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无限“低调”的背后:一个创业者的极致追求
2019-11-20刘京运
刘京运
如今,37岁的王孟秋迎来了创业的第5个年头,作为零零无限的创始人,他大多数时间都投入在了产品研发中,尽管研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没有降低对产品的要求。
与荧幕中的形象有所不同,坐在窗边的王孟秋略显疲惫,阳光从他的背后折射过来,几缕翘起的头发让连日的奔波显露无疑。创业以来,每当提起王孟秋,人们总会联想到“零零无限”,但在近两年,零零无限却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低调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故事要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 Hover Camera(小黑侠跟拍无人机,以下简称Hover 1)正式发布,然而在完成第四批次量产后,零零无限并没有选择继续拓展市场,而是将工作重心转回了研发。作为一款小型跟拍无人机,Hover 1凭借新颖的设计与独特的操控体验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但彼时的王孟秋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轻松,“当时这么多创新的点,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很快就想回来再迭代。”
这并非自谦的说辞,Hover 1确实不够完美,它的续航表现常常被用户吐槽。谈起这件事,这位斯坦福博士的脸上流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神情,这是他“疯狂”的代价。事实上,Hover 1的最长悬停时间本可以达到20分钟以上,但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安全防护,王孟秋为它加上了碳纤维保护外框,并且不可拆卸。这样一来,最长悬停时间被“拦腰斩断”,直接缩短至10分钟——这是在无风环境中测得的数据。
在有风环境中,产品的表现如何?Hover 1的整机质量(含电池)仅有242g,轻盈的机身加之可折叠的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即便放在今天,这也是一大加分项。然而,如此轻便的机身注定要在抗风性能上承受更大挑战,显然,Hover 1没有充分胜任这项挑战。
当然,作为初代产品,“完美”并不是Hover 1所要追求的目标,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投石探路”,通过收集市场反馈,让未来的新品能够更好地在各种需求间找到平衡点。同时,透过这种不完美,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孟秋对于产品的执念,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取舍中,他坚持了对安全和轻便的追求,打造了一款可以在手中起飞的无人机。尽管外界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Hover 1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无人机的更多可能。
改Bug的创业者
从0到1的路,王孟秋走得并不顺利,起初,幾乎没有人相信他可以把产品做出来。在一次招聘面试中,当他阐述完零零无限要做的事情后,对方只是轻轻地说了句“吹牛”,之后便没有了下文。“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特别傻,就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
面对质疑,为何要坚持创业?撕下“创业者”这层标签后,王孟秋还有另一重身份——工程师。站在工程师的角度,或许更容易理解他的选择。如果是为了体面的生活,他完全可以过得比现在轻松,但从他以往的工作经历看——先后在Facebook、阿里巴巴、Twitter短暂任职——他所关注的焦点并不在此,与个人的职业规划相比,他更关心哪里有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在王孟秋眼中,拍照是强需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拍照的目的在于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瞬间,然而有些时候,对瞬间的捕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通过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人们有时会通过摆拍的方式重构瞬间,这在王孟秋看来即矛盾又不自然,“你本来是想去记录你们在那里的瞬间,但是你需要找一个人,把相机给他,然后再创造一个瞬间。” 如何用更简单方式记录生活逐渐成为他脑海中思考的问题。
准确地讲,王孟秋对产品的定位是“飞行相机”而非航拍无人机,它的初衷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解决日常拍摄中存在的痛点,用王孟秋的话讲就是“小巧、便携、易用,随心所欲地去拍出你想要的东西,最好它能够知你所想”。早在研发Hover 1时,零零无限的市场部曾摆放着一只存钱罐,如果有人提到了“无人机”,就需要往里面投5元钱,后来,那里面一共存了100多元。尽管零零无限想要在名称上明确产品定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称之为“无人机”,这件事便慢慢做出了妥协。
私底下,王孟秋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但面对产品研发,工程师出身的他会变得严肃而认真。在零零无限,工程例会享有最高优先级,每周会有2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集中讨论各种技术问题。面对工作,王孟秋事无巨细,从控制算法到电池放电曲线,每个细节他都清楚地掌握,有些时候,他甚至会亲自检查代码,修改其中的漏洞。
“小公司嘛,艰苦创业。”王孟秋没有助理,凡事亲力亲为,他十分重视工作效率,因此行程安排一向紧凑,即便在吃饭时,他也会通过电话沟通业务,有时饭吃到一半就会跑去处理其他事情。比起赞美,他更喜欢听到批评的声音, “我不想知道我什么东西做得好,我想知道我什么东西做得不好”,对于能力范围内的事,他总是渴望做到极致。
“憋产品”的日子
“我们想把整个产品打磨得再好一点,因为用户口碑和体验太重要了,主要是软件,硬件都Ready了。”原计划在今年6月底发布的Hover 2需要多一些时间优化细节。在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王孟秋一直在带领研发团队默默开展工作,这对于创业者的耐心和定力而言都是一种考验,“其实成本是很高的,你要憋产品憋两年,不是说说而已。”尽管压力很大,但他始终没有降低对产品的要求。
这份执着收获了认可。2018年11月,Hover 2在Kickstarter平台上发起了众筹。众筹上线仅1小时便实现了既定目标,最终总金额突破100万美元,这也正式“解锁”了透明板Hover 2。对于这次众筹,王孟秋给出了自己的解读:首先,选择众筹是因为确信Hover 2能够被做出来;其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收获更多反馈;最后,想给自己一点压力。至于结果,他一语带过,“我们还是挺自豪的。”
出色的众筹表现与良好的产品性能密不可分。Hover 2的最长悬停时间可达23分钟,最大抗风等级达到5级。两轴机械云台搭配具有更大传感器尺寸的相机,使Hover 2的画质得到了有效提升。独创的视觉雷达系统结合避障算法,可以让Hover 2实现360°实时避障。除此之外,Hover 2还具有智能构图、多向跟拍等功能,加之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运镜方式,使得拍摄这件事变得更加简单。在操控方面,Hover 2可通过航拍遥控器、掌上RC或APP进行控制。至于外观,Hover 2依然采用了可折叠的机身设计,并且保护外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拆卸或更换,虽然机身尺寸和整体质量都有所增加,但依然方便携带。
尽管在研发Hover 2的日子里,零零无限的“低调”一度让人感到担心,但投资人还是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都是很好的好人,没有他们肯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创新”。王孟秋始终把投资人视为伙伴,会与他们探讨公司未来的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也会耐心倾听他们的建议。在王孟秋眼中,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扮演着很理性的角色,他希望用好的产品不断验证自己的判断,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证明零零无限的更大价值。
“我们不玩虚的”
除了“无人机公司”,零零无限还有另一重身份——嵌入式人工智能公司。“我们做嵌入式平台上的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王孟秋解释道,“我们只做对于我们这个应用场景,对于我们的用户而言有需求的,必须要做的那些功能。”谈及技术研发时,王孟秋再次展露出了他工程师的一面,“我们是解决问题的公司”。
在王孟秋看来,技术是手段,需求是关键。他认为,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要保持理性的思考,要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价值。因此,零零无限重视技术的实用性,王孟秋也把技术团队的研发重点落在了解决具体的问题上。
如果要给王孟秋贴标签,“务实”会是其中之一。他渴望依靠技术的突破去创造一个新的市场,因此即便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也从没想过去“赚快钱”。对于产品,王孟秋思考得最多的是用户体验。作为自家产品的“重度用户”,他不仅会在外出旅行时随身携带,还会把产品送给身边的朋友,听取他们的反馈。谈及自身的缺点,王孟秋毫不避讳,他坦言自己的性格比较急,所以会经常回头看一看,确保决策正确。
这就是王孟秋,一个拥有工程师背景的创业者,一个专注于解决问题的人。
从华清嘉园的一间民房起家,零零无限依靠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一路走来,这家年轻的公司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很久”,王孟秋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也将以更多的耐心不断打磨出更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