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大合唱》何以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符号

2019-11-21

新传奇 2019年45期
关键词:冼星海大合唱黄河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中华民族象征,激励了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起抗争、保卫祖国。在抗战烽火中被评价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硝烟散去,《黄河大合唱》依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具有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力量。

10月的延安已经微微有些寒意,在位于桥儿沟的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游人依然络绎不绝。“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昂的歌声从东山上的一孔窑洞传出。80年前的春天,在抗日战争最焦灼、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难关头,就是在这样一间简陋的窑洞里,作曲家冼星海抱病写作6天6夜,完成《黄河大合唱》的全部谱曲。

今年是《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让我们跟着那激昂的旋律重温经典、传承精神、牢记使命。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奔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从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时,目睹了船夫们搏击惊涛骇浪的壮景。初次横渡黄河的年轻诗人被这场人与自然的生死搏斗深深震撼。

1939年1月,在一次慰问演出归来途中,光未然不幸坠马摔伤。赴延安治疗养伤的途中,他再次渡过黄河,躺在担架上,诗意翻涌。

此时,与光未然有过两次合作的冼星海,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音乐系主任。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国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题材的爱国歌曲。

2月26日,冼星海去医院探望光未然。在病房中,两位好友一拍即合,有了再次合作创作大型音乐作品的念头。5天后,长达400多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诞生。

之后,冼星海又呕心沥血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谱曲。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作曲家李焕之在文章中回忆当时的场景: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一个。没有低音乐器,就用汽油铁桶改造成低音二胡。还有用大号搪瓷缸装着20多把勺子制成的新型“乐器”,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配合着合唱,烘托出黄河万马奔腾之势。这场乐器简陋却满怀激情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狂热而持久的掌声。

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的音乐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100多人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

刚一唱完,毛泽东很感动地连声称赞:“好!好!好!”不久,周恩来看过表演后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激励了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起抗争、保卫祖国。在抗战烽火中被评价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万毛瑟枪”。

雄壮而多变的旋律,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黄河大合唱》一直传唱了80年,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和艺术价值。郭沫若曾评价,《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首新型歌曲。音节雄壮而多变,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词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黄河大合唱》由8个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组成,多种表达形式的运用让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它以黄河为背景,讲述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展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该部作品气势磅礴,音调清新,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文艺评论家张阿利说。

冼星海在《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中详细描绘了每一个乐章的画面和情绪:第一首《黄河船夫曲》你如果静心去听,可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黄河颂》是用颂歌的方法写的,大都带有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这是人们熟悉的第六乐章中的内容。“《黄河怨》的音乐是从很小的音程开始,随着歌词内容的展开,音乐的张力逐渐显现,展示了作曲家高超的技艺,准确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作曲家、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韩兰魁说。

“这部作品的词描写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魄,音乐则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成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的典范。”作曲家、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会长崔炳元说,“由《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典范,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华民族苦难、斗争、力量的象征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大型合唱作品的典范,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每当高歌此作品,高亢激昂的旋律即在人们的心中唱响,心中的爱国情绪也会如河水般奔涌。它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展示的是一种激流勇进的黄河形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苦难、斗争、力量的象征。

时间跨越80年,《黄河大合唱》的魅力未曾褪色。它依然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符号,仍具有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力量。

“音乐对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黄河大合唱》就是在炮火纷飞的抗战时期,激发了全民族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说。

一个外国人说,一个能够创造《黄河大合唱》这一伟大作品的民族,就是一个不屈的民族。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说,一个能够传承《黄河大合唱》精神的民族,就是一个能够创造辉煌的民族。

今天我们纪念《黄河大合唱》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采,用歌声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讴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讴歌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讴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黄河大合唱》,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长燃的火炬,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

(《新华每日电讯》2019.10.25等)

猜你喜欢

冼星海大合唱黄河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春天的大合唱
黄河
大合唱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