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非布司他片与别嘌呤醇片治疗高尿酸血症伴痛风的临床研究
2019-11-21张莉
张莉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江苏新沂 221400
临床发现,当前高尿酸血症合并痛风发病率越来越高, 高尿酸血症合并痛风会明显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别嘌呤醇是尿酸合成抑制的主要用药,临床已经证实其疗效[1-2]。不过因为该药物仅仅能够抑制还原性的黄嘌呤氧化酶,且别嘌呤醇和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后, 黄嘌呤氧化酶会因为酶中的钼活性中心自发性还原, 从而活性得以恢复,影响药物治疗效果[3-4]。 并且,该药物属于嘌呤类似物,必然会影响嘌呤及嘧啶代谢的其他酶活性, 出现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5-6]。 所以,当前临床一直致力于研究新型控制尿酸药物,该院应用非布司他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具体用药剂量还没有完全阐明, 该研究以该院门诊2018 年3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101 例患者为对象,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将101 例门诊收治的高尿酸血症伴缓解期痛风患者分为3 组。1 组33 例,男23 例以及女10 例;年龄22~87 岁,平均年龄(53.66±10.54)岁。2 组34 例,男24 例以及女10 例;年龄22~85 岁,平均年龄(54.94±11.28)岁。 3 组34 例, 男23 例以及女11 例; 年龄22~86 岁, 平均年龄(53.51±10.07)岁。 3 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合并痛风,痛风处于缓解期;血尿酸水平高出360 μmol/L;均接受痛风饮食;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合并心脑肝肾严重脏器疾病;合并认知障碍;对研究使用药物过敏。
1.2 方法
药物:非布司他片(国药准字:H20130081),别嘌呤醇片(国药准字:H20033683)。
非布司他片有2 种用法,一种为服用1 次/d,20 mg/次;另一种为服用1 次/d,40 mg/次。 别嘌呤醇片服用2 次/d,100 mg/次。
1 组接受别嘌呤醇片治疗,2 组接受非布司他片20 mg 剂量治疗,3 组接受非布司他片40 mg 剂量治疗,用药方法如上,均治疗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血清尿酸水平: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3 个月后、治疗6 个月后分别抽取患者3 mL 空腹静脉血液,进行离心处理后完成血清分离,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配套试剂盒完成血清尿酸水平的测定。 血清尿酸水平<360 μmol/L表明处于正常范围。
不良事件[7]:比较两组治疗后胃部不适、过敏、肌酐升高、上腹痛、面神经炎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血尿酸恢复正常(低于360 μmol/L),尿酸水平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患者血尿酸水平较正常偏高,尿酸水平较正常偏高;无效:治疗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治疗前降低幅度不大,尿酸较治疗前更高[8]。 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5 统计方法
数据通过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有效率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血清尿酸水平以(±s)表示,采用F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尿酸水平
治疗前1、2、3 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2、3 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1 组(P<0.05),2、3 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2、3 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1组(P<0.05),3 组低于2 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 组治疗3、6 个月后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3 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清尿酸水平变化比较[(±s),μmol/L]
表1 3 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清尿酸水平变化比较[(±s),μmol/L]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 治疗6 个月后1 组(n=33)2 组(n=34)3 组(n=34)F 值P 值530.18±95.49 533.28±98.56 532.80±99.69 0.348 0.121 375.28±40.33 321.27±40.11 302.37±29.37 3.525 0.016 329.55±67.80 277.58±24.03 230.18±32.24 3.652 0.008
2.2 不良事件
1 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24%,2 组发生率为20.59%,3 组发生率为23.53%,3 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3 治疗有效率
1 组显效7 例,好转9 例,无效17 例;2 组显效10 例,好转15 例,无效9 例;3 组显效12 例,好转14 例,无效8例,1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8.48%,2 组有效率为73.53%,3组有效率为76.47%,2、3 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1 组(P<0.05),2、3 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痛风属于一类晶体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导致[9]。 临床发现,痛风发生的生化基础主要为高尿酸血症, 所以对于痛风的治疗必须实现血尿酸水平的有效控制[10]。非布司他是新型非嘌呤类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临床证实能够强效且迅速减低血清尿酸水平[11]。该研究2、3 组接受非布司他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3、6 个月后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接受别嘌呤醇片治疗的1 组(P<0.05),证实非布司他片能够较别嘌呤醇片获得更好的血清尿酸控制效果, 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并且从结果可以得知, 虽然非布司他片20 mg、40 mg 两种剂量使用后血清尿酸水平差异不大,但仍可得知40 mg 剂量用药后血清尿酸水平下降速度要略快于20 mg 剂量,表明稍大剂量的非布司他片能够获得相对更好的效果。
另外,该研究2 组治疗后有效率为73.53%,3 组有效率为76.47%, 明显高于1 组治疗总有效率48.48%(P<0.05),类似研究显示[12],甲组(非布司他片40 mg)治疗总有效率为73.3%(22/30),乙组(非布司他片80 mg)治疗总有效率为83.3%(25/30),丙组(别嘌呤醇片300 mg)则为60.0%(P<0.05),与该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但具体数据上有一定差异, 分析是因为药物使用剂量及纳入对象差异导致。 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来看,1 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24%,2 组发生率为20.59%,3 组发生率为2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9,P>0.05),表明非布司他片治疗高尿酸血症伴痛风能够较别嘌呤醇片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且不会对患者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 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接受非布司他片治疗的整体效果要优于别嘌呤醇片治疗,能够更有效控制血清尿酸水平,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事件。 但该研究因为研究时间较短,纳入对象较少,结果中未体现出20 mg、40 mg剂量的非布司他片在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治疗效果上的明显差异, 在往后的研究中应该增加样本量、 延长研究时间,以获得更科学、全面的研究结论,为临床提供更多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