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
2019-11-21高波李红阳王凯孙星星张俊喜顾慧玲马晶晶王凡蒋颖洁
高波 李红阳 王凯 孙星星 张俊喜 顾慧玲 马晶晶 王凡 蒋颖洁
摘要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江苏沿海地区是小麦的重要产区,由于其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近年来秸秆还田等耕作制度的改变,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风险不断增加。本文针对江苏沿海地区的区域特点,总结前人在本地区的试验结果,整理出适合本地区的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体系,主要包含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2个部分,以期为保障该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体系;核心技术;配套技术;江苏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106-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俗称烂麦头、红麦头等,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安全的重大问题[1]。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不仅会造成大幅度减产,还会产生毒素,污染食品和饲料,威胁人畜健康[2]。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气候条件显著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3-4],温度和湿度与赤霉致病菌的存活率有着密切的关系[5]。江苏沿海地区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土地资源丰富,小麦种植面积较广,仅盐城市常年小麦种植面积达37万hm2[6],约占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7%[7]。该地区每年4—5月气候偏暖,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容易造成赤霉病的大面积暴发。针对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和当地的种植习惯,综合前人的试验结果,本文对小麦品种与农药进行了筛选,整理出一套适合该地区的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体系,主要包含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2个部分,以期为有效提高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提供参考。
1 核心技术
1.1 选对品种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小麦种植品种繁多,不同小麦品种间赤霉病抗性差异较大。李东明等[8]在盐城市阜宁县选择20个小麦品种进行抗(耐)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宁麦13、淮麦32、淮麦33和徐麦30对赤霉病的抗性较高,周麦21、徐麦35、连麦7号和连麦8号抗性较差;另有统计数据表明,扬麦、宁麦、镇麦系列品种大多抗病性较好(防治后平均病穗率仅为3%~10%),豫麦34、郑麦9023、淮麦22等品种抗病性较差(防治后病穗率仍达到20%~30%)[9]。选择种植赤霉病抗性较好的小麦品种是进行赤霉病防治的首要环节。为此,建议在江苏沿海地区选择宁麦13、扬麦21、扬麦22、华麦7号、宁麦26等对赤霉病抗性较好的品种种植。
1.2 科学用药
防治赤霉病应选择高效低毒药剂且优先使用赤霉病菌无抗性的农药,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较为广泛的药剂主要有以下几类:苯嘧菌酯、多菌灵、多·酮、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其中多菌灵仍然是目前防治赤霉病使用最普遍的药剂[10]。由于多菌灵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已超过30年,各地抗性菌株比例不断增多,若仍以多菌灵或以多菌灵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作为赤霉病防治的主要药剂,会给小麦安全生产带来潜在隐患。近年来,氰烯菌酯逐渐被农业推广部门作为新型高效的杀菌剂推广运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治,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示范,氰烯菌酯已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是目前防治赤霉病的最佳药剂[11],该药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12]。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本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防止长期施用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建议使用氰烯菌酯或戊唑醇等单剂及其复配剂作为主要防治药剂[13],同时注意不同药剂轮换使用。
1.3 及时预防
小麦赤霉病属流行性病害,及时监控气候变化对判断防治时机十分重要,江苏沿海地区小麦齐穗扬花期基本在每年4月底至5月初,此时田间温湿条件往往有利于稻茬小麦发病[14]。药剂防治的时机对防治效果十分关键,有研究表明,在孕穗初期、抽穗初期、抽穗盛期、扬花初期、扬花盛期、灌浆初期、拔节期分别进行用药,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抽穗盛期和扬花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8];车晋英等[15]在盐城市大丰区分别于小麦扬花始盛期和扬花盛期喷药2次,防治效果均很好;孙龙彩[16]分别在扬花始盛期、抽穗始盛期设置不同施药处理防治小麦赤霉病,结果表明,扬花始盛期防治效果要明显优于抽穗始盛期,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若错过上述防治适期,则会对防治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在抽穗盛期至扬花初期用药1次,间隔7 d左右再次用药,其后若遇到阴雨天气可在雨后及时施药,同时观察发病情况,及时监测药剂使用后的病菌抗性。
2 配套技术
除了选择抗性较好的品种、进行适时有效的化学防治以外,必要的栽培管理措施对防治赤霉病也十分有益,为此制定了以下配套措施。一是精细播种。播种前精细整地,深埋秸秆,降低土表秸秆量,以减少稻桩带菌子囊壳的暴露,减少病菌来源;播种可采用精量半精量机条播,保证苗齐、匀、壮。二是肥水调控。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确保田间不旺长,控制无效分蘖;同时配套沟渠,排涝降渍。三是抗逆应变。注意观测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蚜虫等,及时防治病虫害,以保证小麦健壮生长,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展望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安全生产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防治小麦赤霉病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江苏沿海地区是小麦的重要产区,为保障本地区小麦高产稳产,应积极指导农民选用抗性品种,引导农民施用新型高效药剂,避免长期施用单一药剂而产生抗药性;此外,还要多组织农民培训,科普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及时发现病情,适时开展预防工作。近年来,无人机飞防技术发展迅速,多地利用无人机开展了小麦赤霉病防治试验[17-20],总体防治效果良好,植保无人机较传统喷雾机械有作业效率高、用药量少、安全系数高等优点[21],今后可在该地区进行大面积应用与推广,提升应对赤霉病等流行性、突发性病害的能力。
4 参考文献
[1] 史建荣,仇剑波,董飞,等.小麦镰刀菌毒素及其发生风险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16,36(2):129-135.
[2] 陆维忠,程顺和,王裕中.小麦赤霉病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8-59.
[3] 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我国小麦赤霉病穗部镰刀菌种类、分布及致病性[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3):69-82.
[4] MCMULLEN M,JONES R,GALLENBERG D.Scab of wheat and barley:a re-emerging disease of devastating impact[J].Plant Disease,1997,81(12):1340-1348.
[5] XU X M.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usa-rium ear blight[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3,109(7):683-689.
[6] 王千,金曉斌,周寅康.江苏沿海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与驱动机制[J].生态学报,2011,31(20):5903-5909.
[7] 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5):33-38.
[8] 李东明,王玉国,徐东祥,等.不同小麦品种、施药时期对赤霉病、白粉病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2):108-109.
[9] 杨荣明,吴燕,朱凤,等.2010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2):16-19.
[10] 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4):38-41.
[11] 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12] ZHANG Y J,ZHANG X,CHEN C J,et al.Effects of fungicides JS399-19,azoxystrobin,tebuconazloe,and carbendazim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10,98(2):151-157.
[13] 朱汉清,陈永明,林付根,等.2013年盐城地区麦子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3):12872-12873.
[14] 黄龙兵,张红星,王昕,等.沿海地区气候因素对小麦病害的影响[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5):71-72.
[15] 车晋英,朱展飞,卞康亚,等.大丰区小麦赤霉病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9):57-58.
[16] 孙龙彩.苏北沿海地区小麦秆腐赤霉病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81.
[17] 荀栋,张兢,何可佳,等.TH80-1植保无人机施药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8):39-42.
[18] 周奋启,董红刚,陈银凤,等.不同植保机械喷雾雾滴沉积分布对小麦病害的防治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2):2275-2279.
[19] 胡中泽,王安,钱巍,等.植保无人机对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治[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7):1206-1210.
[20] 李春清,王家刚,李莎莎,等.植保飞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湖北植保,2018(2):14-16.
[21] 薛新宇,梁建,傅锡敏.我国航空植保技术的发展前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