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

2019-11-20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

机器人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维度制造业绿色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通过对先进制造业发展历程的梳理和主要现状的剖析,总结出了经济带动性、创新驱动性、多领域融合、质量品牌和绿色集约五个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指数旨在成熟、准确地衡量各城市及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明晰地区与企业在先进制造业发展過程中所处的位置,为地方政府及企业总结发展模式,寻找前进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发展现状与特点

高端技术装备领域有所突破,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研发投入(R & D)经费逐年增多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先进制造业在高端技术装备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例如,在卫星导航领域,北斗三号系统完成部署,预示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开启全球化服务进程。在轨道交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时速350公里高铁自动驾驶系统(C3+ATO)完成现场测试,高铁核心技术实现100%国产。在量子领域,中国科学家率先实现了12个超导比特量子纠缠态,刷新了世界纪录。在这些重点领域我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随到领先的飞跃,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在创新能力上,我国先进制造业仍需全面发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我国目前尚需加大研发力度以增强自我供给能力,在高性能电子功能材料、航空发动机、纳米级光刻机、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仍需持续发力,努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新技术催生产业结构变革,呈现出“智能+”融合发展态势

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制造业领域,催生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变革。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多领域融合发展态势逐渐呈现。通过与产业融合,人工智能在应用层(机器人、智慧交通、智能医疗、智慧物流等)、技术层(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和基础层(传感器、AI芯片、云计算)领域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培养了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这不仅改变了先进制造业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模式,也加快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医疗、汽车、物流等产业深入融合的发展格局。

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成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果初显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使具有联动效应的相关产业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已基本建成G60科创走廊、珠江西岸城市群以及成都城市圈等数十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在2018年分别达到13.90%和32.90%,如图1所示。同时,依托于政策支持、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先进制造业正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并陆续影响到周边城市和相关产业,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品牌建设提效增速,自主品牌数量略显不足

品牌建设关乎国家的整体实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企业对自主品牌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制造企业品牌世界排名稳步提升,但品牌数量依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2018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占据38席,其中制造业品牌有9席;另据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排行榜》,有21个中国品牌进入前100名,其中制造业品牌有3个,分别为:华为(12位)、中国石油(33位)和中国石化(49位)。此外,参照2018年《中国各行业十大品牌》数据库展示的中国先进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十大知名品牌发现,我国现有先进制造业中的许多知名品牌均不是自主品牌,因此在推进品牌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自主创新品牌的发展,我国品牌强国的道路依然漫长。

环境治理投入逐渐加大,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化,污染防治意识逐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在节能减排,林业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及促进工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面获得稳步推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保持在3.1%以上,如图2所示。这表明了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工作得到持续性推进。同时,全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增长率呈现增长态势,在2018年达到43.0%,同比增长约80%,这说明各地区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

评价维度与体系

评价维度

赛迪顾问采用的指数是根据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五大重点特征,从创新能力、多领域融合能力、经济带动性、品牌质量和绿色集约五个维度分别对各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进行独立评价,并利用统计方法得出的代表城市先进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指数。

创新能力维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主要体现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情况与现有水平。重点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和创新载体三个方面,选取R&D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人才培养与招引专项政策、高校及专业技术学校数量和创新载体数量等作为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多领域融合维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主要体现各城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两个方面的水平。选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数量、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示范数量、信息化基础环境水平、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效益水平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等指标进行衡量。

经济带动性维度:先进制造业当下追寻的主要目标

主要体现各城市对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先进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以及对于该城市经济拉动的能力。选取重点领域规上工业增加值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重点领域产业集群竞争力、重点领域顶层规划及扶持政策、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基金和重点领域产业载体数量等指标进行衡量。

品牌質量维度: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技术成果推广的润滑剂

主要体现各城市对于当地龙头企业培养及知名品牌建设方面的水平。选取行业龙头企业数量、中国品牌500强企业数量、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等指标进行衡量。

绿色集约维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共性要求

主要体现各城市在绿色生产、绿色发展以及绿色改造等方面的水平。选取万元GDP能耗减少率、绿色发展水平、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数量、有害物单位排放下降速度和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数量等指标进行衡量。

评价体系

指数指标评价体系参考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书(1.0版)》、德国Acatech发布的《Industrie4.0 Maturity Index》、全球创业观察组织发布的GEM指数等研究,并邀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在内的众多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评价结果与分析

总体结果

根据上文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赛迪顾问对全国126个重点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公开发布指数前50名的城市。

TOP1: 上海作为国内的金融中心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在经济带动性方面保持领先优势。其肩负着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任,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高,产业集群丰富,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均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TOP2: 深圳作为珠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经济带动性和品牌质量维度排名均进入前二,且在绿色集约方面位居第一。由于在ICT领域、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构建以及“两化融合”等方面的不俗表现,其仅次于上海,综合实力位居第二。

TOP3: 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最多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使其在创新能力方面保持较大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其在研发投入、创新人才数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且基于其文化底蕴和人才引进优势,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使其综合实力位居第三。

TOP4: 广州作为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在多领域融合方面发展较好。凭借“一带一路”、广深科技走廊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在经济带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逐渐发力,综合实力保持在前列。

TOP5: 苏州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多领域融合方面排名第一。随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智能制造的深入发展,其与领先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

TOP6: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创新能力和经济带动性方面表现较好。随着一系列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颁布实施,其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攀升,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TOP7: 杭州作为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在多领域融合方面表现强劲。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高水平发展。通过打造“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

TOP8: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品牌质量维度表现抢眼。随着推动现代化产业建设等政策的出台,大规模产业集群将加速构建。“三个转变”的推进,也将为制造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TOP9: 南京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多领域融合及品牌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南京确立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目标,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TOP10: 宁波作为东部沿海重要港口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在绿色集约领域发展较好。通过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端、智能、绿色、国际化”方向发展。

总体分析

沿海城市群占据主导地位带动毗邻城市发展,西部及东北地区城市持续发力。 从区域位置来看,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排名前50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环渤海(10个)、长三角(19个)和珠三角(10个)沿海区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提升,沿海 城 市 制 造 业 的 发 展 模 式 向 产 业 集 群 式 转变,地域的边界逐渐模糊,从而对周边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及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等原因,沿海发达城市面临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为中西部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此外,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西部城市发展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措施,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入榜城市数量逐渐增多,据统计,西部城市占据榜单5个席位,东北地区占据榜单4个席位。

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得分呈上升趋势,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从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得分来看,2019年度排名前10的城市平均得分较2018年增长0.28个百分点,排名前50的城市平均得分较2018年增长1.05个百分点。总体来说,城市发展指数得分有增加趋势,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制造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创新能力逐渐增加、两化融合逐渐加深、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品牌质量建设日趋完善以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渐渐走向成熟,整体竞争力得到稳步提升。

赛迪顾问选取前50的城市按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得分由高到低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前4名,包括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平均分数为7 9 . 8。四大一线城市,凭借其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各维度的排名中均位居前列,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军城市。

第二梯队:第5至24名,包括苏州、武汉、杭州、成都、南京、宁波、天津、青岛、重庆、合肥、 厦门、长沙、无锡、东莞、佛山、济南、西安、烟台、常州、福州20个城市,平均分数为56.8。主要是沿海发达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各有特色,但总体实力低于第一梯队,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骨干城市。

第三梯队:第25至50名,包括郑州、徐州、珠海、惠州、湖州、台州、哈尔滨、淮安、沈阳、嘉兴、温州、南通、金华、中山等26个城市,平均分数为42.1。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的部分省份和中部、东北地区城市群,制造业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城市。

第一梯队: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集群规模化

第一梯队城市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在各维度的评价指标上均高于平均水平。依托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和研发投入,使其在创新能力、“两化融合”、品牌质量建设等各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由于一线城市率先进行智能化改造和產业结构升级,逐渐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对其邻近地区产业链的构建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这使得一线城市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先行军。

第二梯队:个别领域具有优势,集群规模较小

第二梯队城市产业集群规模和种类相对较小,各维度的平均水平略高于前50城市的平均水平。凭借较多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及品牌培育计划的深入开展,城市在创新能力和品牌质量上领先前50城市分别为13.9%和15.6%,但较上年的16%略有下降,说明城市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另外,在多领域融合和经济带动维度领先优势较小,主要原因是其产业链尚不完善,“两化融合”及经济带动性仍有上升空间。这部分城市,发展水平较好,是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

第三梯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发展潜力较大

第三梯队城市制造业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各维度的平均水平皆低于前50城市的平均水平,且在创新能力和品牌质量维度差距较大。这说明本梯队城市相较于较高梯队城市缺乏相应的产业人才,并且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尚处于承接沿海发达城市产业转移阶段。同时,这些城市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劳动力及土地成本较低等因素,其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将逐渐缩小与其他梯队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集约维度,第二、第三梯队之间并未拉开差距,说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制造业在绿色发展方面水平相当,仍需较大进步空间。

分维度指数分析

(一)创新驱动维度

总体来看,上榜城市均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这表明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从创新驱动能力城市排名来看,“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依旧占据榜单的top4,其中北京凭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众多的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保持榜首地位。从省份地区(不含直辖市)来看,江苏依托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创新成果转化等措施,保住了入围创新驱动能力top50城市最多省份的位置,广东位居第二强省,浙江超过山东位列第三。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继续扩大,个别城市发展较快首次跻身榜单。 从区域分布来看,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依旧是上榜城市最多的地区,榜单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凭借其在研发投入、人才资源、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人才培养和专利拥有量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先进制造业创新的主体和骨干力量。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缺乏持续的科研投入、教育资源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宜昌和连云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得分首次跻身创新能力前50榜单。

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仍需在加强研发投入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上下工夫。 创新能力是先进制造业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科学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从创新能力城市榜单来看,排名靠前的城市都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并出台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研发投入的增加,不仅会惠及科研院所增加科研产出,帮助实体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而且会形成一种重创新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的出台,将有效增加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利于创新载体的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优良的创新氛围是反映城市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培养与招引政策,以及相当数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人才落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排名靠前的城市,普遍都颁布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并且具有较多数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政策的引导和人才的持续输入,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的城市可以借鉴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推动先进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

(二)多领域融合维度

总体来看,多领域融合指标城市排名稳中有变。苏州和杭州以良好的服务业结构和信息技术环境表现强劲,领衔榜单,而“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紧随其后成为第二梯队,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本次排名中表现优异,上升了27位进入前20。从省份地区(不含直辖市)来看,江苏成为入选多领域融合城市榜单最多的省份,广东和浙江紧随其后。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先进制造业的多领域融合创造了条件,而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直接推动多领域融合的发展进程。

城市排名波动明显,供应链体系改革助力个别城市榜上有名。 对比近两年,多领域融合指标城市排名,可以发现城市排名波动现象明显;名次上升5位以上的城市有11个,名次下降5位以上的城市有7个。同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的开展,促进了供应链体系改革,提高了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能力,促使湖州、天津及大连首次跻身多领域融合能力前50榜单。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映射城市多领域融合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在先进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反映了城市多领域融合的水平。据统计,2015-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城市分布呈现集聚效应,综合排名前50的城市项目数量占据总数量的66.7%。其中,多个城市具有1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高层次深度融合是决定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带动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变革,加速了城市多领域融合发展进程。从多领域融合指标排名来看,位居前列的城市均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应用水平,并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表现突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能够推动制造产业智能化发展,提升城市多领域融合实力。

(三)经济带动维度

经济带动维度2019年的Top50排名相较2018年变动不大。上海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主要归因于上海一直将先进制造业视为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撑,率先走出制造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之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省级行政区(不含直辖市)来看,江苏省以其较高的制造业集聚度和完善的配套政策占据绝对优势。另外,今年成都首次进入榜单的前10名,反映出成都先进制造业整体能力已有提升,并正按照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趋势和专业化的要求统筹资源配置,从而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经济带动性强的城市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贡献突出。 在本维度排名中,东部沿海城市占比达67%,长三角地区上榜16座城市,这主要源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制造业根基坚实,产业集群丰富,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较强。另外,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最为完整和发达,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产业门类齐全,集群化发展基础完备,进而在经济带动性方面表现突出。

产业集群和湾区经济是先进制造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上榜城市数量较多的省份,比如江苏、广东、浙江等沿海经济大省,正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伴随着人口向湾区流动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在大力打造湾区经济,湾区将是粤浙苏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可以利用独特区位优势,集聚全球高端资源,立足制造业这一根本,全力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服务型制造体系是提升先进制造业经济带动性的必经之路。 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经济带动性强的城市善于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让优质的生产要素流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最终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四)质量品牌维度

总体来看,领先的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发展水平、制造业竞争力、质量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品牌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继续领衔榜单。从省级行政区(不含直辖市)来看,江苏省依然是入围50强城市最多的省份,是当之无愧的品牌质量第一强省。另外,河北省首次进入榜单,这主要得益于河北省从2018年3月起开展先进制造业标准化提升工程,通过强化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建设,并引导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专注知名品牌创建培育,来增强河北品牌的竞争力。

品牌质量强市集聚江苏、广东、浙江三大省份,东部地区持续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排名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广东省和浙江省在品牌质量水平上占据绝对优势。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并无缩小。东部地区积极顺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并凭借其在制造业基础、产业链配套、劳动力素质、产业集群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以76%的超高占比继续领跑。而中西部地区因其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不健全、高端人才流失严重、产业链条不完整、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和核心技术攻关对先进制造业质量品牌水平影响至关重大。 作为品牌质量强省,江苏省、广东省和浙江省主动搜寻各地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建立重点培育库,同时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实施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将其打造成为行业重点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另外,他们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和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牵头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建设,推 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是各城市提升质量竞争力的重要发力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发展先进制造业要面向世界,着眼于物联网、5G通信、工业芯片等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培育制造业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企业上云等方面的利好举措,部分城市已初见成效,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商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应用标杆不断显现。

(五)绿色集约维度

绿色制造是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制造企业向绿色制造转型才是长久之计。从绿色集约指标城市排名上来看,2019年排名相较2018年波动较大,高达17个城市首次跻身榜单,尤其是济南和天津表现亮眼,分别跃居第二和第十名。由此可以看出全国各城市都在積极推行绿色制造,引领行业和区域尽快实现绿色转型升级。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首次超过江苏省成为入围绿色集约50强城市最多的省份,成为绿色集约第一强省,浙江省位居第二强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并列第三强省。

绿色制造城市广泛分布于一、二、三线城市,东部沿海分布格局略有变化。在本维度排名中,一、二、三线城市均有表现优异城市上榜,可见全国各城市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关注度较高,且绿色集约能力与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区位优势、制造业基础的关联度相对较弱。另外,山东省以入围9个城市脱颖而出,超过了一直领先的江苏省和浙江省,与其他维度地理分布也出现了一定差距,这主要源于山东省带动实施了一批绿色制造带动提升项目,同时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入手,结合行业技术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并严格把控,成效显著。

制造业企业对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的控制能力是评价绿色集约水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省份均针对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浙江省严格制定并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监测执法及部门联防联动,同时推进制造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江苏省扎实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全省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网上平台。广东省陆续发布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相关文件,通过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大力推动天然气利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着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

打造绿色制造示范工程,推进工业循环发展是提升绿色集约水平的关键着力点。 近年来,山东省围绕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三大方向,打造了一批优质绿色制造示范工程,力争加快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全省制造业绿色发展。深圳、宁波、天津、重庆、上海等城市充分发挥技术改造在节能工作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加强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以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强资源利用以及优化能源使用,促进企业实现资源化、减量化、生态化。

发展趋势与展望

“后数字化”技术引领智能经济发展,不断升级消费体验

以分布式记账、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和量子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后数字化”技术将促使制造型企业开启经营和技术领域的数字化新时代,促进智能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搭建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桥梁,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实现更高效率、更加个性化的生产制造活动。未来的消费者将被赋予技术身份与企业实现数据互动,帮助企业创造个性化产品,获得智能化服务。此外,借助于迅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制造型企业可以实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并且迅速调整生产环节,进而可以实现面向消费者个体的极速柔性生产。展望未来,每个消费者都将成为数字化产业的一部分,在获得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数据反馈,实现消费体验升级。这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将有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 促进智能经济应用推广, 使消费者享有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5G应用重构制造新模式新场景,加速产业融合进程

新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进而实现高水平发展。随着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将推动实现人与机器设备之间高效的交互。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5G应用场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不断推进将催生例如“数字孪生”“建模仿真技术”等在工业体系中的实现,进而对生产环境中不同组件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检测,使制造企业在實现互联互通的同时,还能开展传输和分析活动,从而选择更加智能的解决方案。据赛迪顾问预测,2020-2025年,5G直接拉动的物联网连接规模将累计达到124.5亿元。庞大的用户数量和连接形态将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品形态边界逐渐模糊,且实现相互融合,进而演变成“制造+服务”“服务+制造”的新兴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助力产业集群建设,“1+N”型协作机制将重塑经济共同体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先进制造业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产业形态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具有区位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得到快速发展。未来,跨区域、多部门参与的“1+N”型协作机制将打破制度和资金壁垒,形成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为创新动力,以“ 政 府 - 市 场 ” 协 调 机 制 为 框 架 , 以 金 融 机构为支撑的网络形态。集群内企业通过引入“1+N”型协作机制实现相互配合,使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其生产制造活动,这将改变原有的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实现集群内参与者的合作共赢。

品牌建设的重心发生转移,培养品牌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发展趋势

随着品牌培育计划的持续推进,我国将出现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产品质量优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制造业品牌建设的重心将转向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 各个环节为用户带来独特的品牌价值体验。同时,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 通过明确自身品牌的核心使命以及在行业发展中的定位,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关注品牌 在消费者心中价值观和产品理念的树立,更加注重消费者与企业之间通过品牌效应建立起来的内在联系。通过品牌体验价值的提升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共识。

环保理念贯穿生产制造全环节,绿色生态链构建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地生根,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将不再满足于实用性,更加追求环境友好型的高效节能产品。因此,具有绿色低碳、可实现产品循环利用等特性的先进制造业将得到优先发展。借助于绿色材料的发展,节能提效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绿色观念的日益深化,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和报废处理的绿色制造理念将成为先进制造业追求的发展标杆。绿色生态链的构建将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实现最小化的环境影响及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效率。

猜你喜欢

维度制造业绿色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追踪绿色的秘密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