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2019-11-21张丽蓉
张丽蓉
文学评论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筛选文章,也是帮助时代筛选具有价值的文章的重要手段[1]。优秀的文学评论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的优劣,对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美两国文学评论受到不同的文化、历史及民族差异影响,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及国家发展历史是导致英美文学评论出现差异的关键。
一、语言表达差异影响
英语分为英系和美系两大类,语言特点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和美国的风土人情及地理特点等,脱胎于两国不同的国家发展历史和特点。英系英语和美系英语也表现出极大的语言表达差异,这种差异在英美文学评论中有着更深层次的表现。众所周知,英系英语和美系英语在单词拼写及发音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总的来说,英系英语单词拼写相对传统且发音较为圆润,能够给人一种温润且传统的感觉;美系英语则更像是英系英语的一个分支,这是因为美国是英国清教徒迁徙而缔造的国家,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英系英语的发音,但是拼写更加简洁简单,很多在英系英语单词中不发音或者稍显赘余的字符也都被省略掉了,发音也更为活泼自在些[2]。例如“颜色”这个单词,英系英语中的拼写为“colour”,美系英语中则为“color”。
英美语言表达,尤其是单词拼写方面的差异,能够更为深入地影响英美文学创作。在英美文学中,英国文学更为温和,即使是冲突描写也相当隐晦,就像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早期写作中,莎士比亚运用标准语言写作,《泰特斯·安特罗尼克斯》中的演说词过于庄重,反而影响了文学情节及作者情感的释放。反观美国文学,其中不乏海明威那样用文字宣泄自己、寄情于文学人物,充分代入个人情感,通过人物口吻或者表现来表达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是用到了大量对话和生活化用语,更为生动且能够给人精神以振奋。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英美文学评论:英国文学评论在用语上更为温和,也会更为注重语言运用的标准性和正统性,相对比较严肃和认真;美国文学评论则比较激进,能够一针见血地评论文学中的问题,更为直接具体。
二、社交差异影响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君主立宪国家,其社会生活比较保守和守旧,很多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面也是如此,从《维多利亚》等宫廷剧的制作可以窥见英国在社交方面的守旧。绅士风度等传统,使得英国人在社会交往中更为注重这些留存在骨子里代代相传的礼仪传统。所以,很多评论家出于社交礼仪的考虑,在评论一篇文学作品时可能会先扬后抑或者只在末尾稍微指明作品的不足等,比较含蓄。在美国,人们的社交更为直接,谈论某一个话题时人们也都会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新兴国家,无论是在建国时期还是在南北战争时期,虽然其最初是英国移民,但是在建国以及保护国家的过程中,很多英国人都决心摒弃原来的英国传统,要用美国的思维和方式创建一个全新的国家。所以,他们在社交方面也创造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社交形式。这种社交差异表现在文学评论中则是美国文学评论更为犀利,不会顾忌社交礼仪等影响因素,能够更为直接具体地点明文学作品存在的不足。
三、历史厚度差异影响
美国和英国同属于移民国家,只是英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得多。英国是由不同时期从欧洲入侵英国的人种构成,大多是日耳曼族,其在文化及习俗方面有着一定的相通性。美国是各种肤色组成的移民国家,人们在文化甚至语言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推进了民族文化融合,促成了美国文化的诞生。在历史厚度上,英国和美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美国仅有不到300年的历史,英国则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光荣革命”,经历过维多利亚女王以及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经历过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更是曾经的第一殖民大国,与荷兰等争夺过海上霸主地位,有超过2000年历史的国家。历史的厚度在文学上的表现更为明显。英国文学的创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出现过大量优秀的文学家,如莎士比亚、狄更斯、简·奥斯汀等。文学风格也是丰富多彩,有描写少女爱情的,也有针砭时弊的,更有记录光辉时代的。反观美国,因缺乏历史积累和依托,美国文学作品充满了创新及冒险精神,没有对谁的依托,更没有对谁的致敬,在写作过程中更为自由。
历史厚度的差异表现在英美文学评论上,英国文学评论更为关注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会给文学作品归类,会从历史角度分析文学作品,评论过程中也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文学比较,更会将文学评论代入那个其描绘的那个时代,进行进一步比对等。但是,美国文学评论因为文学作品写作的不受限制和天马行空,其在评论的时候也更为自由自在,能够更为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内在实质性。
四、英美文学发展史差异影响
英美文学发展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因为其中培育了英美文学不同的传统和文化底蕴,英美文学发展史对比图如表1所示。
表1 英美文学发展史对比图
表1只是粗略地讲述了英美文学发展史,不难看出,英国文学从最初的宗教主义到人文主义觉醒,到之后的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步一步地走向现实,拿起文学的笔杆,承担起批判现实的重任[3]。英国文学也有着系统的文学流派分类,其文学也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推翻和创新。反观美国文学发展史,其与争取民族解放及民族独立战争相统一,很多时候都是以战争分类,其文学也是更多地反映了现实,海明威的小说更是减少了不必要的修饰词,更为简明直接地将战争的痛苦呈现在人们眼前。英国文学发展受到文化、政治及经济等外在因素影响,美国文学的发展更多受美国独立战争、经济建设路径等新生国家建设过程的影响,故美国文学更具有拼搏精神,也更为多元化、贴近民众。
五、民族精神以及习俗差异影响
民族精神和习俗差异也会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美国民族精神更为积极向上,充满了冒险精神;英国更为保守,骨子里有对传统及经典的信奉。在习俗方面,二者的差异更为明显: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天气成为他们的开场白,这几乎是约定成俗的;由于美国是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加之建国历史不久,很大程度上缺乏具有特点的风俗[4]。这种民族精神和习俗的差异,在两个国家的人的性格特点方面有以下表现:美国人喜欢冒险拼搏,性格上更为活泼直白;英国人则冷漠、内敛、保守理性且具有绅士礼貌。在英剧《德雷尔一家》中,从英国人与美国人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也能够很好地体会到二者的差异。
《傲慢与偏见》也拍摄过英国和美国两个版本的影视作品,受英美民族精神和习俗差异的影响,两个版本的《傲慢与偏见》在服装、礼仪及镜头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英国版《傲慢与偏见》将镜头更多的放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用乡村和煦的光影来反映主人公的心境;美国版《傲慢与偏见》则将镜头更多的放在人身上,更注重展现人的人格魅力。不同版本的《傲慢与偏见》更是反映出英美两国在民族精神和习俗方面的差异,也折射出英美文学评论中这一因素的影响。
六、结语
英国文学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作品。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给予无数身处寒冬中的人以希望;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更是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简·爱的坚持和独立成为无数少女的榜样;大卫·科波菲尔更是让无数人落泪。英国文学走过长长的历史走廊,走到你我面前,向我们低声倾诉着那个时代的故事。英国文学评论固有的保守和温和更是陪伴着文学成长。美国文学中的冒险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美国青少年乃至全球青少年大胆冒险、大胆探索的启蒙书,更是成为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美国人拼搏精神的表现,其对命运的反抗更是激励了无数处于低谷的人奋发向上。美国文学评论的直接简洁、一针见血也推进了这个新兴国家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英美文学评论受到英美语言差异、历史厚度差异、社交差异、文学史差异及民族精神差异的影响,上述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文化差异,无论是移民国家差异还是经济发展差异,抑或是君主立宪政体和三权分立政体的差异,都在英美文学评论风格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