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引领安徽高等教育普及化科学发展
2019-11-20王全林
王全林
(皖西学院 发展规划处,安徽 六安 237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战略高度,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就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内容十分广博,同时又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过程中”[1](P263),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为“九个坚持”,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九个坚持”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2]
这一重要讲话“梳理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3]
在“九个坚持”基础上,由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挂帅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部课题组,2019年将之进一步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还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扩大教育对外开放”[1](P143-261)。
在2018年,安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2.2%[4],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中部地区第二家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行列,提前两年实现省“十三五”教育规划目标。安徽高等教育普及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叠加发展,任重而道远,如何谱写普及化科学发展新篇章?那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科学指引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博大而精深,且在不断丰富发展。在此,笔者试就安徽高等教育普及化科学发展的三个保障问题,谈些初步学习体会。
1 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5](P68)。就教育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对于安徽高等教育发展来说,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科学发展的最根本保证。就其贯彻落实而言,笔者以为,四个“切实”至关重要。
首先,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教系统,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高等教育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省委市委要支持我省地方高校党委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定在我省高校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
落点:教育和引导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及其高校人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自觉坚持以“四个意识”导航、以“四个自信”强基、以“两个维护”铸魂[1](P78),做高等教育政治上的明白人。
其次,切实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2]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高等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科学做好立德树人根本工作,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落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具体落实中要防止把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割裂开来的“两张皮”现象,自觉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要科学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阵地意识。
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例,安徽要科学发挥好国家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区(全国两批共8个)、试点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共25个)、试点院(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部,全国共92个)和1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高校、1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的龙头示范作用,以“十大育人”体系一体化推进为突破口,不断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确保实效。就笔者所在皖西学院而言,那就是要依托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首批试点建设高校平台,以“红色文化育人工程”为总抓手,结合“十三五”规划实施,系统推进“一六八”工程,做靓红色基因传承育人底蕴,特色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第三,切实系统推进,狠抓落实落细落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的重要性。如何落实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一是科学落实当代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定位,省市两级党委和省直有关工委要把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关心并研究省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科学发展,持续加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二是要坚持和完善公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兴学水平,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三是深入推进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同时结合我省长期坚持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实际和各市各校实际,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十二字”总要求,坚持“教育报国守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担使命”,确保实效;四是要科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实施高校党建“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高校师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四,切实全面加强高教系统党的自身建设,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反腐败斗争,建立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推进高等教育审计监督全覆盖,为我省高等教育普及化健康发展打造更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 坚实物质保障:不断加大投入,坚持下好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事业重要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高度,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P45)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重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2]。
那么,就当前的安徽高等教育而言,如何全面落实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下好重要先手棋,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科学发展?
2.1 提高认识,正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迫切性
就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突出强调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迫切性。如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7]又如2017年10月3日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指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8];再如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9]
只有切实提高了对高等教育需求迫切性的认识,才能科学摆正发展定位与决策定位,对高等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真正下好重要先手棋,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前布局谋篇。
2.2 切实加大投入,把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事业重要先手棋落到实处
早在3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就深刻指出,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育事业开口子,在规划、决策、安排上为教育事业让位子,在会议、行文、工作上为教育事业吹喇叭。”[10](P162-163)在笔者看来,在高等教育的人财物上“开口子”即千方百计加大对高等教育的各种投入。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总体走的是“穷省办大教育”的过渡性战略,的确办成了大事,总体建成了高等教育大省。但是进入新时代后,大而不强的高等教育后遗症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安徽整体加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后,如何由大转强、并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现代化联动协同发展,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奏响安徽高等教育的好声音,将是下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包括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强省在内的教育强省建设,离开持续增量投入将是难以为继的,最多也只能是低水平重复或原地踏步式发展;在规划、决策、安排上为高等教育事业“让位子”,即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大政方针部署、高等教育预算安排、高校干部人事安排等方面优先统筹研究解决;在会议、行文、工作上为高等教育事业“吹喇叭”,即在会议决策、决策落地、舆论舆情引导上向高等教育倾斜,真正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省之大计”高度优先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2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的报告中深刻指出,要“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11](P174)。“先行官”一词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如何科学摆正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在社会发展格局中如何下好教育优先发展这一先手棋。
在2019年安徽全省教育大会上,省委书记李锦斌指出,“要牢牢把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大局大势,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12]李国英省长在主持教育大会时也强调,要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2]。
安徽高等教育能否得以优先发展,这“三个优先”至关重要,就其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而言,优先加大财政投入则是其检验的首块试金石。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2000年以来的安徽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状况并不乐观。表1显示,在安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时期的2000—2017年,从高等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看,与全国生均值相比,18年中有16年小于70%,年均值仅占全国的64.67%,最低的2007年仅为43.58%;从全国31个省市区排名看,除个别年份外,安徽大都名次靠后,年均倒数第五,其中2007、2008、2013三年倒数第一,2009、2010、2014三年倒数第二,2015年倒数第三。
表1 2000—2017年安徽普通高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2000—2017年历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汇总整理而成。
加大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的关键是依法科学落实《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所明确规定的“两个比例逐步提高”和“三个增长”,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过紧日子的条件下。“两个比例逐步提高”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和“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三个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018年,安徽以52.2%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方阵,2019年安徽积极落实响应国务院百万高职扩招政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进一步提速。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课程)建设都离不开高等教育投入的强力支撑。
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教育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高等教育投入不外乎举办者投入(公办高校即政府财政投入)、学生学费、高校科研与产学研合作服务创收收入和各类社会捐赠等,就安徽省属公办本科高校而言,省政府财政投入与学生学费收入无疑占据最大头。而2012年以来的生均拨款与近20年来的本科学费数一直原地踏步,不少省属高校因财政吃紧而发展乏力的境况几乎到了临界值,发展捉襟见肘已非危言耸听。
如再不加大生均投入,单列人头费与专项投入,并尽快动态调整本科学费,将难以应对高等教育标准化时代的发展新态势与国内外的高等教育竞争。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优先发展问题还任重而道远,甚至可以说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如若任其长此以往,安徽社会建设事业版图中科强(高)教弱、医(改)强(高)教弱的鸿沟将进一步拉大。今后,应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快速提升相同步,尽快缩小生均高等教育公共预算与全国均数的差距、缩小本科生学费与全国的差距,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3 体制机制保障:直面大而不强的“成长的烦恼”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创新
1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如何辩证看待浙江“走在前列”问题时深刻指出,“近年来,我们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面临着‘先天的不足’和‘成长的烦恼’”[13](P44-45),而要做到“走在前列”,就要干在实处[13](P43)。
单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指标看,安徽已走在了中部六省除湖北外各省的前列。安徽从此前“十一五”期间年均低于全国2.86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期间基本追平并弱有反超,2012年首次实现弯道超越,超出全国0.6个百分点,整个“十二五”时期年均超出0.32个百分点。“十三五”前三年年均超出3.43个百分点(详见表2)。2018年安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出全国4.1个百分点,分别超出江西、河南、山西、湖南7.2、6.6、3.7和3.5个百分点。
表2 “十一五”以来安徽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
备注:全国数据根据2006—2017年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成,全国2018年数据根据2019年教育部新春发布会公布,安徽数据根据安徽省2006—2018年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那么,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到底处于何种水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成就不小,问题不少,大而不强,可能是其基本概括,尤其是大而不强这一“成长的烦恼”问题可能是安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诸多制约,在21世纪头十年,在很多兄弟省区率先发力之际,安徽高教发展速度并不算快,可谓是“先天的不足”;安徽高教的加速发展是在2010年之后。到2015年,“自2010年安徽省正式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方略、实施‘双百’发展方针以来,普通高校数、在校普通本专科生数等指标名列前十强,毛入学率已超全国均值,初步成效明显”[14]。而在此前,“在安徽高教强省战略发力之前的‘十一五’期间,安徽高等教育位居全国中游偏下水平。”[14]
表3显示[14],从普通高校数、在校本专科生数以及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常住人口数等统计口径看,在“十二五”中期安徽就已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省了。2013年,普通高校数名列全国第八,占比4.70%;在校本专科生数名列全国第十,占比4.26%;常住人口数名列全国第八,占比4.43%。三者在全国位次大体相当,都在第八至十名。此后几年,名次大体稳定在第八九名。
表3 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部分指标“十强”排名比较
但是在高等教育大省地位毋庸置疑的同时,因近年来外延发展方式与资源投入“先天的不足”所致,如进一步对标高等教育强省目标、中部高等教育第一方阵、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阵等新时代新目标,则大而不强这一发展中的“成长的烦恼”问题就非常凸显。像本科高校占比、冠名大学高校占比、本专科生中的本科生占比、全日制学生中的研究生占比等都低于全国平均数,更低于长三角的沪苏浙三地。
“先天的不足”和大而不强的“成长的烦恼”问题,就是安徽高等教育留给普及化发展的现实基础。怎么办?如何逐步化解与破解?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提出若干线索与思路。
除前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重点加大投入外,主要思路是:
一是继续坚持“上规模”。作为人口大省与高等教育大省,进一步巩固现有基础,继续做大高等教育蛋糕,即继续做大高等教育规模。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江淮大地办大学,扬特色,办出高等教育的徽风皖韵来。
三是坚持战略定力,持续坚守发力省域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铸安徽高等教育品牌。在“双一流”竞争日益激烈和长三角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面前,省级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还要否理直气壮地坚持,旗帜鲜明地坚守呢?笔者以为,由地方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水平、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三大方阵所构建的省级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是安徽在长三角、在全国最有可能叫得响的品牌。以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例,目前已出现合肥学院这一高峰,但是亟待加大建设力度,打造高原高地。唯此,才能将这一“安徽版‘好声音’,打造成中国‘好声音’”[14]。
四是乘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东风,并结合中国与安徽教育现代化2035及其五年行动方案的实施,针对制约“成长的烦恼”若干瓶颈问题,以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和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容错纠错机制为突破口,既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宏观统筹,全省一盘棋,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又深入结合安徽实际,抓住若干关键节点,选准改革发力点,靶向出击,一市一策、一校一策、一院(系)一策,试点推进推广专项改革,用好用透政策红利,打造高等教育领域中部改革开放新高地。