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2019-11-20林涛林凤如
林涛 林凤如
“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蓬勃发展,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把学生、学习能力、创造力置于教学首位,深度融合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的经典诵读教学为例,将翻转课堂引进混合式学习,探究混合式学习新模式,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某些知识,而是要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一种合作协商的过程,只有开展会话、协商、合作的学习活动,才能完善知识的建构;学习更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为“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的建构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学科整合、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利用云班课学习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内化知识,习得语文能力,养成语文素养。而语文的诵读等学习方式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习得语言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混合式学习
2003年,何克抗讲授首次提出“混合式学习”概念,他认为混合式学习能有效融合传统教学和e-learning教学两者的优势,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监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李克东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混合式学习不是各教学要素的简单粗暴地叠加,而是把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媒介、学习环境、学习目的、学习策略、学习资源等有机融合;是传统课堂教学与虚拟、移动学习环境的混合;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大数据分析、自适应学习系统等的混合。它强调学生的学,注重教师的教,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实现学与教的高效融合。为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创新性、交互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其基本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三)翻转课堂
2011年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教授罗伯特·陶伯特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最早总结出实施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式,而国内最早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是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是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课前制作或下载教学视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单,学生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社交网络等进行有计划地自主学习、交流学习,课堂上则是生生、师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体验、互动分享,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与深化,以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同样是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支撑,翻转课堂的发展對中职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有效整合有促进作用。
(四)微课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载体。它是“课”,具有内在的结构性、逻辑性,具有课主体的生命性,又有“课”的教学环节。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可视化的、结构化的数字资源包,包括微视频、教学设计、课件、练习测试、学生点评、教师反馈、教学反思、扩展素材等数字资源。微视频是微课的主体。精彩的视频呈现在教学平台上,实现可视的、碎片化的、个性化的学习。
(五)诵读法
“诵”和“读”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是两个词。秦汉之后,才把“诵”和“读”合称诵读,两者相得益彰。曾国藩在《家训》中强调:阅读经史子集和李杜韩苏等人的文章时,唯有高声朗读,才能窥见其豪迈气概;唯有浅语低吟,才有可能品味其深远底蕴。“诵”与“读”相结合,才能与文人学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古代,诵读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在继承和发展对诵读法的研究的基础上,诵读可以创造性地定义为:集眼观、耳闻、口诵、心思于一体,熟读精思以致脱口成诵的综合性思维活动;是把文本内容信息转化为有形声音,在反复吟诵中反复体味、感悟文本的思想美、情感美、音韵美、节奏美,以致与作者发生思维碰撞、精神交流,把文本的气势、思想、风格、神韵潜移默化为自我的感受与体验的高级精神活动。诵读法既是一种学法,也是一种教法。
“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二、“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的基本形态是课内的诵读教学与课外的微课学习有效整合,旨在实现中职语文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有机融合。其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一)“一体两翼”
“一体”指的是中职语文教学。“两翼”是指教学的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两者有机融合。课堂上,依托信息化技术,采用诵读法帮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养成语文能力;课外,针对“经典”精心设计微课,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内学习提供脚手架,深化课后学习。
(二)“双管齐下”
以诵读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和以微课为学习载体的课外学习,两者优势互补,构建成有意义的学习整体,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诵读教学
诵读是一种美的再创造,学生在诵读中可以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将自己的感情与文本产生审美的共鸣,凭借联想、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陶冶性情、启迪心智、提升审美,因此围绕“诵读”构建立体化的“七读”教学活动。“七读”指的是:
这是七个可以灵活处理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立足于“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读为主线”,始终将“读”置于学习活动的每个环节,以读促思,思中精读,读中求悟。
(2)微课学习
微课具有推动翻转课堂实现,促进有效性混合式学习的意义。在课外学习中,教师以云班课为学习平台,以微视频为载体,构建有机的、系统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也为深入学习、内化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微课的导知、导引、导诵、导伸的价值得以彰显。
导知。针对学习内容,围绕“如何学习新知识?新知识与哪些旧知识存在联系?为了解决课上的主要学习问题需要哪些储备知识?”等问题,设计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微课,它是课堂教学的引子,丰富多彩的导知微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引。针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疑点设计微课,学生自主学习,并做好笔记,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便课堂上探究解决。
导诵。针对经典课文的解析和诵读,设计微课,强化对经典文本的学习,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导伸。根据所学文本的主题思想设计拓展微课,帮助学生深化课上所学,拓展语文知识和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三、“一體两翼,双管齐下”教学模式的应用
中职语文教学是中职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和重要的媒介。教材中的篇章,从记叙文、议论文到说明文,从小说、诗歌到戏剧,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皆有涉猎。其折射的伦理道德、礼仪规范、民俗风情、科技艺术等,蕴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课外利用微课辅助教学,课内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既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面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介绍微课设计与“七读”教学的整合实践与应用。
(一)微课设计
(1)导知
教师制作《散文阅读》微课,从文章体裁的角度导入,介绍散文的特点及分类,再着重学习鉴赏散文的技巧。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有梯度的任务单:理解并能运用鉴赏散文技巧的同学,根据问题完成对课文的初步自我学习;理解但不会运用的同学,则需要读熟课文内容。这样的微课既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差异,也奠定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葆有学习的热情。
(2)导引
设计《朱自清简介》和《走近〈荷塘月色〉》两个微课。第一个微课把朱自清设计成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对朱自清有立体直观的感受,朱自清的经历则用2分钟的视频串联起来。第二个微课则是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思路、文章主要描写的景物,节省课上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最后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如何描写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思想?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3)导诵
《荷塘月色》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图,动静相安、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相致,有种立体感、渗透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这种艺术创造,配合课上学习,设计诵读微课,学生课前先模仿,有了课堂的体验学习之后,课后加强诵读练习。
(4)导伸
针对课文的精读片段设计微课,让学生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设计《〈苏幕遮〉赏析》微课,让学生迁移所学,在与《荷塘月色》的比较学习中强化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二)“七读”的应用
7 (1)导读
导入环节,利用诵读经典诗文来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的诗情氛围,激发学习的欲望。《荷塘月色》借助连贯的小问题完成导读的任务。问题1: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都见过荷塘吗?让你联想到哪些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学生张口就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问题2:月亮呢?同学们能说出哪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学生更来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问题3:同学们见过荷塘月色吗?有见过的同学能想到什么诗文呢?(大多数学生做摇头状)问题激发学生回忆、诵读优美诗文的热情,朗朗的吟诵声,伴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的配乐动态荷塘月色图,唯美的诗文意境油然而生,学生似乎成了一条小鱼,迫不及待地游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
(2)范读
学生课前已学习相关的诵读微课,对课文的情感思想、语言节奏已有初步的体验,也进行了初步的朗读模仿。范读环节,利用优酷网下载名师诵读视频,学生进行听读、跟读,力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并且在听名家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文章的情感基调,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掌握诵读本文的技巧。
(3)引读
“范读”模仿之后,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制造适宜的诵读氛围,抓住重点片段,鼓励学生“个读”,针对学生的诵读情况作进一步的引导,纠正存在的读音、节奏、语调、停顿等问题,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入乎其内”,化身为朱自清,怀着那份“不宁静”夜游荷塘,有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把感悟到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读”出来,体验诵读的喜悦,调动进入“精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赏读
《荷塘月色》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是写景的经典片段,需要引导学生赏读,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才能真正领略它醉人心脾、摄人心魄的“三美”: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才能真正学到朱自清先生如何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准确的语言,寓情于景,使物象灵光闪现的技巧。例如,赏读写“荷花”的句子,先让学生把句子找出来,反复朗读,咀嚼朱自清先生用“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用“羞涩”写出荷花的含苞待放,荷花俨若仙子般,需读出荷花的生命力和像女子般娇羞。“明珠”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星星”描绘的是荷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则写出荷花纤尘不染的神韵,三个比喻的连续使用,读前两个比喻句,欣喜的感情逐渐上升,而第三个比喻则又回到一种淡淡的害羞。针对赏读的内容,课前还制作了相应的微课,供学生课后再学习,或重学,或巩固,或提升,或练习。
(5)悟读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蕴藏的情感与思想,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问题1:夜深人静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微课《走近〈荷塘月色〉》的学习,已让学生认识到是现实世界让“我”心里不宁静。)问题2:一夜畅游,朱自清学生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感悟到作者进入了一个暂时自由的、清净的“荷月世界”。)问题3: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记起《西洲曲》的情景?你有什么看法?(让学生领悟到:只有理想世界才是人类心灵的梦想家园。)
(6)延伸读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读周邦彦的《苏幕遮》,比较其与《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让经典与经典产生碰撞,思想与思想产生互动,分享所学,内化、深化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7)评读
依据学生在云班课平台课前和课后的自主学习,以及课上的抢答、诵读、小组合作学习等情况,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特别针对学生的诵读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1.导读环节,能否积极回忆所学,诵读相关的诗词,能正确诵读两句(优),一句(良),有错字的(中),没有(差)
2.范读环节,能认真学习名家诵读,认真跟读,纠正发音、节奏、情感、语调等问题
3.引读环节,能精神饱满,准确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主动参与小组合作诵读;别人诵读时,能认真聆听,积极评价他人诵读
4.赏读环节,能认真、反复诵读精彩句子;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能大胆发表意见,并认真聆听别人的看法,认真思考,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5.悟读环节,通过诵读探究,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掌握朗诵文章的技巧,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6.延伸读环节,认真朗读老师推荐的延伸诵读篇目,与所学的文章进行认真比较,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把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起来,注重经典诵读的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语言风格,厚实语文基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具备牧养语言的魅力。其次,学生反复吟诵经典,披文入情,深入感悟文本浸润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語文学习能力。最后,进行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启迪智慧,传承中华美德,进而提升自身修养,自觉践行有道德的行为,养成优秀品质。
(二)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有效辅助,微课、网络学习素材等构成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翻转课堂把线上学习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了学习模式,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得以实践,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内化学习、语文素养的自主养成,语文教学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