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

2019-11-21时威

时代人物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内涵

时威

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之后,习总书记在不同地点多次提到文化自信,阐述他对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关系的解读。习总书记在政治局学习时讲到:“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Ⅲ。

习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重要讲话中,概括了文化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那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三个“更”字彰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说明了习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优秀文化的内涵有着深刻理解。

习总书记所讲的内容,揭示了文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个民族文化是一种什么状态,决定了它的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思想文化就是国家、民族之灵魂。拿破仑曾经认为思想力量比任何武力都要强大,如果因为不珍惜而丢掉了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就失去了同其他国家、民族竞争的实力,就无法屹立于民族之林。

文化自信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就是铭记历史、不忘本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值得肯定与自豪的,肯定才能产生认同感,比较才能产生自豪感。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优秀文化才能够获得继承与超越,才有可以给予民族信心的资本。

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内涵十分丰富,思想特别深邃。不仅拓展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科学论断犹如指路的明灯,引领我们正在致力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文化自信能够凝聚中国力量

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有振奋的精神、不懈的追求和深厚的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强大,一方面依靠的是物质实力;另一方面要依靠精神文明,把我国文化潜力挖掘出来,由文化大国变文化强国,协调好经济、文化发展的质量。

中国精神内涵包括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这是各个民族团结统一,国家长治久安之保证。改革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感,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不愿落后,争创一流的要求。团结奋斗精神凝聚了中国之力,各族人民大团结,拧成一股绳,朝未来的发展方向共同用力,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炎黄子孙,遍布世界。华夏儿女无论身处伺地,文化基因里多多少少都有中华文化的烙印,对中华优秀文化有着天然的识别学习能力,当他们自觉学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时,也就自觉的继承和推广了中华文化。所以,把中华优秀文化宣扬给每个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人,就变得重要起来。方法就是积极推动中外文化思想交流互鉴,使更多的国内外民众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形成一种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良好环境。

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增强文化自信的方法概括来说就是“两创三来”。两创就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化指导方针。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改造,激活其生命力,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时代进步,文化在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以补充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关于三来,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

不忘本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忘本来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对待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总结一点就是如何对待历史。我认为应该按照如下三点来分别对待。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传承弘扬。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第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和不断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好比弄丢了魂,恍恍惚惚不知道何去何从,在文化发展方面好似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成为了腰包鼓鼓六神无主。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当代人知道该干啥、恩泽后人让他们有百年的发展方向。

吸收外来。那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呢?前面我们讲到了文化自信内涵就是,认同自信,开放包容,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吸取外国文化要取长补短。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简单说来就是去糟粕取精华,去伪存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反华势力希望中国进行颜色革命的想法从来没有停息,对此,我们要保持应有的警惕。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目的是吸收消化,不应当是单纯的“物理嫁接”,如果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必然导致水土不服,消化不良。共产党人讲究实事求是,一切必须以实际情况出发,毛主席讲过: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亲自吃了才知道好不好吃,对不对胃口,别人的美味很可能是你的毒药,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着眼将来。在展望未来中把握文化发展趋势。大家都说我们中国不要老看历史,要多看看现实,知历史可以知兴替;世界发展环境也要看,知道未来在哪里才能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把握好時代的发展方向,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解决问题。把握好中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文化自信事关全民族文化素质

文化自信不是哪一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经过我党的不断转化,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品格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凝聚并引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更是全体人民的自信。全体人民的自信,本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问题。人民是民族的主体,民族是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的牢固集合。离开了人民的自信,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抽象的;离开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人民就会是一盘散沙。历史告诉我们,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让全体人民心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人民是文化的主人。人民大众没有文化自信,民族就没有文化自信,就不会在这个民族文化土壤里培育出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文化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只有全体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普遍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使文化自信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我们应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我们的人民,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使文化自信牢牢驻在全体人民心中。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