演员的技巧水平 ,经验火候和诸多戏外功夫的综合体现也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完成由形到神的转变和升华,达到“神形兼备”这一理想的艺术境界,是我们有志于戏剧事业的青年人,必须真正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戏曲艺术塑造的是人的形象,杨八姐和焦光普的形象在戏剧中比在影视剧中,更加注重了人物的形象塑造,且更为严苛,这对于一名戏剧演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这出戏以武打取胜的魅力便在于此,它不仅将武打动作以美化,还在这美化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所说的“神形兼备”,在这出《挡马》戏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一个民族的道德都有继承性。 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优秀的艺术总寄寓着高尚的道德理想。这样的艺术,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挡马》的故事背景,则是一个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的杨家将故事作为戏剧艺术创作的原型的。美国一位学者在文化学中提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之说。“大传统”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小传统”指的是各类文学艺术形式,它们是“大传统”的承载者。而在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黄梅戏作为中国戏剧界里的一棵常青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各种故事加以自己的塑造,这才成就了黄梅戏这一充满活力的剧种。而且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这一特点在不同版本的《挡马》中,有各种丰富的展示。而黄梅戏里的《挡马》也正是有了黄梅戏固有的表现形式和特色,将故事以“黄梅式”的特色加以诠释和演绎。 正是戏剧的色彩纷呈的多样性和别具一格的独特性,它启发我们认识艺术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着眼,还要与文化整体联系起来,与民族的历史、伦理、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与黄梅戏本身的艺术特点联系起来。 而《挡马》的故事正是有机的将这几个特点串联起来,这也是这出戏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黄梅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崇高的地位,受到各国戏剧家的推崇,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一些黄梅戏呢? 了解黄梅戏,是了解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进入黄梅戏之门,认识这些珍宝的价值吧!

猜你喜欢

黄梅戏戏剧民族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有趣的戏剧课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MINORITY REPORT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