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19-11-21李赞赵慧敏
李赞 赵慧敏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分析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结果表明,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竞技体育领域内部主要表现在:竞技选材维度的科学识潜;运动训练维度的系统控制;竞技参赛维度的反馈激励;竞技管理维度的多赢效应。竞技体育领域之外的策略主要表现在:“教体融合”的政策落实与实效 ;“以人为本”的培养观念的普及;“社会投资”的长远效益的契约;“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引导;“多径就业”的退出机制的保障。
关键词:新常态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a)-0220-04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ses the strategies of training reserve talents of sports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tegies of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in China's sports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ields of sports: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systematic control of sports training; feedback incentives for competitive competition; and win-win effect of competitive management. Outside the field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e strategi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of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the contract of long-term benefits of "social investment"; the guidance of economic benefits of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guarantee of exit mechanism of "multi-path employment".
Key Words: New Normal; Competitive sport; Reserve Talents ; Cultivation ; Strategies
“新常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论坛发言中,是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可能遭受的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2014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在我国提出,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学领域的“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一些新的机遇、新的条件以及新的失衡等[1]。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周期,体育事业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格局[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面临新形式和新的挑战。“旧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竞技体育的盛世外表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仍面临培养模式单一、管理模式“专制化”导致的运动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运动损伤,竞赛机制不完善,运动员退役保障不健全等困境。同时,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项目结构性失衡、区域结构性失衡和性别结构性失衡等问题。由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竞技体育领域内外两个维度探讨分析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1 竞技体育领域内部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4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竞技体育[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為竞技体育的关键后备力量,无论是在选材、训练、竞赛还是管理中都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在选材、训练、参赛及管理4个维度进行培养策略的提升和完善,这既是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1.1 竞技选材维度的科学识潜
科学选材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客观指标的测试,全面综合评价和预测,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才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培养,并且不断地监测其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4]。科学的选材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材的先决的条件。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科学选材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忽视了选材与训练、竞赛、管理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将选材孤立;科学选材与经验选材的取舍与比重不够合理;青少年科学选材的时间不够明确;一般选材理论与专项选材的结合不够紧密;注重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标准化,而忽视了运动员个体特殊性[4]等。
“新常态”下,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选材提出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提升选材的科学性。依托运动员科学选材攻关研究重点实验室;运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科学选材;建立高标准的科学选材团队等。第二,强化针对运动员发展潜力评估的科研攻关。运动员的竞技潜力,直接决定了运动员竞技巅峰的高度。错误的潜力判定,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耽误了运动员的青春韶华。第三,重视传统积累的选材经验指导。毕竟运动员竞技潜力的识别,还是一个灰色的不确定的系统,难以用科学的数据精确量化评估。所以,定性的经验选材的智慧必须得到尊重和关注。
1.2 运动训练维度的系统控制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构件,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运动训练过程进行规范、系统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必须通过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得以实现。但是,由于受制约于教练员业务水平、检测设备的精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指导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易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负荷过重、运动损伤、疲劳过度等现象的发生,这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提前结束运动生涯等现象。
“新常态”下,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应遵循青少年在训练理念、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负荷安排等方面的阶段特征和规律,结合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指标参数,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通过使用各种数字化监测设备,对后备人才的训练和恢复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对训练计划做出调整;通过物理恢复或借助饮食及营养补剂等促力手段,促进运动员恢复等。运动训练过程是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竞技能力的核心环节,运动训练过程的科学控制,对于竞技后备人才良好训练效应的累积和避免劣变效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常态下,要不断拓展科技助力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科学控制的基础。
1.3 竞技参赛维度的反馈激励
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地参赛。竞技比赛是检验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对训练过程具有重要的反馈和调控作用。同时比赛成绩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和努力程度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竞技参赛的反馈激励作用,“新常态”下,要不断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参赛激励制度,提高运动员的参赛积极性,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创造良好成绩提供条件。
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利用适当的反馈激励运动员参加比赛,其本质是通过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需求和对其动机过程的激发与调节,不断提高他们训练和比赛积极性,挖掘及巩固、发挥他们的竞技潜力[5]。激励的主要方法包括:一是比赛激励。比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一方面,运动员通过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会增加其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参与运动训练;另一方面,运动员若比赛成绩不理想或已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没有发挥出来,也会激励运动员刻苦训练,争取下一次比赛优胜的机会。二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的形式可分为奖金、奖品及福利待遇等。在实施奖励时依据运动员的比赛名次和运动成绩以及运动成绩有大幅度提高的运动员,奖励的方式可以表现为多样化,,如一次性奖励与分阶段奖励等。三是精神激励。精神奖励应贯穿于比赛激励和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运动训练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才能长期坚持。因此,激励过程必不可少,要帮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训练动力。例如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对运动员取得进步要给予肯定;重要赛事取得名次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予以表彰、颁发证书和奖状;帮助运动员舒缓压力等。
1.4 竞技管理维度的多赢效应
竞技管理贯穿于竞技体育的各个环节,竞技体育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严格、合理、规范的管理。竞技体育管理既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统筹,又是对各个环节和部分的延伸与补充。良好的管理能够营造一种健康的竞技环境,“新常态”下,要求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各个相关环节的管理高效有序,对各个管理事项要透明公开,避免暗箱操作等消极现象的产生。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政府管理型体制,其管理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下设竞技体育司负责对高层次运动员统筹管理,青少年体育司负责各级各类体校基层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在国家体育总局层面另设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类管理[6]。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从纵向管理还是横向管理部门,一定会涉及的不同程度的利益纠葛問题。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或政策时,完善对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的管理机制,要尽可能追求利益共赢的局面,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文化教育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 竞技体育领域之外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从竞技体育领域的4个组成部分来审视和探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是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和应有之义。正如因果关系中的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样,竞技体育领域之外的因素,同样会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新常态”下,基于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制度政策、传统观念、市场行为和退役安置等因素程度不同的影响。
2.1 “教体融合”的政策落实与实效
“教体结合”是继“体教结合”之后提出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而言,“教体结合”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试图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退役就业难等困境。但由于政策落实与现实运行之间出现偏差,未取得明显成效,“教体结合”模式仍需进一步优化。“新常态”下的“教体结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的政策落实,以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深入开展。
“教体结合”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形成了3种模式:高校直接招收和引进现役或退役运动员;体工队和高等学校联合办运动队;高校与中学、小学直接挂钩,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的独立培养体系[7]。这3种模式推动了“教体结合”的施行。但是,在对后备人才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均各自按照已有体制对运动员进行培养,比如教育系统更多考虑如何在低成本的培养下快速提高学校的竞赛排名,而体育系统考虑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后备人才进入学校以解决文化教育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的还是“教体两层皮”。因此,在“新常态”下,“教体结合”应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相应职责,以教育系统为主体,在现有的教育和体育体制基础之上,高度协调各相关部门统一思想,遵循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将各自的优势全面协调并有机组合,进而使“教体结合”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看到实效。
2.2 “以人为本”的培养观念的普及
“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相对应。基于竞技后备人才“工具价值”的“以物为本”,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来培养运动员,是“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符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以往的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竞技运动成绩,要求运动员快速的成长,忽略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杨国庆[8](2017)所提出的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树立“全人化”发展的理念,其实质就是要注重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强调以运动员为本的观念。
在奥运金牌战略、全运争光计划的影响下,“出人、出成绩”“金牌至上”“唯成绩论”成为竞技体育的核心观念[9]。“新常态”下对于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更注重运动员的发展,关心运动员切身利益和需求,培养要回归人性。因此,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加强“以人为本”培养观念的普及。一方面,国家充分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通过政策落实,将教育的目标与竞技的目标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之上,建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生态模式,提高教练员的职业素养,以运动员为主体,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同时,将“以运动员为本”的观念,深入普及到学校、社会和家庭,使其全面融入教学、训练、比赛、管理、文化学习与社会生活等各个环节。
2.3 “社会投资”的长远效益的契约
“新常态”下,应鼓励社会组织或企业乃至个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资,来弥补政府专项经费的不足和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对单一,为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供一定的保障。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介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破解制约社会力量介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资金筹集机制,拓宽社会资源进入青少年体育领域的途径[10]。
针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社会力量的投资从长期效益来看应该是很有价值的投资,既可以解决社会资本的闲置或者缺乏投资渠道,也可以缓解国家竞技后备人才专项经费的不足。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的行为激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例如体育社会组织通过了解青少年的需求,组织体育培训、各类竞赛活动以及开展以兴趣培养为主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既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开发了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兴趣[11],拓宽了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材规模。
2.4 “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引导
查百度百科,体育产业指“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两大部分”。具体来看,体育产业是指“体育服务业”或者是“体育事业中既可以进入市场,又可以盈利的部分”。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体育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最具魅力或吸引力的动力来源。体育明星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会激励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跃跃欲试”;NBA和 CBA球星的高薪,足球俱乐部的巨额收入,傅园慧、张继科、宁泽涛、孙杨、林丹等明星运动员“网红效应”,都会成为吸引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参加竞技训练的强大动力。追根溯源,还是体育产业强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或吸引。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其成为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为国家在竞技体坛争光添彩,以实现运动员的终身价值。在这些职业明星运动员和各类赛事背后产生的经济效应,都是能够成功吸引广大竞技后备人才的关键要素。因此,“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除了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之外,还需依靠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支持与引领。
2.5 “多径就业”的退出机制的保障
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难,是影响后备人才选材和成才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因素。尽管国家高度重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专业训练导致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欠缺、社会适应力不强,以及伤病缠身等问题,成为其再就业不可回避的障碍因素[12]。因此“新常态”下需要完善退役运动员的退出机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退役后的过渡,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体路径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水平运动员直接推荐就业,国家可根据运动员等级和现实需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建立“高水平运动员再利用”的相应机制,一方面,他们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提高训练效率;另一方面,其光环效应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第二,加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培训。引导运动员确定目标导向,帮助他们制定自身合理的职业规划。第三,通过设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退役运动员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鼓励其成立体育经纪公司或俱乐部等。第四,享有地方政策优先补贴权,国家和政府应综合考虑竞技运动员所具有的特殊市场价值,在同等也行竞争的情况下,享有优先录用权。第五,助学金和社会保险。为退役运动员设立助学金,在规定年限内符合条件的运动员可提出助学申请。同时,针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或在训的优秀运动员,国家有必要考虑为其缴纳基本的社会保险等,为退役運动员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
3 结论
(1)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竞技体育领域内部主要表现在:竞技选材维度的科学识潜;运动训练维度的系统控制;竞技参赛维度的反馈激励;和竞技管理维度的多赢效应。
(2)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竞技体育领域之外主要表现在:“教体融合”的政策落实与实效;“以人为本”的培养观念的普及;“社会投资”的长远效益的契约;“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引导;“多径就业”的退出机制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2] 王志学,张勇,张永龙.我国体育事业新常态的成因及特征解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2):25-28.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4] 殷治国,王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中的矛盾关系[J].辽宁体育科技,2018,40(2):121-124.
[5] 张彬彬,梁建平.我国优秀运动员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J].体育学刊,2009,16(12):36-39.
[6] 王芬,吴希林.借鉴经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比较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4):1-6.
[7] 刘伟.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9):58-60.
[8] 杨国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与优化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6):17-22.
[9] 张波,汪作朋,葛春林,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审视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7):57-61.
[10]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N]. 中国体育报,2017-12-06(5).
[11]董佳华,尤龙.体育社会组织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困境与完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2):49-53,79.
[12]王利国,程传银.运动员进中小学义务授课:必要性、可行性与实施建议[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