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人的书院复兴梦

2019-11-21姜志燕

中华民居 2019年5期
关键词:士子士人风骨

正如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一样,每个中国文人心中都有一个书院复兴梦。

自宋代兴起的书院,在几千年间撑起了中国文人一个悠长深沉的儒士梦,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期望。《论语》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文献通考》曰:“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规后随, 皆务兴起。”书院自诞生之日起,即与士和士子精神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继百家争鸣、魏晋玄谈、精舍研经、隋唐禅修之后,文人志士又一次集体研修学问和品格。他们以书院为道场,以时间为助力,锤炼出士子风骨和儒士精神。

自古书院培养的是“君子儒”,即具有士人风骨的儒者。君子儒,在文情才气之上,最关注的是自身道义和仁心的修炼。他们懂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懂得“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拥有最高级的胸襟和风骨。他们的精神境界超越了文人,跨越为上无愧于天地道义、下无愧于人情良心的君子。

“修辞立其诚,诚而化之。”自古至今,书院要求士子由心而发,诚心正意,格物致知,这也是书院被社会各阶层所尊崇的原因。中国书院教育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以成就学术道统和道德人格为最终目的,鼓励士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上塑造和完善自我。理学家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千古名联和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的理念,无益不彰显了中国书院教育的宗旨。

与古代书院由内而外的全面的教育理念相比,今天的高等教育缺失了人格完善和通识教育这两个很关键的内容。我们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竞赛结果、实验能力,培养高、精、尖人才,却忘记德为才之本,才为德之辅,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我们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研究方向越来越多,却忘记人本是灵性、觉知、悟力、体性的综合体,需要多门类知识的滋养与完善。很多知名综合大学,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做得都不够好。真心期望我们的高校能设立国学院、儒学院、经学院等机构,积极承担文化传承使命,完善教育体系中所缺的环节。

几千年来,书院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无论多么困难的年代、多偏远的地区,只要建立一所书院,大家就很安心,觉得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可以传承下来。所以,至今,仍有一大批对中国书院复兴充满执念的仁人志士,通过自己的方式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使命,传承士人风骨。

愿中国书院传承不绝,士人风骨你我皆有。

猜你喜欢

士子士人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赶考步履不停
“良知”的颜色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直言才见真风骨
明朝的区域来源、政权性格与“江浙士人”
君子制义与两汉士人的政治际遇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