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

2019-11-21张治河

关键词:要素驱动高质量

张治河,郭 星,易 兰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是一个必然过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长短,在于实现过程中的成本或代价的大小。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任何形式的发展转型,都体现出一种重大的发展需求,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基于此,本文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演化、现实需求、战略规划、理论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解析影响经济发展过程的相关要素及其结构,尝试建立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模型,为深入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质量、效率与动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系统框架,以满足实践对高质量发展理论的重大需求。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的概念及其演化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经济增长一般指的是一国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用来量度的是GDP(GNP)或其人均值。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距的缩小)等。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种“质变”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其与经济增长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发展是经济系统内部自行发生变化的结果。用熊彼特的话来说,创新就是实现生产方法的新组合,创新就是经济发展[1]。

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创新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也伴随着这个过程不断发展。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定义。徐学敏[2]从效率角度来解读,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经济效益的表现,指用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任保平[3]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表1列举了部分学者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学者们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目前还远远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且以创新要素为切入点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说明高质量发展理论仍处在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

综合已有文献,本文从创新视角解读高质量发展,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保障的发展体系。该体系系统效率的提升,将有助于经济发展质量、效率与动力诸要素不断趋于动态最优。从内涵上说,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经济在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体现出一些特征与标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社会效率的整体提高,无论是基于供给与需求的微观市场效率,还是社会整体发展的生产效率都会呈现出显著提升的趋势,这正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加以说明。

从微观视角看,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方面。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供给方需要不断改进产品加工工艺与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在消费者角度是产品质量的提高;从生产者角度来说,产品质量的提高体现在工艺流程与加工过程的改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整个流程环保水平的提高。同时,在经济发展阶段,生产率的持续增长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4],这需要建立精确的产品质量标准,严格要求生产企业,使我国逐渐摆脱现有的低端生产状态。可以说,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供需结构不断变化的结果,其特点是供给方不断生产、加工高质量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基于微观视角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加快市场供需的匹配速度与效率,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为根本目标,这为经济依靠创新促进供需匹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5]。

从宏观视角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要有可持续增长动力。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将成为传统产业竞争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创造新的供给,满足新的需求,产生新的产业,打开新的市场。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内涵可理解为依靠创新提高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稳定且持续增长;依靠科技投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靠创新实现资源要素的整体协同,使地区发展更加平衡、地区差距逐步缩减,进而使国民整体幸福感提高,充分感受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益处。

(二)国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图1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国外经济理论发展的全过程。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国民财富的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同时指出,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6]。亚当·斯密对技术创新进行的初步探讨已经蕴含着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1912年,创新理论创始人熊彼特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机制用统一的理论与框架体系进行阐释,并且首次将创新定义为促使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定义也逐渐丰富起来[7]。20世纪中叶以后,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20多年,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经济的“黄金期”现象。在此背景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技术创新理论逐渐得到西方经济学者们的认同。

卡马耶夫于1983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扩充了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8]。他认为,生产材料、产量、产品质量和消费效率的提高都应该纳入衡量经济增长的范围。此后不久,罗默于1986年建立了知识溢出模型,将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并提出内生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9],同时将内生技术进步的指标定义为产品类型和数量。虽然这是以研究内生增长理论为主要思路的,但其为从产出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1988年,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生因素[10]。1994年,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在制度让生产有利益时,经济才会增长,他解释了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11]。2000年,由世界银行出版的《增长的质量》是较早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专著,书中提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既要关注增长数量,也要重视增长质量的理论观点[12]。这样,经济发展质量就有了新的内涵。

图1 国外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的发展演化

(三)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及相关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是随着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而形成与演化的,图2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现从战略层面和理论层面分别予以阐述。

1.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演进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国家针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发展战略也在不断变化。邓小平同志很早就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他讲到“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同时指出“进行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速度、效益与质量的问题”,这正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1995年,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两个总体意义上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来只注意“量”的粗放型向注重“质”的集约型的转变,已经显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1995年初步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后,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方针,而科技与教育则是创新的核心要素。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制定政策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基本点。这一判断进一步明确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因此,现阶段我国亟需建立以创新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

2.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演进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也不断完善。早在1996年,傅家骥[13]就提出了创新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的观点。与此同时,他也关注到了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政策思路,为我国实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就笔者查阅的文献来看,我国最早研究经济发展质量的是徐学敏,她于1998年率先界定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探讨了发展效率与发展质量的关系[1]。此后,任保平[3]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作了阐释;金碚等[14-15]从不同角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探讨,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沈敏[16]阐释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作用;高淑桂[17]认为人力资源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辜胜阻等[18-19]认为推动核心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上述研究表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建立在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的,也说明我们的经济决策正日趋科学化。

图2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及相关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纵观国内外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外研究主要对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剖析,经历了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制度因素分析等过程,不断扩充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中国学者则更多针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意义进行研究,对于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针对创新要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的较少。鉴于此,本文将以创新要素为研究对象,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进行全面分析,剖析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动力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并根据创新要素设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模型,为我国以创新为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分析依据。

二、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对一个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要素一般最先依靠原始的自然资源来使经济得到初步的发展,生产效率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渐形成资本集聚,原有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工业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但利用自然资源、资本等原有要素来发展经济,经济动力较为单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效率将难以提高,只有进行生产力的改革与动力转换才能使经济不断发展,其有效途径就是创新。创新的要素主要包括技术、人力与资金,不同的创新资源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后,作用于不同的创新主体,创新主体产生创新成果后,通过市场转化为市场价值与竞争力,进而达到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目标。同时,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又会促使经济发展,这样经济就会得到持续的发展动力。在我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减退,资源与环境问题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原来的投资驱动、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型发展模式转换为利用创新要素进行驱动,实现经济可持续、绿色与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与财富驱动[20]。其中,创新驱动指具有持续创新的原动力,从而使经济发展驱动社会整体进步,继而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质”与“量”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质”的提升是一定“量”累积的结果。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创新对“质”与“量”的影响[21]。

1.创新对高质量发展“质”的影响

何为高质量发展的“质”?其意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地追求效率所带来的社会整体发展,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将从低效领域转向高效领域,同时要求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效率等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而这些发展都需要经济内生动力、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因此,创新成为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质”的必然路径。“新经济增长理论”重新确立了政府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政府的能动性。一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需要政府的有利政策,如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研资金,制定适当的金融、财税等相关政策,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通过梳理我国创新政策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可以发现我国的创新政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2]。表2列举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观念与创新政策的演进历程,旨在分析创新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与经济发展质量的联系。

表2 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观念与创新政策的演进

从表2以及我国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国家创新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处的环境与社会需要是相互适应的,一直以来,我国的生产模式与发展动能的不断转变深受创新政策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创新政策的演变与我国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我国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本质需求。

上述分析表明,在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发展质量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相应的制度措施与实施路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创新对我国发展的影响形式是不同的,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必须针对特定时期的经济结构,通过制度、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解决我国发展“质”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创新对高质量发展“量”的影响

所谓“量”的影响,即相应规模的扩张。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创新与经济发展“量”的关系。如表3所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2 000美元,该国家处于要素驱动阶段;若GDP介于3 000~9 000美元,该国家或地区处于效率驱动阶段;若GDP>17 000美元,则该国家或地区进入创新驱动阶段[23]。

根据上述标准,我国的相应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均GDP翻了近十倍,2006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8年进入由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阶段。同时,创新要素的规模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见图4。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R&D研发投入经费为19 657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R&D投入强度为2.18%,已经超越了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从图4可以看出,在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R&D科研投入强度不断加大,我国的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4.7∶45.5∶39.8到2018年的7.2∶40.7∶52.2。在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呈不断上升趋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60%,其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还促进了整体经济总量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科技型服务业的占比在迅速攀升,典型的有牵翼网等科技服务型企业的涌现,这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创新有机整合的标志。

表3 世界经济论坛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①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3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图4 创新与经济发展“量”的关系

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为产业结构的逐渐变迁,同时体现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由低到高的“质量型”变化,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强起来的关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重要影响,在注重了“质”的基础上,促进了“量”的扩张,实现了“质”与“量”的相互促进,使经济得以协调、健康发展。

(三)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模型

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三次工业革命中,人类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拉开帷幕,其标志是工业4.0时代的到来。这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认为,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凭借创新要素,将经济发展动力由传统发展要素向技术、制度、人才等创新要素转变,最终通过市场的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本文构建的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模型如图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促使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有自然资源、资本与创新三类。其中,自然资源与资本属于传统的经济发展要素,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则需要使创新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创新的三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与人才,这三大要素通过市场与制度的协同作用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作用于创新主体,使不同的创新主体进行不同的创新活动。

图5 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模型

首先,技术创新为源动力,推动社会效率不断提高。在各种类型的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始终处于最核心地位。关于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机制,从微观角度看,技术创新可使原本的生产要素高级化,使生产效率提高,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从宏观角度看,技术创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资源配置模式,使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

其次,人才为核心驱动因素,加速技术扩散与成果应用。创新驱动的核心因素是人才驱动,人力资本是整个创新过程中最为活跃、积极的因素。创新需要团队,团队需要创新人才,有了创新人才才会有创新成果,并且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环节必须依靠人才进行。因此,从宏观层面讲,加快经济高质量创新驱动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人力资本的基础。从微观层面讲,创新人才会产生创新成果,劳动力素质提高会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同时,微观层面的进步会推动宏观层面的发展,随着人才创新,将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共同作用,使得人才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

再次,资金支持为重要保障,保障高质量产出。2019年8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其主要研究结果显示,在创新政策领域,首要关切点是评估创新投入和产出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可以看出,创新投入的质量在推进创新驱动中占据重要地位。2017年,我国企业R&D研发投入经费达到13 660.23亿元,目前,我国有438家企业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位居全球第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与政府都存在创新资金投入使用效率不高、投入协调性不强、宏观统筹协调能力薄弱、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研经费不能合理有效使用等问题。因此,只有高质量的创新投入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创新,从而提高我国政府、企业的创新资金投入质量,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最后,市场和政府的协同起关键性作用,关系着高质量发展能否最终实现。如何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准确且富有效率地配置到创新主体,是能否实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市场具有降低能耗、节省资本的微观作用,同时也具有有效配置资源的宏观经济作用。在配置创新要素环节,市场起着降低成本、将要素有效配置给对应主体的作用,将需求与供给两端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对接,使创新主体通过市场竞争与价格的作用有效配置各种社会产品与社会资源,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政策与发展可以看出,突出市场作用一直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我国经济政策也一直在向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转变。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和超常规发展经验也表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所谓“有限政府”或“去政府”的模式并非最富有效率。事实证明,只有当市场与政府实现有效协同,发展才最有效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以此为基本保障。

三、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一,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要推动我国技术创新,首先要加强基础性研究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同时应该构建合理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合理规划各种科技要素的配置。其次要建立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继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激发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最后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科技投入与产出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应用与推广,应用核心技术推动我国的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加大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激发创新活力。要建立并完善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符合创新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有目标地培养人才,通过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等考察标准合理化,激励创新人才的积极性[17];同时也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我国东西部人才协调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战略性创新人才,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第三,提高创新资金支持力度与投资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加快建设与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高质量的创新投入作保障。其中,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应该进行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投入资金重复浪费;企业则应该制定或者更新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增强企业宏观统筹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避免企业内部因资金投入效率低而导致科技资源配置分散、整体运行效率低等问题。同时,企业与政府也应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评价制度等管理机制,以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第四,市场与政府相互协作,共促发展。市场与政府之间是共生互补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24]。目前,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也应该供给优质的制度与服务;在针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中,政府应该树立好“服务”意识,从原来的指挥与调控转变为辅助与服务,用适当的政策使创新机制运行更加健康、稳定,充分发挥市场将创新要素与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最终通过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以及对创新要素以及资源的有效供给与配置,实现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要素驱动高质量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