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一模多法”主体课堂学科特色的构建
2019-11-21彭柯
彭柯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学科是课堂变革的关键。“一模多法”主体课堂学科特色建设是课堂内涵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模多法”主体课堂是指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指导下,在学校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学科特点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教学,并形成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在接受特定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亚湾第一中学通过课堂重建、课程重构、小组重组,形成具有大亚湾特色的“励品课堂”。学生通过学习,從学科特性中习得学科核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并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促使“学科核心素养”有效生成。
一、“一模多法”主体课堂学科特色构建的维度与原则
维度是用以确定课堂学科建设发展成效的衡量坐标。“一模多法”主体课堂学科特色建设可以从课程标准、学生立场、协同学习、学科素养提升四个维度进行考量。一是课程标准维度,课程标准是“一模多法”主体课堂学科特色的指引;二是学生立场维度,学科教师要坚持学生立场,坚持立德树人,坚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助推生命成长;三是协同学习维度,构建学习小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协同学习过程中启迪思维,进而自主学习;四是学科素养维度,这里的素养不仅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还包括教学相长,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只有充分考量这四个基本维度,才能考量学科特色建设的成效,推动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在“一模多法”学科特色主体课堂上,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各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科特色的原则。
二、“一模多法”主体课堂学科特色构建的途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以简化形式形成的基本框架,包含了师生组织结构、课堂设计、方式和手段等。大亚湾第一中学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主动创立、梳理、总结出独具学科特色的“121三案三环主体课堂”模式。“121”指的是课堂使用三案时间的分配,即预习案10分钟,探究案20分钟,训练案10分钟;三案,指的是导学案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环,指的是自主生疑、互动解疑、内化迁疑;主体课堂,指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
1.编撰具有学科特点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编撰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经教师集体研讨,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载体,但并不是说拥有导学案就是高效课堂,导学案必须在学科特色的理念下进行编制。
一是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兴趣、认知规律设计。
二是探究内容有价值,要体现启发性、层次性、梯度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多角度激发学生思维;要结合生活实际、紧扣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当堂重难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三是处理好三对关系,把握好导学案与分层教学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案导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2.构建协同学习的合作小组。在班级授课制下,建立学习小组是提高学科特色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做法。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自主生疑、互动解疑、内化迁疑。在预习案的指引下,根据导学问题进行自主预习、熟悉教材并高效自主学习与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针对个体自主探究存在的疑问,通过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互帮互助、高效展示、精彩点评及教师精讲点拨促成全体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凸显学习目标的达成。最后,对学生所学知识巩固、检测,通过学生独立完成训练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巩固深化学习内容。
在大亚湾一中,学习小组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划分原则,每组由6人组成,各小组总体成绩均衡,性别搭配合理,能力性格互补,分为AA、BB、CC三个层次。同时,学校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号、组名、组训、组规及奋斗目标,共建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年级部、班主任负责推进主体课堂学习小组建设(包括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合作学习小组培训、合作学习小组文化建设和合作学习小组评价考核)。
3.创新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由于学科的学习内容、知识构建、思维方式、表现形式、学习方法不同,每一门学科有特别的教与学的方法,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类型进行设计,促进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方式有效、学科特色彰显。
教学设计要杜绝唯学科特色而忽视学习目标的做法,应坚持学科特色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趣味与知识的统一;根据学科教学的规律,设计不同的课型,形成新的课型流程。如语文学科可设计阅读课、写作课、鉴赏课、朗诵课、辩论课等,或者预习课、探究课、训练课等。数学学科实验操作型内容,可以进行勾画图形式教学设计;数学活动型内容,可以进行研究过程式教学设计;概念理解型内容,可以进行追根溯源式教学设计。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不拘泥于板演,做到展示、点评环节多样、灵活,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直接利用展台展示、口头展示、充分利用白板展示等。点评时,根据内容的难易及学生的认知,教师灵活掌握节奏,充分鼓励学生质疑解惑。
4.进行学科特色课程高度整合。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培养目标和素养。“一模多法”主体课堂学科特色的理念要落地,课程重构是根本。当学科课程整合以后,学生就放在学科的中央,形成学科教学活动的形态,学生的内驱性就会不断促成,学科教师、学科特色优势就会进一步彰显,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有效形成。整合学科特色课程,必须在在学校办学理念、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横向整合途径与纵向整合途径。如语文学科大单元聚合阅读整合,体育学科娱乐体育、健身体育整合,更彰显学科素养,体现学科特色。
大亚湾第一中学整合德育课、体育课等课程,内容呈现模块化。“每周一堂”《新闻周刊》新闻课程,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资讯;“每周二节”体育选项教学,让学生发展个人兴趣;每周一次的《海纳大讲堂》,邀请名家、专业老师来校授课,让学生视野更开阔。
三、“一模多法”主体课堂学科特色的评价体系
“一模多法”主体课堂学科特色的评价体系,注重从导学内容、导学路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课堂生成方面进行评价,形成多元灵动的学科特色评价体系。
一是从导学内容上评价。一堂课是否优秀,理想的标准是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导的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教师想导的内容与学的内容一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导学内容方面,要从教情与学情的实际出发,要以课堂内容为主要切入点,以目标达成度为主要评价依据。
二是从导学路径上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应带着课标走进教材,带着教材走进规划,带着规划走进学案,带着学案走进教室,带领学生走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应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问题走近老师,带着问题走向思考,带着思考走向能力,帶着能力提升素养。
三是从教学方法上评价。教师“怎么教”,学生就会“怎么学”“怎么思”。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是课堂上的重要体现,教学方法要紧紧围绕学科特色教学内容而进行,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
四是从教师引导上评价。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有效融合,让教师多元灵活的评价成为课堂的主线,对于学生的展示与点评,教师在评价时,要充分体现鼓励性、精准性、启发性。通过鼓励式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引导式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用指正性评价,保证知识的准确性。
五是从小组合作上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必须做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大亚湾一中建立了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及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分,每期举行两次表彰,对学习最优异、学习进步最明显、表现最优秀的小组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六是从课堂生成上评价。好的学科特色课堂在于激发、唤醒、生成,让课堂生成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强化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关注学生的课堂问题和能力构建,学有所得,师生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达到精神成长和生命自觉。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