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为师之本
2019-11-20龙卫平
龙卫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扛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因此,教书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相契合,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专业教师,笔者有幸参加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书会”,有机会接触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触到两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真正领略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其“仁者,爱人”思想深深影响到笔者的“为师之道、育人之策”,深受启发、受益颇丰。
一、“仁爱”指本心有“仁”、有“爱”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其义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用今天的话来说,礼貌和礼节是一个人的“德性”和“品行”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仁德之人”具体形式,离开了“德”、“仁”,礼就不成其为“礼”、乐就不成其为“乐”,如果人没有内心之“仁”,人追求的“仁义”、“礼乐”就没有意义;如果人缺少对生命的关怀和同情,那就叫作“麻木不仁”。
试问一下,如果我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生“麻木不仁”,那么我们的疾病能治好吗?如果我们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教师“麻木不仁”,那么我们的学生能教好吗?
“仁”是一种爱,“仁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本体自身应具有的爱,笔者称之为“本爱”。人之初,性本善,“仁爱”是人的本心,本心有“仁”、本心有“爱”的人才有了一种施舍于别人“仁爱”,这是为师之本,为师之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灵。这就是“本爱”。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时说,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仁爱”好老师。
二、“仁爱”要立人、要达人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其义是:孔子:“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也使别人成功,自己想事事通达,也使别人事事通达。”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为人处世的本心不能只顾自己、不能自私自利,要懂得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这就是“仁”之义所在。试问一下,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里,谁不希望自己职业生涯一路通达?谁不希望自己的经济和事业腾达呢?但是,在当你希望成功时,也帮助他人成功,当你希望发达时,也促进他人发达,这才是“仁爱”之要义。如果你的成功是以他人的失败或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的,那么你就是“不仁不义”,你就是违背了“仁爱”。
“仁”就是“爱人”的表现,“爱人”就是“立人、达人”。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我们要有“立人、达人”的思想和品德。我们不能只顾谋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家长学生的利益,比如当前的个别老师“从事有偿家教”、“变相收费”等贪图利益的现象,是一种师德失范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不仁”表现。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学生感受,比如当前仍有个别老师动不动就责骂、挖苦、嘲笑、讽刺学习表现较差的学生,或给学生取外号等不尊重学生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不仁”表现。所以,我们做老师就要有“立人、达人”胸襟,并教会学生具有“立人、达人”胸襟,这才是有仁有爱。
三、“仁爱”要懂“孝悌”、要知“回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其义是: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用今天的话来说,父母兄弟是最亲近的人,爱人总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如果一个人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善待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不能孝敬、不愿回报,那么这个人“什么也不用说”,就不是“人”。在有子看来,一个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是不喜欢冒犯上司,也不愿祸害同事的。所以“君子务本”,就是指抓住“知孝悌懂感恩”的根本,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培养自己的美德,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仁”是一种爱,“孝”也是一种爱,“孝”为人生之根本,“孝”是“仁爱”的具体表现,懂“孝悌”就懂报恩、懂回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本身就应当懂“孝悌”、知“孝悌”、行“孝悌”、传“孝悌”,本身就应当懂“感恩”、知“感恩”、会“感恩”、传“感恩”。只有把“孝悌”作为根本的老师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四、“仁爱”要真、要诚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其义是:孔子說:“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或者利用人性弱点,说一些漂亮话,欺骗别人、误导别人。那些“巧言令色”之人,是指现实生活或工作中那些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人,那些阳奉阴违的人,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博取上级或同事欢心以谋求帮助或升迁的人等,实际上就是不忠诚、不真诚、不坦诚、不踏实、不诚实之人。孔子告诫他的弟子,一是不要被那些华丽的表象迷惑,二是不要做“巧言令色之人”,要做真诚坦荡之人。
“仁”就是“真”与“诚”,就是真心诚意、真诚坦荡,这是“仁”的另一重要表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要培育好学生,就要在言行上服从真善的准则,做“坦诚”之师,用“真”与“诚”教学生“真”与“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说“一个人一生遇到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是的,一个好教师是对一个的学生成人、成才、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一辈子,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心怀敬畏、向上向善、求真求美,做一名“仁爱之师”,把像阳光、雨露般的“仁爱”播散到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