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2019-11-21王海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20期
关键词:格瑞洛氯吡格雷

王海丰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是目前临床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式,其作用机制是利用经心导管技术对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行疏通,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疗效明显[2]。目前一般通过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为主,通过减少血小板的凝聚,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3]。但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发现氯吡格雷会对机体肝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可能引发出血,预后较差[4]。因此,本次研究通过替格瑞洛进行治疗,分析了该药物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共94例冠心病行PCI术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的床位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8:19,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6.82±10.66)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52±1.14)年;对照组男女比例29:18,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7.16±9.98)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5±1.02)年。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接受PCI术治疗。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恶性肿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药物过敏、精神病史等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扩冠、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等。术前给予所有患者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2023445,长春新安药业有限公司,0.3 g)100 mg/d。对照组术后通过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056410,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75 mg)进行治疗,负荷剂量控制在300 mg,一次性口服,之后维持剂量控制在75 mg/次,1次/d,持续12个月;观察组联合替格瑞洛(国药准字:H20184165,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90 mg)进行治疗,负荷剂量控制在180 mg,之后维持剂量控制在90 mg/次,2次/d,持续12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评价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通过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进行检测;(2)血小板凝聚;(3)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

治疗前,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所上升,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

表1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

注:和同组治疗前相比,#1t=3.490,#1P=0.000;#2t=4.953,#2P=0.000;#3t=16.060,#3P=0.000;#4t=0.523,#4P=0.000;#5t=5.239,#5P=0.000;#6t=9.613,#6P=0.000;#7t=20.219,#7P=0.000;#8t=2.410,#8P=0.009

观察组 47 10.54±2.98 12.77±3.21#1 24.97±3.48 29.08±4.50#2 4.72±1.15 12.84±3.27#3 3.38±1.15 4.05±0.73#4对照组 47 10.75±3.26 14.53±3.72#5 24.54±3.58 33.14±4.98#6 3.86±1.41 17.01±4.23#7 3.42±0.92 3.71±0.62#8 t值 - 0.326 2.456 0.591 4.147 3.240 5.347 0.186 2.434 P值 - 0.373 0.008 0.278 0.000 0.001 0.000 0.426 0.009

2.2 血小板凝聚率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血小板凝聚率分别为(50.84±7.82)%、(51.14±8.57)%,对比无统计学差异(t=0.177,P=0.430);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血小板凝聚率分别为(25.83±10.15)%、(38.24±10.54)%,和治疗前对比差异与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13.382,P=0.000;对照组t=6.510,P=0.000),且组间差异明显(t=5.814,P=0.000)。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共发生5例不良反应,其中呼吸困难2例,鼻出血2例,恶心呕吐1例,发生率10.64%;对照组共发生7例不良反应,其中呼吸困难3例,鼻出血3例,恶心呕吐1例,发生率14.89%。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χ2=0.382,P=0.536)。

3 讨论

冠心病即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5]。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部分重症患者甚至可能出现休克、猝死,危险性较高[6]。PCI术是目前临床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术式,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了证实,但PCI术后可能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一般需要联合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7]。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是临床中的常用抗血小板药物,但阿司匹林治疗后可能出现血管再发,氯吡格雷治疗后出血风险较高,且个体差异较大,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

本次研究通过替格瑞洛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凝聚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所上升,血小板凝聚率均有所下降,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χ2=0.382,P=0.536)。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一般用于动脉循环障碍型疾病。该药物本身无药理作用,但经机体代谢后的成分能对ADP与受体的结合进行选择性抑制,从而抑制血小板凝聚[9]。替格瑞洛属于新型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血小板凝聚抑制剂,无需经肝脏代谢,可直接起到血液抗凝的效果。作用机制是通过对P2Y12受体的选择性抑制效果,影响ADP介导的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聚,从而降低血栓的发生率[10]。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强于氯吡格雷,这可能是由于氯吡格雷需代谢后才能发挥效果,因此药效容易受到肝脏活动的影响,稳定性较差。而替格瑞洛能直接抑制受体,起到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起效速度较快,作用时间较长[11]。另一方面,替格瑞洛的抗凝血作用也强于氯吡格雷,这也与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强有关。临床治疗时应当注意,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后,药物在机体中可能起到与腺苷相似的效果,对支气管有一定的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及时采用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并告知患者具体原因,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12-13]。

综上所述,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缓解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血小板聚集,改善机体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发生率,同时药物安全性较高,无严重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格瑞洛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替格瑞洛治疗STEMI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分析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