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语文的根
2019-11-21白宝义苗美玲
白宝义 苗美玲
在日常授课中,因为受现实生活中各级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影响,语文课堂往往变成了表演课、作秀课,忽视了语文的学科特点,丢失了语文的根。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回归本源,守住语文的根?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真正将对话与阅读教学联系到一起。对话源于学生平等的交流,也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语文中的平等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而应该表现为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进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把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放在首位,也就是在对于新文章进行学习时,除对学生运用导学案进行必要的引导外,还要求学生深入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此课前的预习就成为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教学中,课前预习必须解决六个问题:①看标题——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对于标题的初步感知是其了解文章写作意图的重要一环;②了解作者——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与风格在作者的生平中均有蛛丝马迹可寻;③看解读(每篇文章之前标题与作者之下方框中的内容)——它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是学习的达成目标的细致分析(许多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忽略这一细节);④处理字词——疏通文义的必要前提。(也是学好语文的大前提,语文的学习就是汉字与词语音、形、义的学习过程);⑤整体感知——对文本的总结归纳(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⑥课后习题——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六个问题的解决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成效不错,具体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已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是从参考资料上照搬,他们总会在课堂交流时提出他们自己对于文本的疑惑。实践证明,反复阅读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深入对文本的感知,学生的学习已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求知。
在这样的授课过程中,真正做到了重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了阅读是对话,对话就是阅读的阅读教学思想,守住了语文的“根。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在整个求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语既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又聯系着我们的情感体验。语文课本上的许多选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除了担负传授母语教学知识的任务之外,还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读、多记、多写,做到该背要背、该抄要抄、该写就写。将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读、背、抄、写”常规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非语文化”的问题,一些花样繁多、所谓新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痼疾,制约着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当然,新旧理念的碰撞也将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暴露出来是好事,它让我们静下心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深化对所教学科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新”与“旧” 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中,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