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骨干如何在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2019-11-21谢丞谭海锋

时代人物 2019年14期
关键词:排头兵党团班委会

谢丞 谭海锋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同样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迈入新征程。学生骨干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临着思想意识的不断成熟,其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显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高校学生骨干是青年学生中的精英,是构建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排头兵”。

学生骨干的角色定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生骨干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在构建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骨干也是学生组织的“润滑剂”,可以更好的协助老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党团班组织和学生的沟通桥梁。学生骨干是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里的领导核心,更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学生骨干可根据学校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在老师的引领下贯彻落实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做到出好思路、管好干部,更有利于把握党团班建设主旋律,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方面,学生骨干还可以发挥“传话筒”的作用,在老师和同学之间互通有无,将老师的要求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传达下去,也可以将广大学生群体的心声上传,更有利于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与成熟。

高校学生中的榜样和精英。学生骨干在政治理论修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具备较普通大学生更高的水平和素养,很容易成为同学们模仿的对象。学生骨干和普通学生都处于同一年龄阶段,有着较相似的心理状态和人生经历。因此,学生骨干更容易走进学生群体,更加容易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状态和走向,用他们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优秀表现引领和感染身边的同学。与此同时,学生骨干是大学生群体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也是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有力组织者和协调者。

高校教师的得力助手。学生骨干大都是从大学生群体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深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完善不仅需要思政教师加以引导,更需要学生骨干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身边同学一同参与党团班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促进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同时,老师也可充分利用学生骨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有效的将学校和学院对大学生群体的期望和要求传达给广大大学生群体。

学生骨干面临的实际困难

尽管学生骨干在构建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骨干都具有高素质和强能力。学生骨干队伍在伴随着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实际问题。

对党团班缺乏整体认识。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整体的体制机制,呈现职责交错,内容繁杂的特点。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并在学生群体中推广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及时适应,容易引发管理困难。学生骨干普遍存在对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认识不充分,概念模糊的问题。学生骨干容易将党团班建设混为一谈,最终造成组织影响力弱化,导致具体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同时,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在发展过程中,学生骨干的发展会导致其具有“多重身份”,具体表现在花费大量精力重复处理共性问题,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损失。另一方面,学生服务于不同组织,思想和认识上也存有局限I生,无法从整体上对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加以认识。

职责有待进一步明晰。学生骨干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中均有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协同处理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当学生骨干遇到自己组织内部的事情,则能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但是,当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需要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来完成任务时,往往会出现不知谁来牵头、谁来执行,甚至相互推诿的情况。职责不明晰就不能让学生骨干分清任务主线,不清楚自己的责任边界,突出表现为学生骨干对自己的任务不明确,最终导致出现问题无人出面解决,久而久之组织凝聚力下降,无法形成合力。

学生骨干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不论是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中都存在着学生骨干主体意识不强,对未来的打算和对组织的认识不具有长远性。有些学生骨干在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骨干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出现倦怠、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具体表现为不愿意积极参与各种政治理论学习、不按时递交思想汇报等。更高年级的学生则存在进步意识逐渐淡薄,参加活动目的性强,对于各种活动的参与度低,并出现从低年级向高年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逐渐下降的趋势。此外,学生骨干除了思想素质有差距,工作能力也有差距。工作能力强的学生骨干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老师交办的任务又快又好的完成,工作能力弱的学生干部可能就会打折扣的完成。

增强学生骨干培养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從学生骨干的思想建设、学生骨干的培养、以及工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人手,做出特色、抓出成效。

注重学生骨干的思想建设。重视学生骨干的思想建设,以保持并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重在要求学生骨干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自身的理论涵养;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也能做到启示青年、感召青年、激励青年,切实提高学生骨干对基层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与干劲儿。此外,还要进一步从思想上加深学骨干对生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解,定期举办相关交流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优秀品质。

强化学生骨干的能力培养。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培养学生骨干的过程中,可以以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为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骨干的学习生活各方面,为他们做好服务。例如开展青年大学习活动,特色党日、团日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骨干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学生骨干在举办活动时也能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让学生骨干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有针对性的改善自身的缺点,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工作能力。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起好“火车头”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建立协同工作的运行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应当依据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自身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优先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好自身的决策机制,涉及重大事务和需要三个组织共同协商完成的重大事务则需要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决策,最终形成协同工作决策机制。其次,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阵地,需要相互协调、通力配合来处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者工作环环相扣,某一环的缺失都会造成最后的工作失调。因此,一旦形成最终决策,则需要全力落实,才能更好地呈现协同工作效果。再次,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既要自我监督,也要互相监督。每隔一段时间定期互相查摆问题,帮助组织间互相认清缺陷,促进组织间共同进步。需要强调的是,学生骨干在其中仍要发挥强有力的组织作用,最终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

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那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应对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主动转变基层管理模式,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益探索。学生骨干应当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有效发挥高校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创新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排头兵党团班委会
垫江县大石乡:以“党建+”为抓手,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电子版委会表
党建“排头兵”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中职院校班级团支部和 班委会一体化问题及策略研究
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四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调工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