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卒中后失眠的组方用药分析*
2019-11-22尹莲君薛道金
尹莲君,薛道金,黄 涛△,罗 媛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510370;3. 成县人民医院,甘肃 陇南742500)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全球人口和死亡的首要原因[1]。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卒中后失眠的发生率约为18.75%~77.25%[2],主要表现过度睡眠、昼夜颠倒、睡眠相关性呼吸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身心健康,甚至可增加卒中复发率及死亡率[3]。本研究搜集、整理了近10 年来中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挖掘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医学生物医学数据文献库(CBM)、万方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检索年限为设定为2009-2018 年,采用主题词、关键词、题名检索途径,检索词包括“卒中”或“中风”或“脑出血”或“脑梗死”,并“失眠”或“睡眠障碍”或“不寐”或“不得眠”等,在机检的基础上结合手动检索,检索出所有关于中药方剂治疗卒中后失眠的文献。
1.2 纳入标准 ①有关于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涉及处方用药的各种临床研究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名家医案、病例分享、固定方加减;②被选处方中方剂组成固定、药味及药量记载完整,且疗效确切;③医案中多次复诊的病案,采用首次治疗且效果显著的方剂录入。
1.3 排除标准 ①综述类型及会议论文;②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类型文献;③无明确方剂组成及剂量的文献;④方药组成完全相同,或同一作者发表多篇文章,均选择近期所发表文献录入;⑤临床研究型文章病例数在30 例以下,且有效率低于80%的文献。
1.4 数据录入及核对 由双人独立筛选文献,共筛选出符合标准文献102 篇,涉及处方105 首,将所得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临床采集版面录入,录入由双人双机独立执行,并由双人共同负责数据审核,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中药名校准参考《中国药典》(2015 版),确保方剂分析准确,例如:“丹皮”统一为“牡丹皮”,“仙灵脾”统一为“淫羊藿”,“白茯苓”“赤茯苓”统一改为“茯苓”等;方剂中未表明炮制方法的药物,如甘草、黄芪则按生者计。
1.5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中“数据分析”系统中“方剂分析”功能,对录入方剂进行药物四气五味、频次、组合关联、熵聚类等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 对录入数据库105 首方剂,涉及中药138 味进行“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将所需要数据导出Excel 进行图表绘制。四气、五味见表1,归经分析见图1。
图1 药物归经统计
2.2 药物频次分析 对录入进数据库中的105 首方剂进行药物频次统计,使用频率超过20 次及以上的药物共有16 味,排在前5 的分别是:酸枣仁(养心安神药)、茯苓(利水渗湿药)、当归(养血补血药)、川芎(活血化瘀药)、甘草(补虚药)。见表2。
表2 处方中出现频次≥20 药物分布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组方规律”系统,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0,置信度为0.8,选择“用药模式”,得出8 味常用药物,常用药对10 组,其中频次最高的组合为:茯苓—酸枣仁。置信度前10 的药对关联规律,见表3;关联规则药对,见表4;网络可视化展示,见图2。
表3 常用药对及频次分布
表4 方剂中药物关联组合规律(置信度>0.85)
图2 卒中后失眠治疗方剂中核心药物网络图
2.4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 在以上核心药物的提取基础上,运用系统复杂系统熵聚类进行核心组合分析统计,得到6 个核心新方剂,具体详见表5、图3。
表5 基于熵聚类的新方组合
图3 新方关联网络图展示
3 讨论
失眠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研究[4]对277 个卒中病人进行为期4 个月的卒中后综合心理评估,结果表明,57%的卒中病人存在失眠。脑卒中患者睡眠结构的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1)神经组织的损伤(与睡眠觉醒周期的产生和维持相关结构的直接损伤)、脑水肿形成、脑损伤后神经递质的改变。脑卒中后损害睡眠觉醒系统可直接影响睡眠结构,导致入睡困难及早醒、睡眠维持障碍、日间过度睡眠、睡眠周期颠倒[5]。脑卒中后可引起多种神经递质失调,例如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的减少均可引起睡眠障碍。卒中部位在丘脑、基底节和内囊等区域,则可直接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传递受阻,患者血清中NE 及5-HT 均减少,从而引起睡眠周期紊乱[6];(2)卒中后的肢体活动受限、疼痛等不适因素增加也可导致睡眠障碍。当脑梗死或脑出血为皮质下(包括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和脑干区域(包括椎体束)时,可影响对运动系统输出及睡眠觉醒的转换,导致不安腿综合征(RLS)及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睡眠节律运动障碍征等,直接影响患者睡眠[7],而中风后所导致的疼痛、异样感觉、活动受限等不适也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睡眠,疼痛不仅会引起失眠,也会促进内源性物质释放,增加应激反应,进而影响神经、心血管、呼吸、内分泌、胃肠道等众多系统功能[8]。(3)医院的环境及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原因[9]。中风后患者对病情恐惧,对预后担忧,牵挂家人或经济负担等原因,都是造成或加重脑卒中患者失眠的重要因素,加之对住院环境的不适应,病房声、光等刺激也是加重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10]。
卒中后失眠可加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脑卒中的基础疾病,增加脑卒中的复发率,且严重的睡眠障碍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康复[11]。近年来,睡眠障碍与脑血管病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卒中后失眠应早期识别并给予及时治疗已形成共识[12]。目前,卒中后失眠治疗多是在基础治疗上给与镇静催眠药及抗抑郁药物,但药物性睡眠易出现“宿醉”现象,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存在药物依赖性、肝肾损害性,且长期效果不稳定[13]。中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近年来有诸多中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但信息分散,缺乏系统总结及规律分析。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提取中医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积累的分散且复杂的信息,总结潜在的规律,以期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在本研究中,经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统计分析,卒中后失眠的方剂中药性多温、寒并用,药味则多以甘、苦为主。《灵枢·大惑论》有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不得眠也。”故而寒温并用,以调节阴阳,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之功效。本研究中卒中后失眠多用甘、苦之药,甘-能补能和能缓,苦-能泄能燥能坚,二者并用,可奏补虚泄实之功效,也符合《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14]中所言:“责之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调和阴阳。”的治则。在药频率统计上,频率较高为酸枣仁、茯苓、当归、川芎、甘草、远志、石菖蒲;通过聚类分析提取了10 个常用药对,关联规则分析亦显示了酸枣仁、茯苓、当归、川芎、甘草、远志等为卒中后失眠的常配伍药物,体现了卒中后不寐的主要治法应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清热为主。《长沙药解》一书中总结了酸枣仁的功效,言其:“宁心胆而除烦,敛神魂而就寐。”现在药理学研究也证实,酸枣仁中富含的总皂荚、黄酮及生物碱成分能调节失眠大鼠模型的GLU 水平,提高5-HT、GABA 水平,调节GLU 受体的表达,从而达到镇静催眠效果[15]。茯苓,有健脾宁心之功效,《神农本草经》[16]言其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之功效。当归,为补血圣药,有调补心脾之功效,在中风后心脾两虚不寐中常用。《日华子本草》说:“甘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17]中风患者多瘀多痰,川芎为血中气药,有行气活血之效;石菖蒲可宁神益志,远志可交通心肾,二者在失眠用方中常合用[18]。
卒中后失眠病因复杂,证型多样,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总结用药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卒中失眠高频中药为酸枣仁、茯苓、当归、川芎,酸枣仁性酸,善收敛[19],这与失眠阳不入阴的病机相符合,而茯苓、当归、川芎组合体现了中风病化痰、补虚、活血的治疗原则,体现了标本兼故、治病求源等思想;②在治疗卒中后失眠的药物选择上,优先可选酸枣仁、茯苓、当归、川芎、甘草、远志、石菖蒲等;③药对使用上可选茯苓-酸枣仁、当归-酸枣仁、川芎-酸枣仁、酸枣仁-夜交藤;④候选新方优先考虑竹茹、茯苓、法半夏、川芎、陈皮、黄连等。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治疗中风后失眠文献整理有重要意义,其结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但本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本研究基于数据库的全面海量挖掘,由于诸多临床研究文献许多未注明特定证型,故忽略了辨证对本研究的影响;(2)在录入名家典型医案时,涉及到用药经验,特殊炮制方法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及补充。基于数据挖掘所演变的新方,亦待于临床上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